养狗真难(基层说养狗事不大)
养狗真难(基层说养狗事不大)上述恶性案件固然极端,但更多人碰到过让人无法入睡的狗叫声、楼上宠物狗的抓地声,以及到了夏天,充斥楼道的难闻气味、宠物狗随地便溺等问题,让物业和居民着实头疼。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邻里冲突,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真正实现文明养犬。2018年8月,上海市民张某与同小区居民屈某发生纠纷,张某拳打屈某致其当场死亡,张某被批捕。纠纷的起因竟是屈某遛狗不拴狗绳。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别怕,我们家狗不咬人。”一句话道出养狗人和其他人之间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在养狗人看来,自己的狗是乖巧、懂事的“宝宝”、“儿子”,而在旁人看来,狗存在的潜在伤害随时都可能发生,可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进入夏季后,全国多个城市都开展了文明养犬的整治行动。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将狗认定为“伴侣动物”,可见狗在一部分人家庭生活中的地位。
城市生活中,宠物已经成为一些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养狗这件事上,有着非常多的矛盾纠纷,以至于成为城市小区治理中一个老大难问题。
今天,小组推出“城市治理”系列第三篇,聊聊小区养狗这件事。
宠物狗在小区草地随地便溺。图源:新华网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别怕,我们家狗不咬人。”
一句话道出养狗人和其他人之间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在养狗人看来,自己的狗是乖巧、懂事的“宝宝”、“儿子”,而在旁人看来,狗存在的潜在伤害随时都可能发生,可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2018年8月,上海市民张某与同小区居民屈某发生纠纷,张某拳打屈某致其当场死亡,张某被批捕。纠纷的起因竟是屈某遛狗不拴狗绳。
上述恶性案件固然极端,但更多人碰到过让人无法入睡的狗叫声、楼上宠物狗的抓地声,以及到了夏天,充斥楼道的难闻气味、宠物狗随地便溺等问题,让物业和居民着实头疼。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邻里冲突,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真正实现文明养犬。
图源:法制日报
管理盲区
针对城市养狗问题,很多地方都出台过管理规定,但从实际执行层面来看,效果似乎不及预期。
按规定,公安、畜牧、卫生、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对养犬有管理权和执法权,但经常是“高射炮打蚊子”,治理成本高且瞄准度低;街道、业委会和物业虽然在小区一线,却没有强制执法权,遇到问题只能劝阻,没有威慑力,事情往往发展到严重时才能寻求警方介入。这也导致一些街道、业委会和物业工作人员产生不想管、懒得管的心态,一遇到矛盾,就推给110。
因此,不少居民会感到投诉无门。如果碰到素质较低、蛮不讲理的养狗人,吃亏的还是自己。比如,媒体报道,杭州徐女士带着6岁的儿子被小区一只没拴绳的狗追着叫,徐女士护住孩子并用脚驱赶,与狗主人金某发生口角,被金某打至手指骨折。金某则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管理部门的一些做法也未必得到居民认可。
今年6月17日,湖南永州市某步行街附近,城管人员用棍子将一只办理犬证但未牵绳的狗打死引起争议。养狗人觉得很委屈,因为狗是自己跑出去的,也没咬人。近些年,全国也有多个小区发生“毒狗事件”。
批评者称,宠物狗再怎么惹人厌,也都是养狗人的私产,在狗没有产生实际的人身威胁时,执法人员无权将其处死。
图源自网络
怎么治
处理养狗的矛盾,关键在人。文明养犬本质上是对城市共同生活及其行为进行协调与规范,需要多方合力和参与,既考验城市治理的“温度”,也体现城市治理的“精度”。
打破养狗、爱狗人士和普通人情感次元壁的,首先应该是相关法规,刚性的规则既是对不文明的养犬行为的震慑,也是对文明养犬习惯的培养,能够在执行过程中使不同群体达成共识的规则,更有利于化解矛盾。
像杭州、武汉、成都、宁波等很多城市都出台了管理条例,一些规定还被网友称为"最严控犬令"。比如一些城市规定,市区内遛狗时间为晚7点至第二天早7点,大型犬不得出户,重点管理区携犬出户要为犬只佩戴有效犬牌、嘴套等,甚至规定养犬违规行为要纳入征信。
事虽小,不为不成,执法是关键。有了规定,有关部门就应该理直气壮执法,通过联合执法和集中整治,树立有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也是一种政策宣讲。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不能甘做旁观者,应积极推动小区业主签署文明公约或小区管理规约,将对养犬行为的管理纳入小区自治的范畴,让居民互相监督,逐步树立关于文明养狗的理念。
随着科技发展,养狗可以更加智能化。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也可以缓解执法部门力量分散的短板,比如可以记录犬只信息的智能犬牌、智能狗粪搜集箱等,都会有效提升治理的“精度”。
作者/刘景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博士)
编辑/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