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古人都说蛤蟆食月(几千年来古人都说蛤蟆食月)
几千年来古人都说蛤蟆食月(几千年来古人都说蛤蟆食月)在礼记之中记载了一个“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的名字,据《周礼·庭氏》的记载:“救日以枉矢,救月以恒矢……”也就是说,在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候,要射出不同的箭矢驱赶怪兽,救出月亮。诗经中也记载了“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的月食现象。图注:月有食卜骨 天津博物馆藏在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刻有“旬壬申夕,月食。”的甲骨,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月食最早的完整记录了,这句卜辞的意思是,在壬申日傍晚发生的一次月食,这条信息也成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重要的参考。后来根据天文历法推断,这一次的月食发生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距今3200多年。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月食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是地球运行至太阳和月亮中间,地球的阴影遮挡住了阳光而已。
但是在古代,人民还没有认识到天文变化的时候,月食被视为上天将要降下灾祸的象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要非常虔诚的祈祷,甚至还要敲锣打鼓去救护月亮,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古人和月食的哪些事儿!
早在殷商时期,在甲骨文中就有月食的记载,这也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月食的最早记载了。
图注:月有食卜骨 天津博物馆藏
在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刻有“旬壬申夕,月食。”的甲骨,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月食最早的完整记录了,这句卜辞的意思是,在壬申日傍晚发生的一次月食,这条信息也成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重要的参考。
后来根据天文历法推断,这一次的月食发生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距今3200多年。
诗经中也记载了“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的月食现象。
在礼记之中记载了一个“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的名字,据《周礼·庭氏》的记载:“救日以枉矢,救月以恒矢……”也就是说,在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候,要射出不同的箭矢驱赶怪兽,救出月亮。
《周礼》上还说:“救日月,则诏王鼓。”意思是,在遇到日食、月食这种大事件的时候,周天子要亲自穿着正装,亲自敲击王鼓来驱逐食月兽!
那么这种食月的怪兽到底是什么呢?
许多人都会说这还用说,当然是“天狗食月”啊。
但是天狗食日,或者天狗食月的故事其实是清末民国时期才普及到民间的,大范围的推广更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在更早的时候,人民一般认为食月的怪兽是蟾蜍!
图注:马王堆汉墓中的绘有“日中金乌”和“月中蟾蜍”的文物
月亮其实很早就和蟾蜍联系到一起了,在《史记》中就提到月亮是代表着刑法,而且引发月食的怪兽就是蛤蟆。
“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史记-龟策列传》
汉代的《淮南子》、《后汉书》等史料中都有记载蛤蟆食月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月食的认知虽然不明确,但是倒是很一致。
在宋朝的时候,这一观点依然没有改变,在苏轼的短文笔记《仇池笔记·日月蚀》中,苏轼里面就提到了其他文人对于月食原因到底是被什么怪兽吃掉的讨论:
“玉川子《月蚀》诗,以蚀者月中虾蟆也。梅圣俞作《日蚀》诗,云食日者,三足乌也。
这里的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卢仝曾经写诗说月食是月亮被蛤蟆吃掉;梅圣俞也就是宋代文人梅尧臣则认为日食是三足金乌引起的。
那么天狗食月的时候,人们要敲锣打鼓地驱赶天狗。现在食月的怪兽变成了蛤蟆,人们又该如何驱赶蛤蟆呢?
在记录唐代故事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提到:“长安城中,每月蚀时,即士女取鉴向月击之,满郭如是,盖云救月蚀也”。
图注:一级文物唐代金银平脱宝相花铜镜 济南博物馆藏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逢月食,长安城里面所有的女性朋友们都要拿出自己的镜子,朝向月亮敲击,这就是唐代的“救月蚀”习俗。
唐代的镜子还大都是青铜材质,敲打起来虽然不如锣鼓声音大,但是满长安城几十万女性一起敲打青铜镜,也是非常震撼的事情。
到了明清的时候,对于月食就有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定。
首先是官方天文台要提前测算出日月食的精确时间,如果预测错误,轻则下旨斥责,重则贬官杀头。
明英宗天顺四年,钦天监的监正就算错了月食的时间,明英宗大怒,直接将监正下狱,降为太常少卿。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日月食发生后皇帝和百官的行为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规则。
日食发生的时候,皇帝不能在正殿上朝,要躲在偏殿。百官都要集结在礼部的露台,进行焚香,祈祷,奏乐,击鼓等一系列“救护日食”流程,直到日食结束。
对于月食大致流程也是一样,不过百官不去礼部,而是要集结到中军都督府进行“救护月食”的仪式。
而在外地的官员,也是要根据日食和月食去各地州府或者卫所进行“救护”行为。
“日食,则于布政使司、府、州、县,月食则于都指挥使司、卫所,礼亦如前,从之。——明太祖实录”
在清代的时候,天狗食月的传说逐渐开始取代蛤蟆食月,虽然黄遵宪等人的诗词中还有“岂谓浮云变苍狗,竟叫明月蚀詹诸(蟾蜍)”的诗句,但在整个民间,已经开始普及在日月食的时候敲锣打鼓驱赶天狗了。
乾隆年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的副使斯当东回忆:月食前街巷贴出了官府预告月食的通告。当月食发生时,百姓纷传天上的狗要吃掉月亮,于是敲锣打鼓,力图尽快赶走这一怪兽。
甚至因为中国敲锣打鼓驱赶天狗的这一习俗,在清末一度差点引发外交危机。
在清朝光绪年间,法国的一名外交官苏雅当时在中国云南境内的官邸内睡觉,在半夜的时候突然炮声大作,锣鼓喧天,苏雅大吃一惊,以为遭到了中国民众的进攻,等穿戴整齐出门一看,原来是发生了月食,城里的百姓在放鞭炮,敲锣打鼓“以轰走吞吃月亮的天狗”。
而近代天狗食月的普及则是1978年的语文教材中《看月食》一文中,提到了敲锣打鼓驱赶天狗的故事。
虽然本文的立意是宣传月食的科学成因,批判“天狗食月”的错误做法,但是因为从1978-2001年,这篇课文在教科书中长达23年的存在,反而让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古代人都以为月食是“天狗食月”。而从秦汉流传下来的“蛤蟆食月”反而无人知晓了。
今天刚刚好是“月全食”与“超级月亮”叠加形成的“超级红月亮”,大家观月愉快!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明代官方日月食救护考论
论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
古人怎么看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