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狗为什么没有人救助?救助站狗满为患
流浪狗为什么没有人救助?救助站狗满为患流浪犬只的危害是前端管理不善在末端的反映,现实中流浪犬多为遗弃和走失所形成,因此减少其危害治本之策还是要规范养犬行为从源头上减少遗弃现象的发生。比如,严格控制宠物狗繁殖,由政府承担绝育费用,杜绝无序繁育行为,控制宠物狗繁殖的数量;严格犬只的登记管理,既加强对现有犬只的注册和标识,也对每只新出售、领养的犬进行注册和电子芯片标识,确保每只犬都有证可寻,有主可溯;建立犬只遗弃行为的严厉惩处机制,形成刚性的约束,倒逼养犬者自律,加强犬只管理。唯有在繁育、销售、购买、领养、注册、标识、免疫等全过程形成制度闭环,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逐渐减少流浪狗的数量。而流浪犬控增量,则要规范人的养犬行为。动物不会说话,也无法表达意愿,它的生存状况的优劣完全取决于饲主的态度。是人的选择使它成为了宠物,也是人的遗弃使它成为流浪动物。鉴于流浪犬只收容只是临时性的方案,治标而不治本,解决流浪犬只问题的出路无非两条,即减
文丨圳论评论员 谢仕亮
近日,深圳市就养犬管理规范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其中提出,“对超过14天无人领养的犬只可实施安乐死”。对此,有兽医表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安乐死是避免流浪狗遭受更大痛苦的无奈之选”。多位动物保护人士则认为,治理流浪狗问题,要管理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犬只的行为,最重要的是预防流浪狗产生,最大程度地减少流浪狗。
流浪犬只的管理,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成本,还要顾及社会对犬只的情感心理,是个令很多城市颇为头疼的治理难题。流浪犬只带来的卫生、安全隐患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传播疾病、影响交通安全、破坏环境卫生,甚至扰民伤人。数据显示,我国95%以上的狂犬病病例是因被狗咬伤而感染,50%左右的是因被流浪狗咬伤而感染。流浪犬在很多环节都引发了人犬冲突,威胁、侵犯了人的权益,整治流浪犬问题势在必行。
根据《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养犬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实施无痛安乐死的犬只包括:经诊断患有绝症、患有危重传染病晚期的犬只,因难以治愈的创伤受苦且无治疗价值的犬只,属烈性犬品种且具有较强攻击性的犬只,其他超过14天无人领养的犬只。从这些前置条件来看,该养犬管理规范对犬只实施安乐死的把控还是比较审慎的。其中既见立法者的谨思和勇气,也凸显了保障动物福利的人道精神。而能积极主动就该备受各界关切的治理难题,公开透明地听取群众意见本身就是一种行政伦理的进步。
鉴于流浪犬只收容只是临时性的方案,治标而不治本,解决流浪犬只问题的出路无非两条,即减少存量和严控增量。
流浪犬减存量,最好的办法自然是通过宣传、教育、优惠措施、法律法规等渠道鼓励领养,以领养代替购买,打通回流渠道,给流浪狗一个新的家。而对于越来越多的长期无人领养的流浪犬只,收容机构容量有限,根本无法长期收容下去,除了对其实施安乐死,目前似乎也没有别的更优解。
当然,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对流浪犬实施安乐死难免令人“安”而不“乐”。公共安全提高了,但心里还乐不起来。流浪犬只等流浪动物的悲惨命运令人同情,不少人对流浪狗的安乐死感到不忍心,这反应出大众的怜悯心,应予以理解和重视。但公众也应该认识到,仅有同情心并不能促成流浪犬只问题解决,毕竟,任何理想主义的悲悯,最终都是难以为继的。且看,一些爱心人士运营的“民间救助站”里早已“狗满为患”,犬只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乏善可陈。而且一些“救狗者”还因此负债累累,身陷债务泥沼。与其让流浪犬只低质苟活,不如让它们以没有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理性的、成熟的动物保护人士,也应当认同这样一种人道主义安排。
而流浪犬控增量,则要规范人的养犬行为。动物不会说话,也无法表达意愿,它的生存状况的优劣完全取决于饲主的态度。是人的选择使它成为了宠物,也是人的遗弃使它成为流浪动物。
流浪犬只的危害是前端管理不善在末端的反映,现实中流浪犬多为遗弃和走失所形成,因此减少其危害治本之策还是要规范养犬行为从源头上减少遗弃现象的发生。比如,严格控制宠物狗繁殖,由政府承担绝育费用,杜绝无序繁育行为,控制宠物狗繁殖的数量;严格犬只的登记管理,既加强对现有犬只的注册和标识,也对每只新出售、领养的犬进行注册和电子芯片标识,确保每只犬都有证可寻,有主可溯;建立犬只遗弃行为的严厉惩处机制,形成刚性的约束,倒逼养犬者自律,加强犬只管理。唯有在繁育、销售、购买、领养、注册、标识、免疫等全过程形成制度闭环,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逐渐减少流浪狗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