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鸡兔同笼问题电子课本,家长批评三年级课文尾巴它有一只猫错误类比
四年级鸡兔同笼问题电子课本,家长批评三年级课文尾巴它有一只猫错误类比这也太违拗人类的基本常识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的老屋,从标题上看,是“总也倒不了”,至于它为什么不倒,它不是依靠什么外力加固的手段,依靠自己的自我修缮,而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抗住了倒塌的命运。我们先遵循着这位学生家长的思路,看看列入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打着童话的想象没有边界的招牌,却讲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位学生家长,对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两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尾巴它有一只猫》极为不满,在笔者的文章留言中作了阐述。其留言如下:
有态度网友00KV2W,广东省广州市 手机,2022-10-09 23:03:56
欧亨利式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经得起逻辑推敲的,也符合社会生活规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仅仅是为了服务某种意识形态的传递,硬造出一种故事发展模式,完全谈不上逻辑,甚至是陷入唯心主义的怪圈,不知道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
我还听说有一篇叫《尾巴它有一只猫》,说是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拓展了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回家写出个长在胡子上的爸爸,长在马尾上的姐姐,毫无审美可言,甚至是把无聊当有趣。”
我们先遵循着这位学生家长的思路,看看列入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这篇童话打着童话的想象没有边界的招牌,却讲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的老屋,从标题上看,是“总也倒不了”,至于它为什么不倒,它不是依靠什么外力加固的手段,依靠自己的自我修缮,而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抗住了倒塌的命运。
这也太违拗人类的基本常识了。
而《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结尾同样不可思议,老屋最后能够一直不倒,除了他的“想不倒就不倒”的意愿之外,还因为他痴迷于蜘蛛每天给他讲故事,所以,他能够把“不倒”无限期、无边界地向后延迟了。
开始时,老屋的不倒,是“自我意愿”,最后的永不倒,是因为他想“听故事”,无论是来自于自我的内心意愿,还是外来的故事诱引,老屋没有经过任何一点架构上的完善,而仅凭纯粹的意愿与诱引,就完成了它对“不倒”的超越。
这太未免太神奇了吧。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结尾,确实出人意料,但这个出人意料,却与欧亨利小说的结尾的合乎逻辑的出人意料迥然不同。
可以说,《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结尾的出人意料,是蛮横的,无理的,甚至有一点荒诞的。
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故事,它的魅力再大,都无法改变物质世界的结构与变化。
所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核心逻辑的成立基础,就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一我们在哲学中并没有寡闻的理念。
再看看另一篇课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它出现在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
全文如下:
有一条尾巴,它很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
拥有一只猫,这条尾巴真不得了。可是,一条尾巴怎么能有一只猫呢?难道,它把猫养在家里,或者把它关在笼子里,或者……哎,真是想不出来。
“用不着关,”这条尾巴得意地说,“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尾巴那么小,它的猫应该特别特别小。会不会就是一只跳蚤?
“跳蚤怎么会是猫呢?”尾巴说,“我这只猫特别乖,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
尾巴上的跳蚤听见它的话,哈哈大笑:“如果你有一只猫,那你为什么还跟着它到处跑?是猫有你这条尾巴,而不是你这条尾巴有一只猫。”
尾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有一只猫。我跟着它跑是因为我乐意。你看看小孩子,个个当爸爸妈妈的小尾巴,跟着他们跑。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
另一条尾巴听到了,高兴地说:“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哇,真好!”原来,它是一条狗的尾巴。
狗生气了吗?没有。原来它也听见了猫尾巴的话。它跟在主人身后,高兴地想:“对呀,原来我有一个人,多神奇!”
《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个童话,它运用了逆向思维与换位思考,构思了一个奇特的意象,就是“局部拥有全部”。
看起来很奇特,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童话里的尾巴,实际上是一个受到嘲讽的对象,讽刺了这个尾巴的自大、自恋、自夸的自我错位。
但是,这个童话里,尾巴的谬误之所以能够看似成为逆向思维的楷模,是因为它与文中最后的那一只狗,进行了一次大言不惭的偷换概念。
尾巴在证明自己拥有一只猫时,是用人类的亲属关系进行类比的。这里深藏着它偷换概念的秘密。
文中写道——尾巴说,“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
尾巴在这里实施了一个偷换概念的诡计。
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关系的互为从属,它们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与孩子能够相互地拥有对方。
而尾巴与猫是局部与整体的从属,只有整体拥有局部,而不可能局部拥有整体。这是人类的约定俗成的理念。
现在尾巴在推演他的“拥有一只猫”的结论时,把人类亲缘中的独立性的相互拥有关系,偷换成了它所兜售的“局部能够拥有整体”的错误的认知,从而构成了尾巴的“以局部侵犯全体”的错误关系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尾巴所犯的错误,是“盲人摸象”的翻版,在“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中,不同的盲人,触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把这些不同部位,当成了“象”的全部。
尾巴也是如此,它本身是猫的一个局部,是猫的一部分。猫的整体,能够名正言顺地拥有尾巴这个局部,但局部的尾巴,却不可能拥有整体的“猫”。
尾巴的推演中,把“关系反向从属”这一可以成立的前提,推断出它迷惑人的“部位颠倒从属”的结论,从而导致了尾巴的“盲人摸象”式的谬误。
而后来,小狗说:“原来我有一个人”,又回到了关系从属上来,这个判断,从宽泛的意义上,与父母与子女的从属关系相类似,可以说,还是能够成立的。
于是,《尾巴它有一只猫》显摆的是逻辑上的偷换概念所能达到的谬论看似真理的神奇效应,这样的文章,究竟要把小学生误导到哪里?
整篇童话中,都是尾巴的振振有词地利用“偷换概念”为自己“正名”的志得意满与得意忘形,但本质上,透出的是尾巴的无知与无畏。
这样的童话,让孩童们如何去辨识他们还没有接触到的逻辑技巧与逻辑陷阱?
而现在的教科书里,恰恰是用尾巴的强词夺理,来培养学生的颠倒思维与逆向思维。
看看一本教辅材料的分析:
——在这个故事里,仿佛一切都颠倒了,多么不可思议啊!原来,还可以反着去想象。比如说小女孩有一条长辫子,我们就可以想象成一长辫子有一个小女孩;比如说树上有一个鸟窝,我们可以想象成――鸟窝有一棵树。——
问题是,这种颠倒,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吗?
不能。这种对孩子的逆向思维的误导,恰恰把童话里的尾巴的错误认知,不加批判地发扬光大,让小学生接受,最后导致一种“局部可以反制全局”的错误认知栽植到孩子的头脑之中,从而产生“一叶障目”的可怕思维理念。
这也就是学生家长所说的“把无聊当有趣”。
但不仅仅是如此,从更为严重的角度来讲,这是把尾巴的无知,当成了“无畏的发现”,灌输给孩子们的头脑,还要让孩子们训练这种颠倒思维技巧。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相关链接:
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令家长气愤,责问选编此文是蠢还是坏
小学三年级语文用无厘头童话来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有意义吗?
三年级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宣扬“唯心主义”理念,误导学生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会给小学生带来潜在影响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