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花园宝宝鲤鱼池造景:天棚鱼缸石榴树

花园宝宝鲤鱼池造景:天棚鱼缸石榴树三、器物摆件——玄机内藏,妙用无穷一般来说,在“三面砖封,一面敞开”的木架构房屋中,平均二十年一次的落架大修是最隆重的了。不同建筑构件按照更换周期的递增顺序,依次为:窗纸 <户牖、门 < 梁、檩 < 柱、屋顶 < 墙 < 柱础。四合院的建造材料取于自然界,维护时更换下材料或是重复利用(砖),或是又返回自然界(木、纸);从而纳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大循环,不会形成额外的生态负担。即使是细微之处,也闪现出对气候适应性的智慧。例如,檐口出挑造成的季节性光影变化,恰适应了北京冬夏两季日照高度角的更替。冬季,阳光可以照射到窗的上部,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形成温室效应,为室内加温;而夏季,阳光只能止于廊下,不能爬上户牖,以致暑气不侵,高窗就可以换上冷布吸入凉风。北京寒冬漫长,阳光弥足珍贵,这就要求充分利用规划布局手段,公平分配“采光权”,积极营造四合院中宜人的“微气候”。传统四合院的

花园宝宝鲤鱼池造景:天棚鱼缸石榴树(1)

早年间人们理想中生活布局是个什么样, 以北方城市最常见的民居单元——四合院为例,从择地、相宅到细部设计,遵循的“风水”之道中体现着先民生态经验的累积。“四合院”这种民居形制是在历史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在秦汉时期,先民们最初对高耸而开敞的楼台宫室有着特别的崇敬与向往,正如芒福德之言,“城市是天堂的复制品”。直到战乱频仍的魏晋时期,“墙”与“院”的实际保护作用凸现,才使封闭的院落开始兴盛。至唐代,随着里坊制的强化,四合院的雏形才真正出现。到了元大都时期,随着规整的鱼骨状胡同格局的定型,四合院的规模形制才被确定下来,成为北京地区的典型民居样式。

从生态的视角出发,四合院不仅是城市居民朝夕生活的住所,是承载城市文化的容器,同时也是人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赖以生存的栖居地。按照传统“风水”理念营建起来的四合院,从宏观的功能布局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从无生命的器物摆件到灵动的花草鱼虫,从院内的生活习俗到城乡间的商贸交往,都可以按照现代的生态理论来重新诠释。

一、总体布局——尊卑有序,天光均沐

花园宝宝鲤鱼池造景:天棚鱼缸石榴树(2)

从平面布局来看,大门通常设在四合院东南角的“巽”位上,扣除风水思想中“吉向”的迷信成分,防风保温和防止直视的需要似乎更突出。用现代规划设计的要求来看四合院的弃物收集过程,洁污分区思想渗透其中:仆役买菜后直接从后门进入厨房,污物也从后门收集,从而保持了前院的整洁干净。无论多气派的四合院宅邸,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厕所,全家老少在各自房中的便盆中排泄,之后由最下等的仆役——“倒夜壶的”,统一收集到罩房,待城外的农民来收“肥水”。

北京寒冬漫长,阳光弥足珍贵,这就要求充分利用规划布局手段,公平分配“采光权”,积极营造四合院中宜人的“微气候”。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密度,多符合《园冶》中“三分宅,七分白”的疏密,从而保证了邻里间互不遮挡。从胡同两侧院落横剖面来看,胡同的宽度恰使路南房屋的影子在冬季里不至于爬上路北另一户人家的墙根,这对寒冷季节中的能量获取十分重要。

二、建筑设计——循序轮回,道法应天

与西方的石结构建筑相比,四合院建筑的木构件需要定期更换,并非建成后就一劳永逸。这种“渐进式更新”的维护方式,使四合院中建筑不会被时间侵蚀而沦为枯石,而能在更新中保持自身鲜活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在“三面砖封,一面敞开”的木架构房屋中,平均二十年一次的落架大修是最隆重的了。不同建筑构件按照更换周期的递增顺序,依次为:窗纸 <户牖、门 < 梁、檩 < 柱、屋顶 < 墙 < 柱础。四合院的建造材料取于自然界,维护时更换下材料或是重复利用(砖),或是又返回自然界(木、纸);从而纳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大循环,不会形成额外的生态负担。即使是细微之处,也闪现出对气候适应性的智慧。例如,檐口出挑造成的季节性光影变化,恰适应了北京冬夏两季日照高度角的更替。冬季,阳光可以照射到窗的上部,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形成温室效应,为室内加温;而夏季,阳光只能止于廊下,不能爬上户牖,以致暑气不侵,高窗就可以换上冷布吸入凉风。

三、器物摆件——玄机内藏,妙用无穷

俗话说“徒有四壁,无以为家”。在冰冷的墙垣屋瓦之上,四合院中的器物摆件装点出几分生活气息——这些并不仅仅是花瓶式的“摆设”,而蕴含着奥妙的文化生态功效。就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窗户和水缸来略品一二:

四合院后院的深闺中,绣楼只向后面的胡同开高窗,因而不对胡同另一侧的人家构成窥视威胁。闺中小姐们隔着窗牖向胡同上大声喊话,会被认为是“潘金莲”般缺乏教养的表现,是绝对禁止的。绣楼的二层没有廊或是阳台,后堂正房的屋脊又很高,小姐的视线也就局限在自家的后院。除了绣楼,四合院中的其它房间只能建一层,这成了邻里间的约俗,约束自己“不看”的同时也保证了自家的隐私“不被看”。

在明清北京城的供水条件下,水缸几乎是家家必备之物。到胡同中的公共水井挑来水后,倒入自家的蓄水池——大水缸中,随用随舀。大缸没有盖,雨水和灰尘有时会进入,所以要充分沉淀后取表层饮——这也成为需要如此硕大体积的原因。

四、花草鱼虫——园中天地,生机盎然

花园宝宝鲤鱼池造景:天棚鱼缸石榴树(3)

老北京人回忆的四合院景致:“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猫胖丫头”,没有花草鱼虫来增添生气,四合院也就索然无味了。

四合院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尽力营造人与自然亲和的机会。院中植被讲究颇多,前庭一般种海棠、玉兰等以求“金玉满堂”,后院多种石榴、葡萄等以求“多子多福”。也有一些禁忌:如桃同“妖”、槐同“鬼”,都是不吉之兆;另外松柏多用于寺庙,普通人家也不敢逾制。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讲究”也存在着生态合理性:石榴、海棠、枣树等不但有观赏价值还有果腹功效;而桃、槐等植被,释放的气体被证实有害人体健康。

除此之外,四合院中还有少量动物分占不用的生态位,与人类和平共享有限的院落空间。它们中的大部分对人类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例如水缸中会养少许金鱼,不仅为了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用来验证水的可饮用性。另外,四合院不免患于虫鼠之害,于是蝙蝠、燕子和猫就显出“除四害”的威武。至于被人们豢养的狗,更是忠实的护院使者。

五、商贸交易——城郊互通,乐得其所

作为城市细胞的四合院,代谢功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城乡间物流、人流与资金流的交互作用。在清初顺治帝对北京内城商业的控制下,货物流通的主要形式由以前的“坐店”改为“行商”。商贩多来自于郊野,各行约定俗成的吆喝声,形成别具特色的活招牌:如“磨剪子——嘞,镪菜刀——”,“臭豆腐——,酱豆腐——”等等。穿透高墙深院的吆喝,成为小贩走街串巷的基本功。

在基础设施欠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洁净水和排泄物都成为了商品。四合院中有头有脸的小姐和少奶奶们,是讲究买“洗脸水”的——从西北郊运来的泉水。以此来看,高品质自然资源的作价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城外的农民也很乐意来到城市里来淘“金”:那时的排泄物和垃圾大部分是绝佳的肥料,泔水可以喂猪,肥水可以浇地。四合院中的城市居民不但不需要花钱雇人处理垃圾,反而坐等农民上门来“淘宝”;到了年底,农民还要挨家挨户的上门酬谢。

由此来看,以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四合院,它绝不仅是一座精雕细琢的建筑躯壳,而是城市有机体中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的细胞。四合院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流的作用,发挥着对院落居民的生态服务功能,其中折射出先民们朴素的生态观。

但在今天内城大规模改造的北京,越来越多的四合院面临着被肢解、毁灭的劫难:四合院中的开敞空间被加建房屋贪婪的占据,使植物无处生存;割裂的院落无法保障正常的通风和采光,空调不得不被使用,更加重了庭院的生态负荷;粉饰的装饰材料不能再纳入自然界的循环,并散发出有害的毒气;固化的硬质地面阻挡了甘露的润泽,植物枯萎而生气荡然无存……祖先们的智慧被背弃、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四合院不再是宜居之所。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述:“这是一个大建设的时代,这是一个大毁灭的时代……”当四合院面临着命运的浩劫时,宜居环境延续和民居文化传承的历史大任,该由谁来承担?如何续写先贤的智慧,如何进行生态文化修复,使四合院恢复生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友好,值得我们当代规划者和建筑师来潜心思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