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施工流程图解:夯实地基施工技术及常见质量通病
地基施工流程图解:夯实地基施工技术及常见质量通病《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1.3夯实地基可分为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强夯处理地基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 软塑〜流塑的黏性土地基上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工程。2、主要规范标准文件2.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夯实地基施工技术及常见质量通病
1、基本介绍及适用范围
1.1夯实地基,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填土地基,使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土层来承受上部荷载的地基。
1.2是利用起重机械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重复夯击基土表面,使地基表面形成一层比较密实的硬壳层,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具有较好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果。
1.3夯实地基可分为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强夯处理地基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 软塑〜流塑的黏性土地基上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工程。
2、主要规范标准文件
2.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范》CECS27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其他现行相关规范标准、文件等。
3、设备及参数
3.1该机主要由夯锤、起重机具、脱钩器、顶部滑轮组、立柱、斜撑杆、底盘、行走机构、回转机构、卷扬机构、操纵室及电气系统组成。
图3-1强夯机
3.2常见设备型号及参数见表3-1
常见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表 表3-1
型号 |
输出功率(kw) |
额定转速(rpm) |
夯能级(t.m) |
允许夯锤重量(t) |
最大提升高度(m) |
提升速度(m/min) |
行走速度(km/h) |
爬坡能力(%) |
桩架形式 |
SQH320 |
179 |
2000 |
350/800 |
20/40 |
26 |
0~120 |
0~1.4 |
40 |
履带式 |
SQH400 |
251 |
2200 |
400/800 |
20/40 |
20 |
0~40 |
0~1.4 |
30 |
履带式 |
杭重HZQH7000 |
247 |
1900 |
700/1500 |
35/70 |
26.2 |
0~94 |
0~1.2 |
30 |
履带式 |
山河智能SWTM500 |
213 |
2200 |
500/1000 |
20/40 |
25 |
0~85 |
0~1.6/2.4 |
40 |
履带式 |
宇通重工YTQH400 |
160 |
2000 |
400/800 |
20/40 |
28.7 |
0~93 |
0~1.3 |
35 |
履带式 |
3.3 夯锤规格
强夯夯锤质量宜为10t~6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宜为25kPa~80kPa 单击夯击能高时,取高值,单击夯击能低时,取低值,对于细颗粒土宜取低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宜为300mm~400mm。
普通锤一般直径2.4米~2.5米,重8~50吨。必须有透气孔,孔的作用是通气,避免锤被土吸住提不起来。置换锤一般直径1米~1.5米,重量在10~25吨。不设通气孔,因其直径小。但在侧面设槽通气。
4、材料及参数
4.1强夯地基不需要材料。
4.2 强夯置换地基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片)石、碎石、矿渣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不宜大于夯锤底面积直径的0.2倍,含泥量不宜大于10%,粒径大于300mm 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5、常规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要点
5.1常规工艺流程见图5-1
图5-1常规工艺流程图
5.2施工准备
5.2.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图纸会审纪要、施工组织设计等已备齐;
5.2.2地上、地下障碍物处理完毕,达到“三通一平”,施工设施准备就绪。现场已设置测量基准线、水准基点,并加以保护,施工前已复核点位;
5.2.3施工前应检查整套施工设备,保证设备状态良好,严禁带故障的设备进场;
5.2.4做好施工相关的水、电管线布置工作,保证进场后可立即投入施工。施工现场内道路、基坑坡道应符合设备运输车辆和汽车吊的行驶要求,保证运输安全;
5.2.5组装设备时应设立隔离区,专人指挥,非安装人员不得在组装区域内,严格按程序组装;
5.2.6开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技术教育,并完成技术交底。
5.3 质量控制要点
5.3.1强夯试验
5.3.1.1为确保强夯法在各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每个试验区面积不宜小于20m×20m 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 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通过预埋仪器、仪表对空隙水压力和地表加速度等参数进行监测,确定强夯的设计、施工参数。通过加固效果检测,确定强夯的正式施工参数。
5.3.1.2场地地下水位高,影响施工或穷实效果时,应采取降水或其他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5.3.1设计计算
5.3.1.1 有效加固深度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地区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5-3进行预估。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 表5-3
单击夯击能E (kN • m) |
碎石土、砂土等 粗颗粒土 |
粉土、粉质黏土、湿陷性 黄土等细颗粒土 |
1000 |
4.0〜5.0 |
3.0〜4.0 |
2000 |
5.0〜6.0 |
4.0〜5.0 |
3000 |
6.0〜7.0 |
5.0〜6.0 |
4000 |
7.0〜8.0 |
6.0〜7.0 |
5000 |
8.0〜8.5 |
7.0〜7.5 |
6000 |
8.5〜9.0 |
7.5〜8.0 |
8000 |
9.0〜9.5 |
8.0〜8.5 |
10000 |
9.5〜10.0 |
8.5〜9.0 |
12000 |
10.0〜11.0 |
9.0〜10.0 |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单击夯击能E大于12000kN • m时,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
5.3.1.2夯锤和落距
根据单点夯击能量大小,较适合的夯击能介于夯击能最低值。
5.3.1.2夯击的次数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宜满足表5-4的要求,当单击穷击能E大于12000kN • m时,应通过试验确定;
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mm) 表5-4
单击夯击能E (kN • m) |
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mm) |
E<4000 |
50 |
4000<E<6000 |
100 |
6000<E<8000 |
]50 |
8000<E<12000 |
200 |
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5.3.2.3夯击的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4)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应适当增加夯击遍数;最后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夯点布置示意图
5.3.2.4间隔时间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 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3)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5.3.2.5夯击点的布置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础底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应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5.3.2.6夯击的范围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 且不应小于 3m;对可液化地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不应小于5m;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的有关规定。
5.3.2.7夯击点的间距
(1)确定原则: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而定,以保证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和保护邻近夯坑周围所产生的辐射向裂隙。
- 强夯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 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 强夯置换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
5.3.3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测量场地高程,使场地达到强夯设计起夯面高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工作。
图5-5 高程控制
强夯前要求拟加固的场地必需具有一层稍硬的表层,使其能支承起重设备;并便于对所施工的“夯击能”得到扩散;同时也可加大地下水位与地表面的距离。对场地地下水位在-2m深度以下的砂砾石土层,可直接施行强夯,无需铺设垫层;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粘性土与易液化流动的饱和砂土,需要铺设砂、砂砾或碎石垫层才能进行强夯,否则土体会发生流动。垫层厚度随场地的土质条件、夯锤重量及其形状等条件而定。当场地土质条件好,夯锤小或形状构造合理,起吊时吸力小者,也可减少垫层厚度。垫层厚度一般为0.5~2.0m,保证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铺设的垫层不能含有粘土。
- 测量放出强夯施工区域并测定标明第一遍夯点的位置,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图5-3 测量放点
- 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校脱钩高度,用脱钩绳定死脱钩位置高度。
图5-4 夯锤落距标定
图5-4 夯锤落距标定
- 测量夯前夯锤顶高程。
-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夯锤脱钩自由下落,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 斜而造成穷键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图5-5 夯锤夯击
图5-6 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规定的停锤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当夯坑过深,出现提锤困难,但无明显隆起,而尚未达到控制标准时,宜将夯坑回填至与坑顶齐平后,继续夯击。
夯击的停锤标准采用双控:
①每点夯击次数不得少于试夯确定的击数;
②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作为主控:
a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不大于50mm;
b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不大于100 mm;
c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不大于200 mm;
d同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较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如在施工中遇到起锤困难等异常情况,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可采用补夯的办法直至达到标准,补夯须在满夯之前完成。
(7)换夯点,重复步骤(3)~(6),按设计强夯击点的次序图,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标出第二遍夯点的位置。
(9)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再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
(10)推平场地,按设计控制标准和要求,最后采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5.4强夯振动监测
为了确定强夯振动对周围环境、建(构)筑物及高压塔的影响,应在试夯时对强夯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采取相应措施减小振动。
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设置隔震沟,对强夯振动起衰减作用。隔震沟深度为2.5m-5m,离强夯范围2m-10m沿线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5.5机具与设备
5.5.1测量设备
全站仪、水准仪若干台,用于测量放线、夯点布设及标高测量。
5.5.2起重设备
强夯一般采用带摩擦离合器的履带式起重机进行施工,根据不同的强夯能级选择合适的起重机规格。当起重机起重能力不够时,可以采取加设辅助支撑桅杆或龙门架的方法以增大起重能力、起重高度,当采用自动脱钩装置时,履带式起重机的起重能力一般取大于1.5倍锤重。
5.5.3夯锤
根据不同强夯能级和要求配置夯锤重量,然后根据土的性质和锤重确定夯锤底面积,锤底静压力一般取为25~40kpa,对于粗颗粒土选较大值,锤底面积一般为3~4㎡,对于细颗粒土宜取较小值,锤底面积一般不宜小于6 ㎡。
5.5.4脱钩装置
脱钩装置一般采用自制可自动复位的滑轮组脱钩装置,可控制每次夯击落距一致。
5.5.5推土机
推土机用于场地平整、夯坑回填。
6、检验与验收
6.1 一般规定
6.1.1夯实地基工程应进行夯点、遍数及承载力检验;
6.2检验与检测
6.2.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6.4检测前准备
6.4.1施工完成后应按桩基或复合地基的要求检查桩位偏差和桩顶标高;
6.4.2强夯完成后应进行地基均匀性检测和地基承载力抽样检测;
6.4.3现场检测前应调查、收集下列资料:
(1)收集被检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地基设计图纸、施工记录;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2)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6.4.4应根据调查结果和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并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工程及地质概况、检测方法及其依据的标准、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周期。
6.4.5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强穷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尚不应少于表6-1规定的时间:
表6-1
地基的类别 |
间隔时间(d) |
碎石土和砂土 |
7~14 |
粉土和黏性土 |
14~28 |
置换地基 |
28 |
6.4.7强夯地基均匀性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以及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按每400m2不少于1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 点;
(2)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2不少于1个检验 点,且不少于3点。
6.4.8强夯置换地基均匀性检验,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 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 化,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3%,且不少于3点。
6.4.9强夯地基承载力的检测应采用静载试验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每个建筑地基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
- 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
- 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的差异。
6.4.10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的检测应采用静载试验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墩载荷试验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 不少于3点;
(2)对饱和粉土地基,当处理后墩间土能形成2.0m以上厚度的硬层时,其地基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静载荷 试验确定,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每个建筑载荷试 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
6.4.11检测报告应结论明确、用词规范。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名称,基础与结构型式;
(2)建筑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依据、检测数量和检测日期;
(3)地质条件描述;
(4)受检地基的类型和相关施工记录;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过程叙述;受检地基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5)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七、质量通病防治
质量通病 |
强夯后地基发生“橡皮土” |
形成原因 |
1、天然地基土含水量偏高,夯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得不到充分的消散。 2、在强夯施工过程中遇到强降雨,增加了地基土的含水量。 3、满夯并平整场地后,由于轮式车辆反复碾压。 |
防治方法 |
1、对含水量较高的地基,应保证有足够的遍间歇时间,待基土中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后再满夯 或采取强夯置换施工工艺,在地基土中打设竖向排水体。也可先在场地上铺设一层厚约0.5m的砂石垫层后再满夯。 2、满夯前有可能下雨时,应该采取覆盖防水措施,以防推入夯坑内的虚土大量吸水 增加地基土的含水量。如果情况允许,可在下雨之前对夯坑内的虚土夯1~2击。 3、满夯后场地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当局部出现“橡皮土”时可将其挖除,换填干土或砂石填料补夯;当“橡皮土”较薄且面积较大时,可用推土机的松土器将地表层翻松、晾晒后补夯;也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处理 |
相关图片或示意图 |
图7-1 橡皮土 |
质量通病 |
加固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
形成原因 |
(1)单击夯击能量偏低;单点夯击数不够,单位面积夯击能量不足; (2)强夯区内土质不均匀 下部有砂卵石夹层或回填土中夹杂块石层 造成部分夯击能被吸收; (3)强夯区内遇地下障碍物 孤石等; (4)夯击点过密 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 减弱夯击能向深部传递; (5)选用锤重、落距或夯击遍数、击数不够 夯击能过小 或者选用的夯击能过大 地基土产生流动、隆起量增大 造成土体破坏:下部土体没有挤密; (6)两遍之间间歇时间不够 或没有间隔 土层内孔隙水压力没有消散 影响强夯强度的提高。 |
防治方法 |
(1)强夯前 应当探明地质情况;对存在砂卵石夹层 应当适当提高夯击能量 遇地下障碍物 应当及时清除; (2)锤重、落距、夯击遍数、击数、夯点间距等强夯参数的选择 应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在强夯施工前通过试夯、测试后确定 并应当根据强夯施工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发现强夯影响深度不够时 应当适当增加夯击遍数; (4)两遍强夯之间应当间隔一定时间 方能进行连续夯击。对于地下水或地下水位在5m以下 含水量较少的碎石土或透水性强的砂性土 可间隔1~2d ;而对于粘性土或冲积土 因其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 需要间隔21~28d。 |
相关图片或示意图 |
图7-3 回填土中夹杂块石 图7-3 地下障碍物 孤石 |
质量通病 |
地基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
形成原因 |
|
防治方法 |
|
相关图片或示意图 |
图7-5 换土用的土料不纯,且厚度过大 |
质量通病 |
强夯参数不满足强夯质量 |
形成原因 |
强夯参数一般包括夯点的布置,夯击遍数,夯击深度等,强夯地基的承载力不强,没有达到质量要求 |
防治方法 |
加强强夯次数,调整间隔时间,根据地基土质的含水量等有关情况,确定强夯间隔时间,一般是一个月左右,强夯夯击次数是需要通过现场试夯确定,由于季节问题,则试夯参数会不同,采取的措施就是强夯夯击次数增大,采取人工排水法,再进行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