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关节疼痛最好的方子(分享治疗关节痛的名家手段)
治疗关节疼痛最好的方子(分享治疗关节痛的名家手段)二乌皆温经定痛之药,而川乌之力缓而效持久;草乌则效速而不耐久,今二者并用速效而持久矣。然二乌《本草经》皆谓其有大毒,是否可用此重量?经多年临床体会,川乌、草乌只要配伍、煎法、服法合宜,虽量大效显且速而不中毒,用之不当即使小量也会中毒。按二乌之中毒量和有效量非常接近,古人尝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即指二乌之毒性反应。又据曹颖甫注释《金匮》乌头汤云:“乌头其颗甚小,一枚约有今制三钱,五枚则可两半矣。”重用二乌,配伍以生甘草30g,且二乌同生甘草先煎一小时,后下余药,其毒自解。临床常见者有二类:其一是下肢一侧疼痛剧烈,不能屈伸着地,睡眠也不能卧于痛侧,其痛处多由环跳穴经委中、承山下至昆仑穴,其发病诱因多由感受寒凉而起。常治以《金匮》乌头汤加四物汤,每取捷效。取效速否,取决于川、草乌之剂量,此病机是下肢阳微又为寒邪所袭,寒凝血滞于阴络,营气不通所致,非大剂辛热活血则不为功,故川乌、草乌
导读:对于治疗痹证的心法,本文作者提出需用重剂。同时也提出很多具体的使用方法,对于痹证的治疗,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全文有理法,有方药,有医案,读之收获颇丰,推荐大家学习。
治痹需重剂,用法宜细究
作者/王士福
痹证实者多,虚者少;热者多,寒者少。治痹首当分清虚、实、寒、热,万勿为风、寒、湿三邪所局限。初病切忌温补,久病治风亦宜结合养血;治寒宜结合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治热宜结合滋阴、解毒,以防烁阴耗液,热郁化毒。临证多从温病治法,初病以清卫、气之热为主,久病以清营、血之热为主;久病必虚,治以益气养血。
-
热痹宜大剂清热解毒,搜剔痰瘀
热痹初起多有发热、口渴、脉洪大或滑数,状似温病邪在卫气,伴有关节疼痛,数日后关节疼痛部位出现局部红肿,并有灼热感,初起多发生于踝、膝、腕、肘、肩等大关节处,其中以踝、腕最为多见。若久而不愈,即逐渐累及诸小关节。病在大关节易愈,小关节难疗。治疗当以疏透、清热、解毒为法。
寒痹并用二乌,大剂暂服
临床常见者有二类:其一是下肢一侧疼痛剧烈,不能屈伸着地,睡眠也不能卧于痛侧,其痛处多由环跳穴经委中、承山下至昆仑穴,其发病诱因多由感受寒凉而起。常治以《金匮》乌头汤加四物汤,每取捷效。取效速否,取决于川、草乌之剂量,此病机是下肢阳微又为寒邪所袭,寒凝血滞于阴络,营气不通所致,非大剂辛热活血则不为功,故川乌、草乌并用各30g。
二乌皆温经定痛之药,而川乌之力缓而效持久;草乌则效速而不耐久,今二者并用速效而持久矣。然二乌《本草经》皆谓其有大毒,是否可用此重量?经多年临床体会,川乌、草乌只要配伍、煎法、服法合宜,虽量大效显且速而不中毒,用之不当即使小量也会中毒。按二乌之中毒量和有效量非常接近,古人尝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即指二乌之毒性反应。又据曹颖甫注释《金匮》乌头汤云:“乌头其颗甚小,一枚约有今制三钱,五枚则可两半矣。”重用二乌,配伍以生甘草30g,且二乌同生甘草先煎一小时,后下余药,其毒自解。
关于服法,若二乌如上重量和煎法,其剧痛一剂即缓、二三剂痛止大半,甚至疼痛消失,或只感痛处微麻,此时即可停用二乌,加薏米30g,泽泻20g,通草10g,以甘淡渗泄其毒,防其逐渐蓄积为害,服二三剂后再加原二乌各30g,如此反复10余剂,使寒痹散疼痛止而不伤正,多可获愈。
观近用二乌者,畏其大毒,轻量1~2g,重量不过15g,不敢重用,但敢久用。此正合二乌中毒之特性,小量虽仅有小毒,然久服必蓄积为大毒,又未达二乌有效之量,其后果是中毒而无效!笔者亦知其毒,二乌各30g非盲目大胆也,是以配甘草先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效,故敢于重用而不敢久用耳!
另有下肢痛痹者,多在两腿肩窝至小腿肌肉处,即委中以下至承山穴和承筋穴之间,以酸沉、麻木腹痛为特点,站立行走则重,卧床高位则轻。此痛与风、寒、湿、热痹不同,多发于50岁上下之老年人。治疗当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以“当归四逆汤”加刘寄奴、苏木、土鳖虫以助通脉之力,加黄芪20g以领诸走血药。药用:
当归20g,芍药30g,桂枝15g,细辛3g,通草3g,刘寄奴30g,苏木30g,土鳖虫10g,甘草10g。若两下肢不温者,可加附子10g。
-
着痹重用豁痰
病者肩臂酸痛而沉重,手指疲软有时阵发麻感,舌苔多白滑、脉多沉滑或浮滑,多发一侧,中年以上多有之。此症若以寒、热痹治之难以取效,此乃湿痰流注关节所致,当以燥湿豁痰为主,常用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豁痰药治之,每每获效。方用:
半夏60g,茯苓20g,枳实15g,风化硝10g,南星60g,鹿衔草30g,片姜黄15g,全蝎10g。
若脉浮滑兼有风邪者,加独活30g。此方亦治肩臂难以屈伸者。
-
肾虚腰膝痹痛,温补肝肾祛痰疏风通络
人年40以后则肾气虚。肾主骨,腰为肾之府,故肾虚则腰痛。因乙癸同源,肾气虚则肝气亦虚,肝主筋,膝者筋之府,肝气虚则膝痛。年老肝肾虚则脾之运化水湿之功亦弱,加以夙有湿邪之患于络道,难免痰阻于关节,故老人多有肾气虚挟顽痰阻络之腰、膝痛症,常于补肝肾剂中加豁痰祛风通络之品。自制有益肾疗骨刺方,用之即可缓解疼痛,常服肝肾之气壮,骨刺可得控制而削也。药用:
鹿衔草30g,风化硝10g,骨碎补20g,肉苁蓉20g,桑寄生20g,山萸肉15g,半夏30g,南星30g,独活30g,全蝎10g。
例2:边某,男、56岁,退休工人。
夙患腰、膝痛,近日加重。上下楼两膝疼痛,尿频,六脉沉滑,舌淡少苔。西医经X线检查,诊断为腰椎、膝均有骨质增生。年过半百,肝肾之气已早衰于下,肾虚则腰痛,膀胱虚则不约故尿频。肝虚则膝痛。又腰为督脉所属,督主一身之阳,故治切忌用阴伤阳。加以平日嗜酒,酒易生湿,湿聚化痰,难免湿痰阻络,不通则痛矣。此症肝肾之早衰,属内属虚;痰湿为患,属邪属实。故治宜益肝肾,通督脉,豁痰燥湿。处方:
鹿衔草30g,鹿角霜20g,肉苁蓉20g,炒杜仲20g,山萸肉15g,骨碎补20g,独活30g,姜半夏60g,制南星60g,风化硝10g。
此方服7剂痛减大半,夜尿由4次减为1~2次。后以此方出入加减服60余剂,再经X线检查原骨质增生之处已不明显。
-
分期论治,屡用达药
(一)治痹当分初、中、末
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为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养血气安中。”治痹亦当如此。
初期当分风、湿、寒、热之邪,以大剂猛峻以速去其邪。中期者失治或邪未尽去者,当于祛邪猛药中少加扶正之品,如黄芪、当归、寄生、白术等可选用一二。若经年累月迁延不已,因邪袭经脉,运行失常,转为虚证,特别容易引起血虚,故治当注意养血补血,以“独活寄生汤”最为得当,中有归、芎、地、芍四物,养血补血,此为痹证末期扶正祛邪之效方。若初期邪盛之时用之则误。若面色㿠白、短气乏力而气虚者,本方去寄生加黄芪、续断,名为“三痹汤”。若身体虚弱,周身疼痛而无定处,缠绵不已(化验均为阴性),可用《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切莫当风、寒、湿痹治。
(二)辨痹证关节肿痛
痹证关节疼痛有肿者,有不肿者,宜详辨之。大凡肿者较不肿者为重,若但肿痛局部不红不热,舌淡少苔或白滑苔者,多属寒湿之邪流注关节;若肿甚而痛不显者,多因于湿;肿痛而灼热,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白腻者,多属湿热化毒之候;若关节肿大,肌肉削瘦难以屈伸者,乃湿热化毒转为化燥,煎耗津液精血所致,最为难治。
大凡痹证肿痛者,多因湿邪流注于经脉关节所致,因湿邪粘腻濡滞、日流注关节,湿邪越聚越粘,胶着不去,肿久不消,与顽痰死血相结,留滞难除。
治肿初期常加二妙、薏米、泽泻之类。末期常重用半夏、南星、白芥子配逐瘀之土鳖及蛇、蝎虫类搜剔络道。此外,亦常用刘寄奴30g,苏木30g,此二药为消骨肿之效药,且有活络、止痛之功。
(三)痹痛用药
痹证之痛是因风、寒、湿、热之邪所致之关节骨痛。乳香、没药是治因扑跌损伤血肿而痛者。元胡、川楝是医气滞血而痛者。五灵脂、蒲黄是疗血瘀血滞而痛者,专主下焦。瓜蒌、薤白专主上焦胸痹气滞之痛。丹参、檀香专主上焦气滞血滞之痛。上药虽皆属止痛,但用于痹证骨痛则药不对证,故效不确切。用半夏、南星各60g,再随症配伍,确有止痛之效,若量小亦无效。其配伍为:
以风湿之邪为主者,配独活30~60g;以寒邪为主者配桂枝10~20g。患痛痹一侧腿痛剧烈,又不耐二乌者,常以半夏、南星各60g,配桂枝15g,止痛效果甚佳。
以热邪为主者,配大剂白虎汤。若肿而痛者配全蝎10g,蕲蛇20g,刘寄奴30g,肿痛无论新久,10数剂即可消肿止痛大半。
(四)藤类引经药之运用
治疗痹证,因病变部位常在四肢关节处,为了引药力达到病所,以提高疗效,方中可加藤枝类药物。如:
络石藤:通络祛风,善通络中之滞,肝肾虚之风湿痛痹者最宜。
青风藤、海风藤:二药均可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前者以镇痛之功最显,且有止痒之效。后者擅治络中之风,游走性疼痛。
忍冬藤:具清热解毒之功(比忍冬花较胜),又专主络中之热毒,故善治热痹肿痛。据张山雷《本草正义》云:“今人多用其花,实则花性轻扬,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气味俱厚,古人只称忍冬,不言为花,则并不用花入药。”
鸡血藤:功能通络舒筋、活血补血。专通络中血,故用于妇女及血虚者最宜。
伸筋藤:功能舒筋活络,清热利湿。主治风湿筋骨疼痛,腰肌劳损。筋急肉痛者可选用。
天仙藤:祛风湿,通经络,化水湿,消肿止痛。凡风湿痹痛兼有水湿而肿者最宜。
丝瓜络:通络祛湿,专祛络中之湿。
桑枝:能通络清热舒筋,利关节,引诸药之力达于四末,为疗四肢疾患之主要引导药。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