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李浩等人纳入103例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一项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患者口服替扎尼定(起始剂量为2 mg,3次/d;每3天增加2 mg,最大剂量设定为24 mg/d;总疗程不超过12周)。比较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及实验开始第1、4、8、12周时肩关节疼痛程度和肩关节肌张力改善程度,并询问不良反应及监测肝肾功能、血压变化。结果显示,替扎尼定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达84.3%,显著高于对照组(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显著缓解痉挛疼痛Bes A等人纳入105例偏瘫相关性痉挛患者进行一项多中心、双盲试验,旨在比较地西泮和替扎尼定治疗痉挛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患者随机接受地西泮(54例,起始剂量为2.5 mg,逐步增大剂量到30 mg/d)或替扎尼定(51例,起始剂量为2 mg,每日3次,逐步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1)

特约记者:谢巍

显著降低卒中后痉挛评分

Meythaler JM等人纳入17例患者,其中9例卒中患者,8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且存在超过6个月的难治性肌痉挛,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设计研究,旨在分析口服替扎尼定是否可改善获得性脑损伤患者的肌肉痉挛。受试者逐渐增加剂量至最大耐受剂量(最多至36 mg/d)。结果显示,替扎尼定治疗4周,显著降低卒中患者肌痉挛评分(上肢:治疗前1.9与治疗后1.5;下肢:治疗前2.3与治疗后1.7;P<0.0001,图1)。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2)

有效恢复运动能力

Bes A等人纳入105例偏瘫相关性痉挛患者进行一项多中心、双盲试验,旨在比较地西泮和替扎尼定治疗痉挛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患者随机接受地西泮(54例,起始剂量为2.5 mg,逐步增大剂量到30 mg/d)或替扎尼定(51例,起始剂量为2 mg,每日3次,逐步增大剂量为24 mg/d,2个疗程),共治疗6周。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行走距离为572米,替扎尼定治疗后行走距离增加到796米(图2)。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3)

不影响正常肌力

Gelber DA等人纳入47例卒中后伴显著痉挛的患者,使用替扎尼定治疗16周,开始剂量为2 mg/d,后缓慢滴定至最大剂量36 mg/d,在基线及治疗后4周、8周、16周及18周评估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替扎尼定治疗16周,患者肩外展肌、肩内收肌、肘屈肌、肘伸肌、腕屈肌、腕伸肌、指屈肌、指伸肌较基线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3)。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4)

显著缓解痉挛疼痛

李浩等人纳入103例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一项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患者口服替扎尼定(起始剂量为2 mg,3次/d;每3天增加2 mg,最大剂量设定为24 mg/d;总疗程不超过12周)。比较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及实验开始第1、4、8、12周时肩关节疼痛程度和肩关节肌张力改善程度,并询问不良反应及监测肝肾功能、血压变化。结果显示,替扎尼定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达84.3%,显著高于对照组(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

脑卒中后肌痉挛现代康复研究结果(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应用)(5)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cma_cmn@163.com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