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一般认为,功能性胃肠病与脑肠互动紊乱密切相关,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称为脑肠互动,中枢神经系统是“司令部”,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自主神经中枢核团的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脑肠互动紊乱是发病的根本消化科临床常遇到一些患者愁容满面,诉说着各种不适,但往往反复检查一无所获,治疗也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患者愈加焦虑、烦躁、抑郁、紧张,各种不适症状反反复复,甚则不断加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从“心”出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消化科医生一定不能忽略不良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消除躯体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的割裂,发扬医学整合,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促进医学发展进步。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每位医师具备一定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兰玲主任,学习“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治体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1)

与精神心理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精神心理等因素对发病的影响,从“身”、“心”两个角度关注患者,也从“身”、“心”两个角度着手治疗,不应局限于疾病本身,而忽略“人”这一复杂的个体。

整理丨毛栗子君

讲者丨兰玲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来源丨医生站

消化科临床常遇到一些患者愁容满面,诉说着各种不适,但往往反复检查一无所获,治疗也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患者愈加焦虑、烦躁、抑郁、紧张,各种不适症状反反复复,甚则不断加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从“心”出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消化科医生一定不能忽略不良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消除躯体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的割裂,发扬医学整合,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促进医学发展进步。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每位医师具备一定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2)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兰玲主任,学习“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治体会”,了解心理与胃肠道的奇妙关系,以及如何身心同治。

脑肠互动紊乱是发病的根本

一般认为,功能性胃肠病与脑肠互动紊乱密切相关,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称为脑肠互动,中枢神经系统是“司令部”,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自主神经中枢核团的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3)

症状繁复,但仍可分门别类

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症状多样、复杂,可以参考《中国消化心身健康问题处置理论和实践》(陈胜良主编)将症状分门别类。

(1)烧心型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部分为NERD)

•功能性烧心(FH)

•顽固性呃逆

(2)胃肠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肠易激综合征(IBS)(腹泻型、便秘型)

•功能性便秘(FC)

(3)腹胀型

•功能性腹胀(全腹均可、不定位发生、孤立存在、顽固持续)

(4)腹痛型

•功能性腹痛(全腹均可、胸肋部、持续、严重)

(5)呕吐型

•神经性呕吐(刚进食后、反复、体重无显著减轻、害怕发胖)

(6)厌食型

•神经性厌食(故意限制饮食、病理性怕胖、体重明显减轻、内分泌紊乱、暴饮暴食可间歇发作)

•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原发性解剖因素所致少见,多为心理障碍造成的厌食、消瘦所继发)

(7)贪食型

•神经性贪食(渴求食物、进食持续/难以控制、病理性怕胖、神经性厌食既往史)

(8)疑病型

•躯体化障碍(明显躯体症状、单一或多样、涉及多系统、过分担心、恐癌、反复就医、大量重复检查、多次检查结果正常)

如何诊治,有章可循

身心疾病的诊治从“身“、”心“两方面入手,如何诊断也有章可依。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4)

如何治疗是重中之重

身心疾病的治疗需遵循这一公式:消化对症 抗抑郁/焦虑(长期安全 快速起效) 改善睡眠,就是身心同治,多管齐下,在使用消化科常规药物,如促动力药、抑酸剂等等的同时,配合抗焦虑/抑郁等精神类药物,来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消除症状。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5)

药物各具特色,抗抑郁/焦虑药的选药技巧

消化科常用抗抑郁/焦虑药: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6)

(1)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 NE增强剂)

有抗抑郁、焦虑的作用,可增加胃的容受性,适用于FD、功能性腹胀的患者。

用法用量:1片qd po早餐后;可加量至2片bid po早中餐后。20天-1月后缓慢减量,2-3月内停用。

特点:起效快;用法简便;联合用药首选;改善腹泻

不良反应:便秘;心血管影响;不易长期服用。

(2)米氮平(5-HT2、3受体拮抗剂)

有抗抑郁、焦虑的作用,可增加食欲、促进睡眠,适用于神经性厌食、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各种心理因素参与的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7.5-15mg po qn,每1-2周加量7.5-15mg,依睡眠情况调整最佳剂量,最大剂量60mg/d。

特点:可长期服用;无明显副作用;无改善睡眠结构作用;起效较慢;对性功能影响较小

不良反应:体重增加

(3)(艾司)西酞普兰(高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有抗抑郁、焦虑的作用,可改善睡眠,适用于伴心血管疾病、便秘的抑郁/焦虑状态。

用法用量:20mg qn po,每2周加量20mg,依睡眠情况调整最佳剂量,最大剂量60mg/d

特点:心血管影响小;起效较慢;无便秘副作用;改善睡眠;可长期服用

(4)文拉法辛(5-HT、NE再摄取抑制剂)

有抗抑郁作用,可减轻躯体形式疼痛,适用于IBS(腹泻型)、功能性腹痛。

用法用量:37.5mg qd po,晚餐后,每1周加量37.5mg。常规剂量75mg/d 6周后逐步减量

特点:有镇痛作用;起效较慢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厌食、便秘),嗜睡,无改善睡眠作用

(5)氟西汀(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脑激活增强,但对前额叶、边缘系统激活减弱)

有抗抑郁作用,可降低食欲,适用于神经性贪食、重度抑郁症

用法用量:10mg po qd早餐后,每1-2周加量10mg。抑郁症:20mg/d,贪食症:60mg/d

特点:抗抑郁作用强,可长期服用,改善便秘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起效较慢

(6)舍曲林(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有抗抑郁作用,可促进肠道转运,适用于IBS(便秘型)、功能性便秘

用法用量:50mg qd po,早or晚餐后,每1-2周加量50mg,最大剂量400mg/d

特点:改善便秘、起效较慢

不良反应:腹泻、稀便、失眠

(7)氟伏沙明(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有抗抑郁作用,可改善认知,适用于疑病症

用法用量:50mg qd po晚餐后,每1-2周加量50mg,超过100mg,需分次服用

特点:心血管影响小,轻度改善睡眠作用,起效较慢

不良反应:少数转氨酶升高

(8)坦度螺酮(突触后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

有抗焦虑作用,可引起肠道平滑肌松弛,适用于IBS(腹泻型)

用法用量:5mg tid po,三餐后,2周后加量至10mg,最大剂量60mg/d

特点:降低内脏敏感性,心血管影响小,改善腹泻,可长期服用

不良反应:便秘

(9)帕罗西汀(突触前高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突触后5-HT1A受体增强剂)

有抗焦虑作用,可减轻胃反流,改善肠道转运,适用于难治性GERD、功能性烧心、顽固性呃逆、IBS(腹泻型)

用法用量:10mg qd po,早餐后,每1-2周加量10mg,最大剂量40-60mg/d

特点: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烧心、呃逆,改善腹泻,可长期服用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口干、恶心、便秘)

(10)曲唑酮(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小剂量为5-HT2A、α1、H1受体拮抗剂)

有抗抑郁、焦虑作用,可改善睡眠,适用于入睡困难、失眠、多梦、早醒

用法用量:50mg qd po,晚餐后,每1周加量50mg,大于100mg/d时需分次服用。

特点:改善睡眠结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深睡眠时间,长期服用无成瘾性。

(11)阿普唑仑(新型苯二氮卓类)

有抗焦虑作用,可促进睡眠,控制呃逆,适用于入睡困难、失眠、顽固性呃逆

用法用量:促睡眠:0.4-0.8mg qn po;抗焦虑:0.4-1.2mg tid po

特点:轻度镇静,无改善睡眠结构作用,肌肉松弛,久用停药有戒断症状,可缓解急性酒精戒断症状,不宜长期服用

(12)舒必利(止吐灵)(DA受体拮抗剂)

可抗精神病、止吐,适用于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SMAS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100mg bid po,早晚餐前,短期服用(10天)

特点:止吐作用强,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无催眠作用,价格低廉。不宜长期服用(建议7-10天)

(13)抗抑郁/焦虑中药、植物药

有抗抑郁、焦虑作用,可改善睡眠,适用于抗抑郁/焦虑西药初始治疗时的联合应用或西药减量时的替代治疗

特点:副作用小,作用弱,肝病可选,仅用于轻度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可长期服用。

联合运用有奇效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7)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8)

抗焦虑、抑郁也需改善睡眠

凡是消化系统好的人都有病(消化道身心疾病从何入手)(9)

与精神心理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临床医生应该转变常规诊治疾病的观念,重视精神心理等因素对发病的影响,从“身”、“心”两个角度关注患者,也从“身”、“心”两个角度着手治疗,不应局限于疾病本身,而忽略“人”这一复杂的个体。

最后,祝愿越来越多的病患能走出焦虑/抑郁的阴霾。

- 完 -

本文整理自医生站在线视频课程《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治体会》由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兰玲老师精彩讲授,欲知完整版课程内容,请登录医生站APP观看。

如何下载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