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今人必备的健康码)
古代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今人必备的健康码)而到了汉唐宋时期,通关证明叫“过所”,这个过所是从先秦时期的“传”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先秦著作当中,却很少提到传这个通行证明。“传”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传一般是由木片制成,上面会写上颁发的日期、颁发官员的名字、持有者的姓名、过关的事由等内容。从古人的记载来看,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的人使用的通关证明是不一样的。为了防止造假,符节分为两半,两半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信物。而玺节其实就是一种印章,上面刻有文字,而旌节是一种牦牛尾做成的,绑在一根竹竿上,像一种旗帜,主要由各国使节使用。所以手持旌节的外国使者又称之为使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称常驻他国的外交官员为使节的历史由来。照身帖是一块打磨抛光的竹板,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此贴必须每个人都要有,否则将被认定为黑户或外籍非法人士。而且,商鞅还规定,外出旅行及住宿的人必须出示这张凭证,否则不准放行,酒店不准入住,违者从严惩处。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现在为了防控疫情需要,进小区,逛超市,在餐厅吃饭,都需要扫描健康码,可以说,这是我们出行必备的通行证。
其实各位不知道的是,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出行就需要携带官方出具的通行证,当然,历朝历代也在逐步完善,使手续更简便,信息更齐全,为广大百姓创造了方便快捷的出行环境。
那么,历史之中的古人都用过哪些通行证呢?
据考证,先秦老百姓必须持符节。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里面,当时的秦国法家当道,更加的苛刻,老百姓都要有个“照身帖”,而这玩意是商鞅变法当中规定的,下达了强制性的命令,要在全国范围推广。
照身帖是一块打磨抛光的竹板,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此贴必须每个人都要有,否则将被认定为黑户或外籍非法人士。而且,商鞅还规定,外出旅行及住宿的人必须出示这张凭证,否则不准放行,酒店不准入住,违者从严惩处。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谁能说身份证不是一种通行证件呢?所谓的照身帖,应该就是身份证的老祖宗。那么当时普遍使用的这个“节”又是个啥玩意儿呢?
据《周礼》章节记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意思是说,在先秦时期,普通老百姓过关的时候,必须持有符节,而经商的商人必须持有玺节,而古代使者出使他国走官道的时候呢,必须持有旌节。
从古人的记载来看,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的人使用的通关证明是不一样的。为了防止造假,符节分为两半,两半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信物。而玺节其实就是一种印章,上面刻有文字,而旌节是一种牦牛尾做成的,绑在一根竹竿上,像一种旗帜,主要由各国使节使用。所以手持旌节的外国使者又称之为使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称常驻他国的外交官员为使节的历史由来。
而到了汉唐宋时期,通关证明叫“过所”,这个过所是从先秦时期的“传”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先秦著作当中,却很少提到传这个通行证明。“传”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传一般是由木片制成,上面会写上颁发的日期、颁发官员的名字、持有者的姓名、过关的事由等内容。
这就比两块拼一起才能成为信物的符节要更加简单一些,信息量会更多一些。“传”分为公务用传和私事用传。普通百姓私人用传,需要先向乡里申请,乡里审核确为“毋官狱征事”,也就是说,这个人不是正在服兵役的、服劳役的、服刑役的,政审合格,再报县里单位审核,绕了一大圈,也是挺麻烦的。
那如果说那我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要越过国境到国外去,那当时怎么出去呢?
跟现在一样,你这个通行证那就是护照,其实古人也得要,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护照。东汉时期,为了适应西域诸国政治经济贸易频繁往来的迫切需要,官府又研发了新的通行凭证,这便是“过所”,意思是移经所过之地,其实它还有别称,像通关、文牒、度牒什么呢?历朝历代对于出入国境管理得都挺严的,像唐代就有法律规定,如果你没有过所,是越度边境,要被处以两年的徒刑。
像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哪像西游记写的那样,徒弟们陪着他一路斩妖降魔,每到一国,拿出唐太宗赐予的通关文牒,请当地国王盖上国玺,继续通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那真是太惨了,当年他可是偷渡出境的,压根就没有过所,而是守关官兵私放,佛教界的大力帮助,玄奘才得以去西域取得真经。
当然你会说,我就一普通老百姓,就是周边转转,探亲,访友,不旅游,不出国,不出远门,有没有再简单点的通行证呢?
当然有,在明代,“路引”就成了通行的主角。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发给通行公文,叫做路引,纸质的。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上面要写明持有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要到何处。就类似于今天的介绍信、通行证、身份证,证明持有人的身份,值得一说的是,封建社会迷信思想泛滥,古人视死如生,后来呢,还出现了冥界路引上写亡者的姓名、年龄、属相、生前地址的,甚至还有上路的盘缠,陪葬品。让其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