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田老师(精神心理专家李田田有没有)
李田田老师(精神心理专家李田田有没有)昨天(12月26日)傍晚,湘西女教师李田田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从医院里出来了,“向大家报一声平安”。01、给她贴“精神病”标签的不是当地部门02、李田田事件的详细经过03、双相障碍的诊断一直有争议04、李田田怎么加快康复?
本文字数约:4473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给她贴“精神病”标签的不是当地部门
02、李田田事件的详细经过
03、双相障碍的诊断一直有争议
04、李田田怎么加快康复?
01、给她贴“精神病”标签的不是当地部门
昨天(12月26日)傍晚,湘西女教师李田田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从医院里出来了,“向大家报一声平安”。
文章在很短时间内突破了10万 阅读,截至目前有1万多人打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肯定有很多网友给她留言,但李田田只放出了一条:“我不会相信你有神经病。”这条留言也有1.6万的点赞。
最近,这名湘西教师频频冲上话题热榜。围绕她的,是一场她是否“被精神病了”的讨论。
在很多网友眼里,李田田是因为对一些话题发表了不当言论,所以被相关部门强行关进了精神病院。这些网友认为她是“被精神病”的,是被故意冤枉的。
我的一些朋友也来找我评理:
“何医生,你是精神心理专业的,你来说说看。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只不过说错了几句话,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气不气人?”
我仔细地看了一下李田田事件的经过。
我认为,李田田确实不是大众传统理解上的“神经病”或“精神病”。
但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按照她当时的情况,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会认为、至少是怀疑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是6种“重性精神病”之一。
虽然我个人不认同这个临床判断,但现行的主流精神科就是如此,国内国外都是如此。
所以,给李田田贴上“精神病”标签的有可能不是当地部门,也不是某个精神科大夫为了配合相关部门而刻意为之;而是主流的精神医学在诊断上的局限性。
而且,这种诊断的局限性已经给很多、很多抑郁症患者扣上“精神病”的帽子了。
所以,现在很多网友的聚焦点放在了当地部门的不当做法和“居心”上,这很有可能是跑偏了。
真正值得关注的话题,是主流精神医学的诊断争议,也就是,精神科大夫怎么把人判定为“精神病”的问题。
02、李田田事件的详细经过
先来回顾一下李田田的经历和此事的经过。
湘西教师李田田早在2019年就成为过舆论焦点。
2019年10月11日,李田田在微信公众号发文《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称自己疲于应对上级各类检查,耽误了教学。
该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当地教体局喊李田田去谈话,说局长要见她,李田田觉得自己要“出事了”。
之后,湘西的相关督查领导前往李田田所在的学校调查情况,发现她所述情况属实,批评了当地教体局局长。
再后来,湘西州永顺县成立了调查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严肃处理。
应该说,当时这件事还是得到了比较妥善、及时的处理的,李田田也因为敢说真话,获得了网友的尊重和支持。
李田田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一晃,到了今年12月。
12月17日,微博账号“湘西教师李田田”发帖声援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某某的不当言论,称宋某某的话“没有丝毫问题,有问题的是她的学生、开除她的学校、官方的报道、以及沉默的知识分子”。
该帖发出后,很快遭到了网友举报。发帖人也很快把帖子删掉了。
据李田田的姐姐说,这确实是妹妹发的微博,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妥,所以及时删除了。
但因为当时这条微博被举报了,所以12月18日,县里的工作人员来到李田田家中,找她及其家属了解情况。
就在这过程中,李田田突然情绪失控,并意图采取过激行为,被在场人员及时制止。
第二天,李田田在亲属的劝说和陪同下,到湘西州精神病院检查,被诊断为“心境障碍(双相)”,医生建议住院。
李田田一开始不愿意,情绪一度反复,但经其母亲、姑父(县教体局工作人员)和医生反复劝说下,她同意入院治疗,后来转到了永顺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李田田的姐姐说,妹妹在读大学时(2013年)就得了抑郁症,一直没有彻底康复。今年4月病情加重,一直请假休养治疗。
就是因为妹妹本来就有抑郁症,18号那天情绪很激动,又怀有身孕,所以她和母亲都非常担心,才反复劝说李田田去医院看看。
那么,根据李田田这些情况,湘西州精神病院的大夫对她的诊断到底合不合理?
这就涉及到主流精神科对于“双相障碍”的理解和判断问题上了。
03、双相障碍的诊断一直有争议
“双相”指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又叫做双相障碍。核心诊断标准是患者既有重度抑郁发作,又有轻躁狂/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属于6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其余5种分别是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事实上,“重性精神疾病”这个叫法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叫的,是为了减轻大众对患者的歧视,也为了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
在以前,这叫做“重性精神病”。也就是说,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如果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就可以说这个人是“精神病人”了。
可能很多网友不同意了:
你说李田田是“精神病人”,但你看她写文章逻辑清晰,情感表达非常流畅,还文采飞扬,这哪一点像“精神病”了?
如果她是“精神病”患者,那估计没有几个正常人了!!!
李田田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双相障碍的诊断了,而这个诊断在国内外一直都有争议。
上面说了,双相障碍的核心诊断标准,是患者既有重度抑郁发作,又有轻躁狂/躁狂发作。
李田田在2013年被诊断为抑郁症,一直没能完全康复, 她有过重度抑郁发作,这是确切无疑的。
那问题就在于她有没有过轻躁狂/躁狂发作了。
在大部分精神科医生眼里,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特征包括精力旺盛、思维奔逸、心境高涨、活动增加,以及易激惹等。
除了易激惹之外,前面几个特点李田田估计没有,她都请假休养了好几月了,整体情绪应该是低落的,是缺乏活力的。
但在县工作人员找她谈话时,她突然情绪非常激动,有过激行为(有可能是打人、骂人、砸东西,或者表现得歇斯底里,喊着要伤害自己等等)。
大部分精神科医生认为,这种异乎寻常的激动、愤怒、暴躁,就是易激惹的表现,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
所以这次李田田去看病时,医生得知了她的这个情绪变化,便将诊断从原来的抑郁症改成了双相障碍。
而且当时李田田的情绪很不稳定,在医生眼里,这属于轻躁狂/躁狂的急性发作,最好住院先控制病情,甚至需要转到专业水平更高的医院。
从现行精神医学的角度看,这位精神科医生的做法无可厚非,作为同行,我完全可以理解。
而且,如果患者的情绪十分激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的风险较高的话,无论是不是双相障碍、是不是“精神病”,都最好送院紧急治疗,慎防意外发生。相信李田田的家人也是想到了这一点。
但我在上面说了,双相障碍这个诊断是有争议的,尤其是在怎么判断轻躁狂/躁狂发作的问题上。
我们根据多年的多学科诊疗(MDT),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临床经验,我们认为,当抑郁症患者的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出现打人砸物、歇斯底里的表现时,这不是易激惹,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而是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的激越状态。
具体来说,根据我们的临床发现,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长期的自我否定所致。
随着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患者内心压抑到了极点,同时又被一些外部事件激活了心理创伤的话,他们就容易情绪大爆发,表现得非常激动。
这其实是他们释放痛苦、愤怒、委屈和怨恨等强烈负性情绪的一种方式。
就拿李田田来说,她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本身就经历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两年前,她被当地教体局约谈,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她肯定受到了来自相关部门的一些压力。她感到害怕、委屈、愤怒,再次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很可能她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过类似的事件,有过类似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当这一次,县工作人员因为言论问题找她了解情况时,这种情景与过去经历过的很相似,她的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了,表现得非常愤怒、激动。
根据我们的临床发现,这种情况应被诊断为“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不是双相障碍。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华西精神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在这个问题上,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他们指出,不能因为患者大发脾气、打人砸物,就把这判断为轻躁狂/躁狂发作。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应该是患者情绪愉悦的、甚至是兴奋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甚至有点目中无人、自负自大。
当然,我们这一种声音和观点属于少数。更多的精神科大夫还是会把暴躁易怒、打人砸物判定为轻躁狂/躁狂发作。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很多青少年患者,他们就属于李田田这种情况。
他们一开始是明显的重度抑郁发作,后来变得暴躁易怒,频频向家人大发脾气,在家里砸东西,甚至动手打父母。
到医院复诊时,他们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那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也是“被精神病”的。
所以,在精神医学上,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严格来说,这些大夫的诊断不能说是误诊,但可能涉及过度诊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泛双相化”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们国内有,国外也有,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
甚至可以说,我们国内精神科对于双相障碍的理解、认识和判断,主要就是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诊断标准之一。
在DSM-5里,双相障碍的类别进一步增加,在临床中应用时,出现了所谓的软双相、非典型双相,更多抑郁症患者“变成”了双相障碍患者。
所以,李田田“被精神病”的事件的确值得被高度重视。但这里面,当地部门的做法不妥是次要的;主流精神医学在诊断上的局限性,才是主要的。
到底怎么判断轻躁狂/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到底算不算“重性精神病”,这些都是精神医学中亟待重视、改善的问题。
否则,将会有越来越多抑郁症患者“被精神病”。
04、李田田怎么加快康复?
那么,对于李田田来说,她现在该怎么办呢?
她得抑郁症8年了,如何更好地加快康复?
第一,关于更加准确的诊断。
她最好找到更高水平、对轻躁狂/躁狂发作有更深入了解的精神科大夫进行精神科诊察,得出更加准确的诊断。这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治疗。
按照我们的经验和初步判断,李田田的诊断更有可能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并且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比较敏感多疑,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言行举止。
第二,她目前在怀孕,可是治疗双相的常用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等)有较高的致畸风险,可能对胎儿的发育不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如果她选择药物治疗的话,最好跟主管大夫深入交流,选择对胎儿更加安全的药物。
第三,对于她现在这种情况,最好的康复手段是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治疗,这对于她身体和孩子的副作用最小。
再加上家人的陪伴和理解,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可被部分修复,逐渐走向康复。
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偏袒、维护某一方,我作为一个已经离开了体制、自主创业的精神心理医生,我在这件事中跟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其实,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发现,抑郁症的患者内心深处是非常善良、极其单纯和具备正义感的,李田田符合这个特点。
只不过,当涉及“她是不是精神病”这个问题时,因为我是从事这个专业的,而且横跨精神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所以我能看得更加深入,更能发现“李田田事件”背后更隐蔽的、更不易觉察的问题,也希望李田田能够早日真正获得康复,母子平安,如果她能够塑造出高逆商,这有助于她把这段人生经历变成人生的财富,更勇敢的面对现实。
希望以上分析能对大众、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还有抑郁症患者及家属们带来启发。
如果抑郁症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不用悲观、绝望地认为自己就是个“重性精神病人”,这很可能只是患者的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了,出现了激越状态。
患者和家属没有必要质疑精神科大夫的诊断,但可以做到心里有数,在规范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尽力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加快康复!#李田田事件最新进展# #冬季生活打卡# #官方通报李田田事件:成立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