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球虫防治有绝招(猪蛔虫病与球虫病防治技术)
猪球虫防治有绝招(猪蛔虫病与球虫病防治技术)(4)蛔虫繁殖力强,产卵数量多,每条雌虫每天平均产卵10-20万个。(3)蛔虫生活简单,虫卵在外界不需要什么宿主,依靠自然条件就能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造成猪蛔虫广泛流行的原因有哪些】(1)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2)营养缺乏,特别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必需的矿物质。
寄生虫病是猪场常见病之一,但由于常常不引起大面积流行和爆发,常被人们忽略或没引起足够的认识,其实,每年因为寄生虫对猪场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也造成了巨大的饲料浪费。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寄生在猪的小肠中,在猪场感染非常普遍,分布广泛,对养猪业危害极大。尤其在不卫生的猪场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一般能达到50%以上。猪蛔虫的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为苍白色。虫体似蚯蚓状,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雌雄异体,雄虫长15-25厘米,宽0.3厘米,尾端向腹部弯曲,似鱼钩;雌虫长20-40厘米,宽0.5厘米,尾端稍钝。
【猪蛔虫是怎样使猪致病的】
蛔虫使猪致病的整个过程是蛔虫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中,在适宜的条件下逐渐发育,经过4-6周左右的时间,此时的虫卵就具有感染性。猪吞食了含有这种虫卵的饲料或者饮水后被感染。虫卵在小肠中孵出幼虫,随血流到达肝脏,4-5天后,蜕变为第三期幼虫,然后进入肺脏,继续发育蜕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沿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上行到咽部,再经食道、胃进入小肠,逐渐蜕变为第五期幼虫,再发育呈成虫。从感染虫卵被猪吞食到发育为成虫,共需要2-2.5个月。虫体以肠粘膜表层物质和肠内容物为食。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随粪便排出。成熟的蛔虫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从上可以看到,蛔虫在猪体内的发育有一个不断改变地点的移行过程,在移行的过程中以及在肠内大量的虫体堆积就会使猪产生明显的疾病症状。
【造成猪蛔虫广泛流行的原因有哪些】
(1)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
(2)营养缺乏,特别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必需的矿物质。
(3)蛔虫生活简单,虫卵在外界不需要什么宿主,依靠自然条件就能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4)蛔虫繁殖力强,产卵数量多,每条雌虫每天平均产卵10-20万个。
(5)虫卵对各种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在一般消毒药内均可正常发育。有报道,猪蛔虫能在疏松湿润的耕地或土壤中生存3-5年。
另外,虫卵还具有黏性,容易借助粪甲虫、鞋靴等传播。
【猪蛔虫引起猪发病的表现有哪些】
少量的猪蛔虫一般不会使猪产生明显的症状表现,另外成年猪往往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也不呈现明显的症状。一般3-6月龄的仔猪临床症状比较严重。仔猪生长不良,增重情况往往比同样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降低30%。严重者发育停滞,甚至死亡。咳嗽、呼吸加快、体温升高、采食减少、精神差,被毛凌乱。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有的病猪生长发育长期受阻,变成僵猪。感染严重时,呼吸困难,常伴发声音沉重、粗粝的咳嗽,并有呕吐、流涎和拉稀等症状。有的可能经过1-2周好转,有的渐渐虚弱甚至死亡。
当肠道中蛔虫过多就会阻塞肠道,引起病猪腹痛,有的可能发生肠破裂而死亡。胆道蛔虫症也经常发生,开始腹泻、体温升高,不吃食,腹部剧痛,多经6-8小时死亡。6月龄以上的猪,如虫体数量不多,营养良好,可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大多数因胃肠机能遭受破坏,常造成采食不良,磨牙和生长缓慢等现象。
【猪蛔虫病的病理变化有哪些,我们在临床上如何正确诊断猪蛔虫病】
猪蛔虫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幼虫移行到肝脏时可引起肝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蛔虫斑,直径约1厘米,也称乳斑肝。移行至肺脏时,可引起肺大量小点状出血和水肿。成虫大量寄生在小肠时可引起卡他性炎症、出血和溃疡。虫体数量多时常聚集成团,堵塞肠道,导致肠破裂。有时蛔虫可进入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病程较长的,有化脓性胆炎或胆管破裂,肝脏黄染和变硬等。
诊断时,如果发现猪只长期生猪不良,消瘦,咳嗽,体温无明显变化,使用常见抗生素无效等现象时可怀疑是寄生虫感染,但要确诊是蛔虫,除了见到有蛔虫虫体被猪排到体外,一般情况下都主要靠粪便检查法。多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1g粪便中虫卵数达到1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
【猪蛔虫病的预防措施都有哪些】
(1)搞好猪舍卫生和运动场卫生,保持干燥,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避免虫卵及幼虫污染。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增强猪的抵抗力,减少猪只拱土的习惯。
(2)要做好平时的消毒工作,定期消毒,可以选用5%-10%石碳酸或2%-5%热烧碱、新鲜石灰乳等消毒。
(3)及时清除粪便,猪粪应堆积发酵处理,消灭虫卵。
(4)预防性定期驱虫,每年定期进行两次全面驱虫,可选择在春、秋季节进行。对2-6月龄的仔猪,在断奶后驱虫1-2次,以后每隔1.5-2个月再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5)引种时,应隔离饲养,进行1-2次驱虫后再并群。
【对于猪蛔虫感染发病猪,具体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对于发病猪,可以选用以下药物驱虫,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 拌料或饮水一次喂服,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
(2)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拌料喂服,连用3天,对成虫和幼虫有效。
(3)阿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拌料或一次皮下注射。
(4)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一次皮下注射,7天后再使用一次。或者每千克体重0.1毫克拌料饲喂。连用7天。
【猪球虫病的基本知识】
猪球虫是寄生虫中原虫的一种,非常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但猪球虫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危害大,尤其是幼龄猪,往往能造成大批死亡。仔猪生下后即可感染,以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5-10日龄的仔猪最易感染,并可伴有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的感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猪感染球虫发病有哪些表现】
病理变化主要有:病猪拉稀,排出黄色粪便,刚开始是黏性,1-2天后排出水样稀粪,拉稀可持续4-8天,导致仔猪脱水、瘦弱,在其他病原体的协同作用下往往造成仔猪死亡,死亡率可达10%-50%。存活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寒冷和少乳的情况下能加重病情。病程经过与转归取决于摄入的球虫种类及感染性卵囊的数量。
【如何诊断猪球虫病】
病例变化主要见于空肠与回肠,肠黏膜上常有异物覆盖,肠上皮细胞坏死并脱落。在组织切片上可见肠绒毛萎缩和脱落。
诊断时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剖检进行综合判断。对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腹泻,即应考虑仔猪球虫病的可能性。最后确诊需要作粪便检查,在粪便中查出大量的球虫卵囊,结合以上因素可做出判断。另外,做小肠粘膜的直接涂片,可见大量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这也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猪球虫病一般都会和哪些疾病混淆】
(1)仔猪黄痢和白痢,它们都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仔猪黄痢多发生在3日龄以内的仔猪,产仔季节多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发病突然,拉黄色、黄白色水样粪便,带乳片、气泡、腥臭;不吃食,脱水,消瘦,昏迷而死,来不及治疗,致死率可达90%以上,剖检可见脱水,皮下及黏膜浆膜水肿;小肠有黄色液体和气体,淋巴结有出血点,胃底有出血溃疡。仔猪白痢在10-30日龄的仔猪多见,病死率较低,排白色糊状稀粪,腥臭,可反复发作,发育迟缓,容易继发其他疾病,剖检可见小肠发红,呈卡他性炎症,结肠充满糊状内容物。
(2)传染性胃肠炎,各年龄猪都可发病,10日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甚至可达100%,大猪很少死亡;常见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突然发病,先吐后泻,呈水样剧烈腹泻,粪便呈黄浊、污绿或灰白色,带有凝乳块,腥臭难闻,后躯污染严重;脱水、消瘦,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大猪多数康复。剖检可见尸体消瘦,明显脱水,胃肠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肠腔扩张、积液,肠绒毛萎缩。抗生素治疗无效。
(3)轮状病毒病,仔猪多发,寒冷季节,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较轻。多为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稀粪。剖检变化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4)副伤寒,2-4月龄猪多发,地方流行性,与饲养管理、环境、气候等有关,流行期长,发病率高。体温升高到41℃以上,腹痛、腹泻,耳根、胸前、腹下发紫,慢性者皮肤有痂状湿疹。剖检呈败血症、脾肿大、大肠有糠麸样坏死。抗生素治疗有效。
【猪球虫病的预防措施】
(1)对猪舍地面应及时清粪,经常清扫、冲洗,保持清洁、干燥。
(2)加强平时消毒工作,由于一般消毒剂不能杀死球虫卵囊,所以可以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熏蒸法消毒,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法、加热火焰法消毒,或者用含氨和酚的消毒液喷洒地面,并保留数小时或过夜,然后用清水冲去消毒液,这样也可明显降低仔猪的球虫感染率。
(3)将猪粪和垫草运往存粪点进行消毒处理。饲槽、饮水器要定期消毒,防止被粪便中的卵囊污染。
(4)产房采用高床分娩栏,可大大减少球虫病感染率。
【对于猪球虫的感染发病猪,具体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1)百球清,可在仔猪3-6日龄(5日龄最佳)按每千克体重0.02-0.03g,一次口腔灌服,不仅可治疗球虫病,而且一次服药可促进仔猪获得抗球虫终生免疫力。
(2)磺胺类药物以磺胺六甲氧嘧啶最好;治疗量,每千克体重20-25mL。1天一次,连用3天;或用每千克饲料0.125g混于饲料中连服5天,均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氨丙啉 在产前1周和产后哺乳期的母猪料中添加,可以预防仔猪感染。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5-0.065g,拌料或饮水,连用3-5天;也可按此剂量给病仔猪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