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为什么不得善终(纪晓岚这么不讲究养生)
纪晓岚为什么不得善终(纪晓岚这么不讲究养生)有人问他:“袁先生,请问火锅最后一道菜没人吃,怎么办?”袁枚,是至今都闻名的美食家,著有《随园食单》,此公食无忌讳,什么都吃,鲍鱼海鲜都不忌。有什么养生技巧吗?蒲松龄曾经长期上顿不保下顿,糟糠咸菜没少吃,后来因为给大户人家当塾师,做采办,才脱贫过上温饱生活,至于养生,估计没时间讲究。蒲老长寿,估计是基因碾压客观环境。
清朝写鬼的,最有名的有三个:蒲松龄、袁枚、纪晓岚。
谁写得最好?且不论,但都有个共同点:长寿。
蒲松龄76岁,袁枚83岁,纪晓岚82岁。
这岁数,搁今天也算是长寿了,尤其是后两个,到今天还是站在全球平均寿命的巅峰。
有什么养生技巧吗?
蒲松龄曾经长期上顿不保下顿,糟糠咸菜没少吃,后来因为给大户人家当塾师,做采办,才脱贫过上温饱生活,至于养生,估计没时间讲究。
蒲老长寿,估计是基因碾压客观环境。
袁枚,是至今都闻名的美食家,著有《随园食单》,此公食无忌讳,什么都吃,鲍鱼海鲜都不忌。
有人问他:“袁先生,请问火锅最后一道菜没人吃,怎么办?”
袁枚白眼一翻:“办什么办?一道菜都已经轮到最后,说明不招人喜欢,根本就不用管它。”
讲究!
纪晓岚呢?
压根就不吃米饭,一生以肉为饭。而且还好色,到晚年都不消停。
图 | 纪晓岚故居
乾隆时期的文人,很多长寿有条件讲究养生,纪晓岚呢,有条件讲究也不讲究。
看看清代资料记载的纪晓岚饮食:
《啸亭杂录》记载,纪晓岚一天到晚不吃一粒米,不吃半颗谷。
《南亭笔记》记载,纪晓岚每天的饮食是,“煮肉一盘,熬茶一碗,别无他物”。
纪老师,你一不吃蔬菜,二不吃谷物,三只吃肉食,四又爱喝浓茶,这样子很不养生啊,你却活到了八十二,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永远没有答案,只能替古人答题:
凭实力长寿。
老纪这么做,不是为了养生,据说是基因使然。
因为纪晓岚说他有妖怪基因。
“纪文达公自言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
原来是只老妖精,米饭不在食谱之内。
这是《虫鸣漫录》里记载的。
这当然是信不得的鬼话。
但从这个记录来看,我们现在经常提倡的“管住嘴,迈开腿”,也不见得完全管用,因为纪晓岚就没管住嘴。
再看看老纪的朋友圈。
他的老板:乾隆,八十九岁。中国史上第一长寿皇帝。
他的战友:刘罗锅刘墉,活了85岁。
还有他同时代的同事,乾隆朝的状元,军机大臣:王杰,也活了81岁。
纪晓岚、刘墉、王杰,都是18世纪出生的20后,又都去世于1805年。
而他们的老板乾隆,是18世纪的10后,去世于19世纪的前一年,基本上是同时代人。
图 | 乾隆
袁枚,比乾隆晚出生五年,早去世一年,也有84岁。
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乾隆时候的20后,活了88岁。
再算上晚明出生的蒲松龄,这一时期的文化名人,似乎人均寿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高。
请问这是什么操作?如此神奇。
是命运的眷顾?还是时代的进步?
是历史的失误?还是养生的不灵?
总之,在中国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有这么一批快乐而长寿的文化人。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饮食?
他们可能会说:
不,生命在于幸运。
在那个医学科学不昌明的时代。
时代有局限,但快乐没有局限,快乐就好。
纪晓岚的快乐,还不止这些。
图 | 源于电视剧《风流才子纪晓岚》
认取姑苏沈五娘纪晓岚的快乐,一是谈鬼,一是爱情。
但他有点渣。
按照现代社会对男人的要求而言。
他爱过一个叫郭彩符的小姐姐。
从他自己写的记录来看,这份爱是真的。
郭姐姐是大同人,流落天津,十三岁就跟了纪晓岚,当时算了个命,说只能活37岁。
图 | 源于节目《中国》
到郭彩符37岁那年,当时纪晓岚被贬新疆,山长路远风沙大,没能把郭姐姐带过去,偏偏郭姐姐这时候生病了。
纪晓岚记得当时的算命,于是很紧张,去关帝庙里抽签,抽得这么一首:“喜鹊檐前报好音,知君千里有归心。”哈哈,这几句挺好的,看来今年可以回京去见郭姐姐了。
但是总觉得后面几句有点阴暗:“绣帷长结鸳鸯带,叶落霜雕寒色侵”,又是叶落,又是霜,还有寒色,不够温暖啊。
后来果然纪晓岚回京,见着面了,但是没几个月,郭彩符就死了。
是在秋天死的。
图 | ©辛夷镀眉
三十七岁。
纪晓岚深情地写下:“明知神谶曾先定,终惜芙蓉不耐寒”,这两句诗其实还是不那么迷信,意思是说虽然当时抽签造成了心理阴影,但身体底子不够扎实,到底是在寒秋耐不住气候变化,就走了。
这话没毛病。
除了郭姐姐,还有沈姐姐。
沈明玕,自小聪明伶俐,漂亮贤惠,偏偏门庭寒微,于是她给自己的命运做了预设:
“我不能为田家妇。高门华族,又必不以我为妇。”
高不成低不就,咋办?
给豪门当小妾最合适。
于是从了纪晓岚。
图 | 源于《风流才子纪晓岚》
框定了自己的身份之后,又设计了自己的走向:
“女子当以四十岁以前死”,否则的话,白发枯颜,皮囊难看。
天从人愿,她的愿望都实现了。
就在她三十岁那年,纪晓岚在圆明园值夜班,住海淀槐西老屋,忽然哐啷一声,墙壁上一个瓶子掉下来,碎了。
是夜,沈姐姐说梦里去了纪晓岚值班室,忽然听到有个声音犹如霹雳,把她惊醒。
纪晓岚认为梦里的霹雳声,就是坠瓶。
你要这么认为,科学家也没办法,但是情至深处,这样解释也可以理解。
那一年,沈姐姐走了。
图 | ©空谷寻芳
沈姐姐生前有一首诗:
“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
纪晓岚写诗感怀沈五娘的死:
“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恰记铜瓶坠地时”。
再次认定,铜瓶坠落和沈姐姐的梦境是混合的。
对沈姐姐,纪晓岚是认真的。
还有一个,纪晓岚也是认真的,认真到晚年还念念不忘。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75岁的纪晓岚随嘉庆皇帝去避暑山庄,有一天中午在打盹,忽然,“一女飘然而来”。
纪晓岚问:“你谁啊?”
对方幽幽怨怨,朦朦胧胧,就是不答话。
醒来后,还是想不起是谁,于是截图问大家,经过反复认证,这是纪晓岚的初恋情人:文鸾。
回忆当初年纪小,你爱聊天我爱笑,这个爱聊天的,就是文鸾。
图 | 源于《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当初是四叔母的婢女,和纪晓岚对上眼了,说好的要送给纪晓岚。
结果文鸾家里使坏了,说纪晓岚是个少爷,看上我家闺女,多少要加价。
结果事情黄了。
纪晓岚最多是叹息一段日子。
文鸾却死了。
这一死,纪公子终生难忘。
四十八岁的时候,已经是中年大叔的纪晓岚写了一首咏海棠诗。
“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红一怅然。”
后来,纪晓岚就把这首诗认定为纪念文鸾的诗。
这一回,纪晓岚也是认真的。
但这些伤怀和纪念,并不妨碍纪晓岚胡来,《啸亭杂录》记载:
“公(指纪晓岚)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而且男女生活频率过高,“每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
渣不渣?
至于具体内容,就不翻译了,不适宜。
如果仅仅是一个不爱吃米饭,随便玩感情的糟老头子,那纪晓岚的历史地位就轻飘飘了。
纪晓岚有干货。
《四库全书》总编辑纪晓岚能成为历史重头戏人物,是因为手里有两把刷子。
一把是“阅微草堂笔记”,讲鬼讲狐,跟“聊斋志异”一个路子。
就凭这一本,纪晓岚可以笑傲好几百年,虽然江湖地位次于蒲松龄,但至少在说鬼界是洪七公级别的了。
然而,写鬼写小说在古代,有流量,有人气,却没有地位。
例如蒲松龄,写鬼写成了几百年的顶流,却还是因为考不上举人进士,遭人瞧不起,有朋友劝他:松哥啊,你要是把写聊斋志异的劲头用到考举人上,早就金榜题目了。
蒲松龄一生的大业,被人认为是干扰学习的不良爱好。
清朝还有一个文化大咖,那就是吴敬梓,一本《儒林外史》横扫几百年讽刺小说之林,却被人叹息:可惜靠小说出名。
所以,老纪的这点鬼怪小说,在当时是镇不住场的。
老纪手里还有一张牌:《四库全书》总编。
关于《四库全书》是有争议的,但不管怎么说,它是18世纪全球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
乾隆时候要做个文化大工程,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总计7亿7千万字!
著录书籍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全书分装成36000余册。
对于那些靠搜索可以得到的信息,就不重复了,我们脑补一下,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乾隆盛世,学者众多,谁能够有资格,有胆量来当《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可供选择的达人很多。
选谁?
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选择了推荐纪晓岚,乾隆二话不说,答应了。
清帝国上下没有提出异议的。
不是乾隆的命令够权威,而是纪晓岚的学问够权威。
而且“全书”编出来之后,没有人说老纪不称职,零差评。
你可以对《四库全书》有看法,但纪晓岚的水平不容怀疑。
纪晓岚把握着7亿多字全书的总编权。
自己也有分工,而他所分工作时相当考验水平的,那就是要编一本《总目提要》,也就是《四库提要》,把所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涉及到的书,达到一万多种。不仅收书目,而且还要内容提要和评论,包括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主题内容,而且必须得带金句摘要。
图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也就是说,给一万多部书写提要。
这项工作,哪怕读书破万卷都做不到。
纪晓岚做到了。
在中国,你要全面了解古典文化,有一部书绕不开,那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你不用读完全部经典,仅仅是将书目的摘要读一遍,你就是牛哄哄的大学者,能镇住场子。
而这些摘要,都是纪晓岚领头做的。
纪晓岚算不算最早的读书会博主?
虽然不是他一个人写成的,但全书风格前后一致,说明都经过他的手笔,“一手删定”。
也就是说,一万多本书的摘要,他都经手。
正儿八经的儒家经典,打卦卖药的杂七杂八,唱戏作曲之类,乃至于西洋几何天文,他都能说上几句,而且说到点子上。
你看他说《几何原本》:
“其于三角、方圆、边、线、面积、体积比例变化相生之义,无不曲折尽头显,纤微毕露。”
后人称他为“通儒”。
纪晓岚也是理科男,他知道地球是圆的,他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在“阅微草堂笔记”第十七卷,他也写了一篇天文学普及文,提到太阳不是从海里面蹦出来的,“日自附天,水自附地”,日头在宇宙,水在地球上,怎么就从海里面蹦出来?
他说:“地浑圆如弹丸”,完全破除了“天圆地方”的古老认知。
当然,也有瑕疵,他认为太阳距离地球二百万余万里。
纪老爷子,知否知否,太阳距离地球约一亿五千万公里,如果二百万公里,地球早烧焦了。
纪晓岚也很自负,他也有理由自负,他夸海口说:“曾读人间未见书。”
有的书,我读了;没有的书,我也读了。
还有谁?
当时可能真的没有谁了。
他的这个读书量,编写量,是让任何现代读书会都汗颜的。
而且,这套书不只是“四库全书”的缩微版而已,它自成体系,记载了“四库全书”以外的东西。
例如宋太宗死于箭伤,这桩历史疑案,就出现在纪晓岚亲自操刀的“总目提要”里。
就这点而言,梁启超对纪晓岚大为膜拜。
你以为纪老爷子,是个无肉不饱的吃货,是个见一个爱一个的渣渣,是个喜欢说鬼说狐的博主,其实,他是十八世纪的文化巨匠,是十八世纪最大文化工程的编纂人。
他一生真正的事业,主要在这里。
《四库提要》编了八年。
《四库全书》编了十三年。
我们做个假设,把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去掉,把他的风流韵事去掉,把他和乾隆的逗趣删掉,只剩下《四库全书》编纂官这一职务,他同样还是不朽的。
有些我们认为不太正经的人,其实做了很多正经的事,我们以为他们很不严肃,其实他很严肃。
我们的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很有趣,或者被塑造得很有趣,甚至慢慢地成了插科打诨的滑稽人物,其实在这个背后,是他光芒万丈的真相。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这些人物,他需要一个民间形象,或者说民间宣传流传他们的时候,需要轻松的内容。
也就是说要具备流行性。
例如,狄仁杰,因为侦探形象而走红,其实他不是。
再如,唐伯虎因为戏秋香而广泛传扬,其实没这么回事。
纪晓岚爱开玩笑,说些恐怖的鬼故事,这是真的,然而,他的价值还有更高一层的。
总之,那些让我们笑出八块腹肌的历史人物,很可能是一个很神圣的学者,一个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圣贤。
而要了解这一点,就得多读书。
说到这里,纪晓岚在历史平行宇宙里,应该严肃地一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