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诊断要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诊断要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诊断)治疗1987 年 ACR 发布的 RA 分类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RA 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 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建议临床医师使用 1987 年 ACR 发布的 RA 分类标准与2010 年 ACR/EULAR 发布的 RA 分类标准做出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类风湿性关节炎
基本病理表现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全球发病率为 0.5% -1% ,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 0.42% ,总患病人群约 500 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 1:4 。我国 RA 患者在病程 1-5 年、 5-10年、 10-15 年及 15 年以上的致残率分别为 18.6%、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标准
RA 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 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建议临床医师使用 1987 年 ACR 发布的 RA 分类标准与2010 年 ACR/EULAR 发布的 RA 分类标准做出诊断。
1987 年 ACR 发布的 RA 分类标准
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随访。 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案
1. RA 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生物制剂(DMARDs)治疗。
2.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 MTX )单用。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
3. 小剂量甲氨蝶呤 (≤10 mg /周 )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
4. 甲氨蝶呤治疗期间补充叶酸 (剂量可考虑每周 5 mg) 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5. 我国 RA 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的安全性较好。
6. 对甲氨蝶呤反应不足的 RA 患者,Meta 分析显示,联合 3种传统合成 DMARDs( 甲氨蝶呤 柳氮磺吡啶 羟氯喹 )能较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其效果不低于甲氨蝶呤联合 一种生物制剂 DMARDs 或联合靶向合成 DMARDs 。生物制剂包括 TNFα 抑制剂、托珠单抗和托法替布。
7. 对无生育要求的 RA 患者,雷公藤单用或与甲氨蝶呤联用,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用甲氨蝶呤无显著差异,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与评估其毒副作用。
8. 中/高疾病活动度的 RA 患者建议传统合成 DMARDs 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制症状。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9. 对中/高疾病活动度的 RA 患者,在使用传统合成 DMARDs 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糖 皮质激素 (泼尼松 ≤10 mg /d 或等效的其他药物 )可快速控制症状,协助传统合成 DMARDs 发挥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