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针头扎伤环卫工(上海一环卫工分拣垃圾时被手术刀割破手)
深圳针头扎伤环卫工(上海一环卫工分拣垃圾时被手术刀割破手)汉中小区位于城市绝对核心区,周边1号线、12号线、13号线3条地铁经过,交通极为便利。1069户居民中,租户占到5成以上,靠保洁员劝说居民垃圾分类,简直天方夜谭。“当时1000多户居民里,能主动分类后再投放的不到10户,我每次见到这种分垃圾的,都非常感激他们,因为我很担心不分的垃圾里有东西。”老包说。按照政策,小区内垃圾分类责任主体为物业公司,说是分内事,其实不少小区都在敷衍了事。只有老包,在居民提着一大包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箱后,自己再带上手套默默二次分拣。老包是上海市静安区汉中小区的一名保洁员。他全名包四九,老家安徽池州。今年52岁的老包做过物流、卖过早点、干过工地,还去日本种过蔬菜。干早点时,碰见上年纪的拮据老人,他就不收人钱,一年多愣是没赚到钱。做高压电塔施工,工地半年时间摔下来了11人,妻子江娇强行让他离了职。经人介绍,2017年6月,他和妻子来到上海汉中小区,做起了小区保洁员。彼
为何要垃圾分类?看过这双手,你或许对垃圾分类会有新的体会。
2017年底,上海部分区域刚开始试运行垃圾分类,因居民尚未养成分类习惯,每天要手动二次分拣的环卫工“老包”被垃圾里手术刀割破手指,从此感染上疱疹性湿疹,至今双手双臂仍伤痕累累。
双手二次分拣被手术刀割伤
感染疱疹性湿疹伤痕累累
老包是上海市静安区汉中小区的一名保洁员。
他全名包四九,老家安徽池州。今年52岁的老包做过物流、卖过早点、干过工地,还去日本种过蔬菜。干早点时,碰见上年纪的拮据老人,他就不收人钱,一年多愣是没赚到钱。做高压电塔施工,工地半年时间摔下来了11人,妻子江娇强行让他离了职。
经人介绍,2017年6月,他和妻子来到上海汉中小区,做起了小区保洁员。彼时,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但天目西路街道已开始试运行垃圾分类。小区内设置了干湿分离的垃圾桶,会由不同垃圾车运走。
按照政策,小区内垃圾分类责任主体为物业公司,说是分内事,其实不少小区都在敷衍了事。只有老包,在居民提着一大包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箱后,自己再带上手套默默二次分拣。
汉中小区位于城市绝对核心区,周边1号线、12号线、13号线3条地铁经过,交通极为便利。1069户居民中,租户占到5成以上,靠保洁员劝说居民垃圾分类,简直天方夜谭。“当时1000多户居民里,能主动分类后再投放的不到10户,我每次见到这种分垃圾的,都非常感激他们,因为我很担心不分的垃圾里有东西。”老包说。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2017年10月,一包未分类的垃圾里,竟然藏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不知情老包在二次分拣时,手套被手术刀割破,手指顿时鲜血直流。
他不舍得去医院,自己回家用酒精冲了冲,简单包扎了下就继续工作了。但没多久,他就感觉伤口奇痒难耐,用手抓了后,很快出现了密集的水疱,又迅速变为脓疱,最后破裂变成血疱,双手惨不忍睹。
妻子拉着他去看皮肤病医院,被确诊为疱疹性湿疹,属于病毒感染。医生给他开了药水、药膏,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病情才得到控制,但却难以根治。如今,快两年过去,老包的双手和手臂依然布满伤痕,有些看似结疤的水泡偶尔还会红肿流血,随时可能复发。
垃圾分类第一天 上海发出623张整改令
快递外卖不分类 志愿者带着小票找上门
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条例》正式实施,个人混合投放可罚款50元-200元,单位混合投放可罚款5000元-5万元罚款,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此前两天,记者居住静安区一家酒店里,就已提醒1日起将不在客房提供包括牙刷、梳子、剃须刀在内的一次性用品。这天来临,酒店果然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牙刷等。
据统计,这天上海市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共开具623份责令整改通知书,其中酒店和企事业单位是生活垃圾分类不合格的“重灾区”,不达标率分别达38%和33%。据悉,当天还有4名个人被开出垃圾分类罚单。
中午,徐汇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突击抽检日月光商场内的3家餐饮服务单位。在某连锁火锅店内,执法人员要求店员打开事先放置在餐桌上的一次性餐具包,在餐具包内发现牙签、纸巾、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餐具。
这些问题在老包所在小区已不成问题,在这里,垃圾分类已实行11个月,老包也早已告别手动二次分拣。2018年8月,小区3处垃圾点位中的1处,大型垃圾桶被撤除,一个崭新的智能垃圾厢房进驻。智能垃圾厢房不仅分干湿,还在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四分法的基础上,又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了细分。这里需要定时定点投放,每天开放时间为早7:30-9:00,晚18:30-20:00。
老包听人说,新的智能垃圾厢房是请的法国景观设计师操刀,屋顶披上绿植,墙面贴了瓷钻,还配置了可以热水洗手的水斗和颜色鲜艳的垃圾投放口。自己每天工作的地方变得这么漂亮,老包开心的专程买了花露水。“每天喷一赔,让这里好看又好闻,还没有蚊虫。”
居民刚开始不适应,最初很多居民专门绕过这个点位,还以原来的方式投放到另外两个点位。还有人直接扔在智能垃圾箱外,箱外的垃圾曾一度堆成小山。2018年10月,街道办事处通过居委会,联合发动热心居民,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每天早晚都会站在垃圾箱前值班,指引大家分类投放。
志愿者还告诉老包,收集垃圾食时如果再发现快递盒或外卖盒乱扔的,就撕下来小票给居委会。居委会和志愿者会拿着小票,按照小票上的门牌号上门劝说,那段时间,被志愿者带上小票找上门的住户就有上百户。
到2018年底,老包就发现,大家真正开始主动分类投放了。“以前,单靠我们用手挑,每天只能挑出来7-8桶湿垃圾,分类效果比现在差太多。现在,湿垃圾每天日常能到12-13桶,多的时候能到17桶。”老包说。相对应的干垃圾显著减量,从32桶下降至25桶左右。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
专家:终端处置安排还缺乏明确规定
从上海市城管部门首日执法情况来看,看似最困难居民小区,反而意外的比酒店、餐馆、企业表现要好。这和记者的感受相同,6月29日至7月1日,记者走访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多个小区发现,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情况普遍好于政府最初预期。
6月30日,上海长宁区爱建小区一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志愿者已经不需要站在垃圾箱前一一提醒指导。下午6点刚过,周围居民陆续拎着已分好的垃圾分类投放,然后到一旁的小屋找志愿者扫码积分。记者专门往湿垃圾桶内仔细看了一下,竟然没发现一只塑料袋等其他类别垃圾。
虽说现实好于预期,但网上也有不少质疑声,如有人认为垃圾分类纯粹折腾老百姓,宣称“垃圾分类无用论”。为此,7月1日,记者联系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
宋国君表示,宣称垃圾分类无用,是还未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紧迫性。“在我国,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填埋和焚烧。填埋场一旦防渗层损坏,渗滤液将污染填埋场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给受污染的场地带来巨大的修复成本。焚烧厂产生的二噁英、重金属等,也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大等问题。”
宋国君仔细研究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他看来,《条例》十分认真、专业,体现出政府十足的决心和诚意,但仍有可改进之处。如对生活垃圾管理各环节统计指标和信息公开强调不够;“填埋厂、焚烧厂”等排放监管比较抽象,没有明确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对已有的和今后的终端处置安排缺乏明确规定等。
“尽管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垃圾管理政策相比,《条例》应当是2017年住建部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最先进、最科学也最认真的地方法规了。作为一名关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人员,期望上海市能够坚持实施并取得成功,为解决我国城市的‘老大难’问题树立标杆。”宋国君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阿凤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齐鲁壹点】创作,在今日头条和齐鲁晚报网、齐鲁壹点客户端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