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897年,20岁的廖仲恺,和小自己一岁的何香凝举行婚礼。虽然二人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但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促成两人婚后生活的和谐美满。转眼间,廖仲恺到了要择偶娶妻的时候,按照父亲病重时留下的遗嘱,廖仲恺必须娶个大脚女子做媳妇。恰好何香凝的父亲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两家一拍即合,一双大脚,成就了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婚姻。1893年,从出生就一直在美国旧金山的廖仲恺,为了满足父亲葬于家乡的遗愿,带着母亲和弟弟登上了返回香港的客轮,自此结束了侨居异国的生活。图丨廖仲恺旧照回国之后廖仲恺先在家乡攻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前往香港学习西学。这些经历不但为他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还让他遇到了此生唯一的知己,何香凝。

“我不要烧,我不要烧。”1972年夏天,垂危之际的何香凝,趁着自己清醒的时候,向前来探望的周总理,提出自己死后不火葬,和丈夫廖仲恺合葬于南京的请求。

听着老人几乎哭诉的声音,周总理内心一阵酸楚,急忙在床边安慰:“不烧,不烧,你放心吧,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答应你的请求!”

“大脚”促成美好姻缘

说起何香凝和廖仲恺的姻缘,还得从她的那一双“大脚”开始说起。

在何香凝出生的那个年代,缠小脚是一个妇女端庄高贵的象征,如果一个女子没有裹脚,将很难嫁出去。何香凝从小就敢于和封建糟粕作斗争,不但争取到读书的权利,还留有一双大脚,“上山爬树,非常快活”。

1893年,从出生就一直在美国旧金山的廖仲恺,为了满足父亲葬于家乡的遗愿,带着母亲和弟弟登上了返回香港的客轮,自此结束了侨居异国的生活。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

图丨廖仲恺旧照

回国之后廖仲恺先在家乡攻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前往香港学习西学。这些经历不但为他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还让他遇到了此生唯一的知己,何香凝。

转眼间,廖仲恺到了要择偶娶妻的时候,按照父亲病重时留下的遗嘱,廖仲恺必须娶个大脚女子做媳妇。恰好何香凝的父亲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两家一拍即合,一双大脚,成就了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婚姻。

1897年,20岁的廖仲恺,和小自己一岁的何香凝举行婚礼。虽然二人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但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促成两人婚后生活的和谐美满。

在廖仲恺香港的学业结束后,他拒绝了家人希望他进入清朝官场的愿望,像所有的爱国志士一样,决心去日本探索救国的真理。由于一时间拿不出足够的学费和路费,何香凝不顾娘家反对,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送走了廖仲恺。

两个月之后,何香凝追随丈夫东渡日本,迈出了自己在救国道路上的第一步。

在廖仲恺的带领下,何香凝在学习之余,经常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项活动,不但结识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还了解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夫妇结识了孙中山,孙中山的一番慷慨陈词,让这一对夫妻下定决心,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斗争。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2)

图丨廖仲恺与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廖仲恺夫妇在东京的家,就成了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为了保证安全,从未下过厨房的何香凝,辞退了女佣,自己学着生火做饭带孩子,同时将娘家寄来的钱,拿出大部分用来资助革命活动。

在孙中山的介绍下,何香凝成为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负责通讯联络和勤务工作。孙中山对她一直非常倚重,甚至很多生活琐事,都交给何香凝来安排,并长期以日语“欧巴桑”相称。

后来何香凝将廖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支持他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每当廖仲恺回国时,何香凝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完成学业,还得饱尝相思之苦。

那一段时期,两人相互鼓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句。

黄花岗起义前夕,廖仲恺夫妇带着子女回到了阔别九年的香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被推翻后,廖仲恺在广州担任财政司司长,何香凝携子女来到身边,充当贤内助,让廖仲恺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

随着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二次革命”遭遇失败,廖仲恺夫妇不得不离开广东,流亡于日本。当时很多流亡在日本的国民党人,对革命前途都感到悲观失望,但廖仲恺夫妇却矢志不渝地追随孙中山,多次往返于中日两国,组织发动“三次革命”。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3)

图丨廖仲恺夫妇与孙中山夫妇等人合影

1916年,袁世凯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撤销帝制,听说这一消息的革命党人都为之一振。廖仲恺夫妇在陪孙中山参加了革命党人的庆祝会后,毅然返回国内,扛起了护法的旗帜。

广州成立军政府后,廖仲恺在其中担任财政部次长。面对窘迫的财政状况,廖仲恺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可行的办法,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何香凝除了操持家务外,还亲自参与到募捐工作中,帮助军政府解决困难。

这次护法行动既没有军事后盾,也没有经济支持,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在廖仲恺交接完工作后,何香凝再次随丈夫离开广州前往东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再次返回上海,继续革命。

这么多年中,何香凝自始至终都是“夫唱妇随”,一步不停地紧随着廖仲恺的脚步。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廖仲恺再次担任财政部次长。为了帮助丈夫筹集经费,何香凝抽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作画拿去捐卖。

为了完成一幅画,何香凝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廖仲恺有时陪伴在左右,不时还评审一番。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两人就会斗嘴,性格倔强的何香凝到最后将画笔一丢,廖仲恺见状赶快解释安慰。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4)

图丨廖仲恺全家福

何香凝见廖仲恺作出让步,也就拿起笔来继续作画。小小的插曲,给疲于工作的夫妻二人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何香凝虎口救夫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炮击总统府,将廖仲恺囚禁在广州西郊,孙中山夫妇被护送到永丰舰避难,指挥军警平叛。面对这紧张的局势,何香凝首先冒险打探孙中山的下落,为他们送衣物,传递消息,然后才开始着手营救廖仲恺。

在廖仲恺被扣押10天后,何香凝终于打探到他被关押的地方,借了一直电气船直奔丈夫的关押地。当时廖仲恺被三道铁链锁在铁床上,身上穿的还是10天前的衣服。

眼看着丈夫遭遇的惨状,何香凝不禁伤心落泪,感叹革命前途艰难,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党人,居然没有立足之地。

当时何香凝染上了红白痢疾,病痛之下心力交瘁,想纵身跳江一了百了,可想到监狱中的丈夫和一双儿女,何香凝又有些犹豫。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5)

图丨何香凝与儿子廖承志

站在江边,何香凝拿出一支香烟,心中暗想,抽完这支烟就跳江,结果划了十几根火柴都没能点燃香烟。看着手里的最后一根火柴,何香凝决定,如果最后这根火柴能点燃,自己就勇敢地活下去。

结果,最后一根火柴真的点燃了,何香凝顿时充满了信心。第二天,就给廖仲恺送去了换洗衣物。

由于连日奔波,何香凝的病情加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她听说陈炯明可能要杀害廖仲恺,以泻同宗兄弟被暗杀之恨。何香凝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立刻跑出了医院,为丈夫继续奔波。

8月18日,何香凝冒雨来到陈炯明的司令部,前一天她得知陈炯明要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身犯险,当面找陈炯明要人。当她浑身湿透走进会场,与会者无不惊讶,惊呆了的陈炯明赶快为她倒了一杯白兰地,亲自搬椅子请她坐下:

“廖夫人,叶举有家眷在此,你换一件干衣服吧!”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6)

图丨陈炯明旧照

“雨湿有什么要紧,我今次来,还打算血湿呢!”何香凝知道陈炯明是个两面三刀的人,当着全体军官的面大声说道。

紧接着,何香凝痛斥了陈炯明的无耻行为,并一定要陈炯明给自己一个准话,廖仲恺是杀还是放。面对何香凝的一身正气,陈炯明无法反驳,赶忙说这一切都是误会,然后写了张条子,让手下陪何香凝将廖仲恺转到白云山。

何香凝知道陈炯明不过是敷衍自己,愤怒地将条子当场扔了回去,继续斥责陈炯明,让他一定给自己一个决断的答复:“要杀仲恺随你的便,要放他就叫他和我一同回家,不要解到白云山来,押上白云山是明放暗杀!”

迫于压力,陈炯明不得不下达释放廖仲恺的命令。何香凝认为陈炯明随时都会反悔,当天晚上他们夫妇就辗转到香港避难。不出何香凝所料,第二天陈炯明果然派人去抓廖仲恺,结果扑了个空。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国民党内部分成了三派。由于廖仲恺坚定不移地支持孙中山的遗志,因此在党内遭到仇视,成为打击的目标。孙中山仅仅病逝5个月后,敌人的魔爪伸向了廖仲恺。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7)

图丨孙中山病逝

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夫妇带着三名卫士乘车离家,中途带上了国府监察委员陈秋霖,当来到惠州会馆门前时,三人先后下车准备进入会馆。

当廖仲恺踏上第三级台阶时,周围响起了震耳的枪响,四名预先埋伏的歹徒中了出来,朝廖仲恺三人连连射击。廖仲恺不幸身中三弹,陈秋霖则腹部中枪,倒地呻吟。

卫士们迅速还击,击倒了一名凶手,其他三名狼狈逃窜。廖仲恺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还没到医院就离开了人世。

周总理特批与廖仲恺合葬

作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国民党中央在廖仲恺遇难后,作出“准予国葬”的决定,附葬于中山陵侧。当时中山陵尚未完工,廖仲恺的遗体被运往沙河,“待北伐成功,然后迁葬”。

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十年,在何香凝的一再要求下,国民党中央在1935年作出决议:再拨丧葬费五万元,择日举行迁葬,并请陵园管理委员会设计墓地建筑。

9月1日,国民党中央举行廖仲恺安葬仪式,在京的国民党高层领导和机关代表五六千人参加了仪式,至此,这一跨越了10年的国葬典礼才宣告完成。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8)

图丨广州民众为廖仲恺送葬

在廖仲恺逝世后,何香凝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多次发表悼念丈夫的讲话和文章,阐述丈夫为革命奋斗而死的精神,号召革命者继续推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何香凝拒绝与反动政府合作,甚至拒绝出席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拒绝担任他们的证婚人。

眼看着反动势力日渐猖獗,何香凝自感势单力薄,便与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一道吟诗作画,以明心智。后来为了解决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问题,何香凝赴南洋卖画筹款,然后前往法国,寓居巴黎和德国柏林。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彻底激怒了何香凝。她立刻收拾行李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上海沦陷后,她移居香港,和宋庆龄等人一起推动香港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动员港澳同胞一起支持国内抗战。

香港沦陷后,何香凝辗转多地继续宣传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又投身于民主运动中,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受邀参加新政协,历任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重要职位,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了革命事业,替丈夫完成一生未竞的遗愿。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9)

图丨何香凝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演讲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倡导火葬,中央领导人纷纷在倡议书上签字。但何香凝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和廖仲恺“生则同裘,死则同穴”,当她向周总理提出这个要求时,大家都感到吃惊,因为周总理是主张火化的第一批倡导者。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总理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周总理的承诺,让何香凝感到极大的安慰。后来周总理曾经对廖承志夫妇解释说:“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的这个要求应该满足。”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江苏省专门成立了领导下组,负责何香凝和廖仲恺的合葬事宜。经过探访和实地挖掘,领导小组得知廖仲恺的棺木在墓穴中间,在建造之初,何香凝就已经为自己留下安葬棺椁的位置。

后来领导小组专门派人到北京,询问廖承志关于合葬父母亲事宜,廖承志表示将母亲的棺木放置在父亲棺木左侧即可,碑文可以先拓下来重新雕刻。

9月5日,中央为何香凝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总理、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大会,毛主席敬送了花圈,朱德主持了大会,宋庆龄致悼词:

“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的代表……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972年何香凝病重哭诉不愿火葬)(10)

图丨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

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等人前往车站送灵。灵柩抵达南京后,许世友、彭冲等当地领导亲自迎接,并护送到廖仲恺墓。

当天下午,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门从苏州请了一位老石工,在不放倒石碑的前提下,去掉旧碑文,雕刻新碑文。至此,何香凝安葬于廖仲恺身旁,实现了生前遗愿,这一对革命夫妻,永远陪伴在孙中山身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