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得传染病的几率大吗(输血能够导致哪些性传染病)
输血得传染病的几率大吗(输血能够导致哪些性传染病)所谓空白窗口期就是感染后到检测指标出现在血中所需要的时间,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无关;而感染窗口期是指检测指标出现在血中可以被检测出来所需时间 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关 越敏感的检测方法就能越早检查出病原体 感染窗口期就越短。现在有研究认为,窗口期又分为空白窗口期和感染窗口期。艾滋病潜伏期为1~10年,输入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凝血因子等均可以传播HIV,而且感染机会与输血量(次数)呈正相关,即输血次数越多则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下 输血存在传播风险的原因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中 从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存在“窗口期”。以艾滋病为例 人体感染HIV后,在2周后可出现类似感冒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此时是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期。接着病毒复制被限制在组织位点出现组织损害 此时还没有可检测的病毒血症。在临床症状出现后2~4周 机体HIV抗体才逐渐出现阳性,从感染到血清转阳的时间就称为“窗口期
在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 发生车祸或其他严重情况导致大出血的情况下 需要进行输血治疗。而在输血治疗进行之前 常常会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过 在医院的输血知情同意书上有这样一段话输血存在一定风险 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看到这样的说明,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既然输血是临床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就应该保证安全,为什么还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呢?
在实际工作中,供血者的选择非常严格,对血液样品的检测亦很规范,但输血仍然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最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是艾滋病和梅毒。
因为 迄今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试剂能做到绝对准确无误地对血液中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筛查。
输血与艾滋病艾滋病潜伏期为1~10年,输入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凝血因子等均可以传播HIV,而且感染机会与输血量(次数)呈正相关,即输血次数越多则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下 输血存在传播风险的原因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中 从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存在“窗口期”。
以艾滋病为例 人体感染HIV后,在2周后可出现类似感冒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此时是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期。
接着病毒复制被限制在组织位点出现组织损害 此时还没有可检测的病毒血症。在临床症状出现后2~4周 机体HIV抗体才逐渐出现阳性,从感染到血清转阳的时间就称为“窗口期”,一般为4~8周 最长可达6个月。
现在有研究认为,窗口期又分为空白窗口期和感染窗口期。
所谓空白窗口期就是感染后到检测指标出现在血中所需要的时间,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无关;而感染窗口期是指检测指标出现在血中可以被检测出来所需时间 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关 越敏感的检测方法就能越早检查出病原体 感染窗口期就越短。
在感染窗口期内是可以传播病毒的 此时患者献的血可能被作为健康血液输用并传播HIV病毒 窗口期病毒进入受血者体内一段时间后 病毒蛋白质合成成功 就会具有感染性 使人感染患病。
但空白窗口期献血者是否具有传染性 尚无定论。
输血与梅毒对于梅毒患者而言,在一期梅毒硬下疳的初期,皮疹的出现是由于螺旋体的入侵,此时大部分患者的梅毒血清反应为阴性 随后阳性率逐渐升高 至硬下疳出现6~8周 全部患者血清反应才变成阳性。
因此在血清反应出现阳性前 血液中无法检测出病原体感染 却可以传播梅毒 如果此时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则可以传播梅毒。
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4周到4.5个月 平均9~10周。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的生存能力极低 一般的消毒剂、煮沸、干燥、肥皂水等很容易将它杀死。在41~42℃于1~2小时内也可死亡。血并不是越新鲜越好 输入当天采集的鲜血风险更大 原则上不输新鲜血可以减少梅毒等疾病传播的可能 血液(血制品)在4℃储存2~3天(不超过5天)后梅毒螺旋体大部分已经裂解死亡不再具有传染性。
因此 对于确实需要输注全血的患者 为了安全起见 可以输注4℃保存3天以上的全血。通过输血而受感染的患者不发生一期梅毒损害 而直接发生二期梅毒。
除此以外,输血还可能会感染哪些疾病呢?输血还有可能感染肝炎(如乙肝、丙肝等)、疟疾等疾病 巨细胞病毒或EB病毒也可能通过输血感染人体 除此以外尚有一些输血引起的其他疾病。
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不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HIV窗口期为18~22天(第3或第4代试剂盒检测) 乙肝窗口期为50~60天 丙肝窗口期为70~83天(第3代EIA试剂盒)。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可以达到缩短窗口期的目的。
要减少因输血而传染疾病 或许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 第一 需要提高和保证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加强对献血员的筛选检查;
- 第二 严格对病原体进行筛选检测;
- 第三 加强对血液或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第四 合理用血 提倡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
核酸扩增技术(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NAT)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技术的总称 NAT技术可明显缩短窗口期、检出病毒变异株。但血样中病毒RNA不稳定对实验的要求很高 而且NAT技术操作较复杂、费用高,可能出现假阳性,暂时还未能进行临床大面积推广。
相信不远的将来 会出现更加敏感的检测方法 检验科技的发展会为大家带来福音。
关注我,每天向您分享健康生活小知识,助力健康生活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