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正确方式(浅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正确方式(浅谈冬病夏治)二、“冬病夏治”的方法3、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伏天时人体皮肤腠里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病愈之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本原理。一、 “冬病夏治”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基本原理1、适应症 冬天气候寒冷,疾病往往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冻疮、肩周炎、胃寒病、风湿痛、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口腔溃疡、牙龈炎、过敏性鼻炎、阳虚型体质的人群及部分虚寒性的妇科疾病等,到夏天时有些疾病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2、禁忌症 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患者、严重糖尿病的患者、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皮肤有破损者;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孕妇;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周漫丽,解放军306医院,干部病房
品牌质量管理办公室 编辑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夏治”指夏季择时施治,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这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乘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之时,通过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的腑脏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此时虽也可治疗,但犹如“雨天晒衣”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夏季,尤其是夏季中的“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阴气最弱的时期,阳长阴消到达极点。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所以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振奋体内之阳气,以阳克寒,驱散人体内的阴寒之气,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一、 “冬病夏治”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基本原理
1、适应症 冬天气候寒冷,疾病往往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冻疮、肩周炎、胃寒病、风湿痛、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口腔溃疡、牙龈炎、过敏性鼻炎、阳虚型体质的人群及部分虚寒性的妇科疾病等,到夏天时有些疾病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2、禁忌症 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患者、严重糖尿病的患者、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皮肤有破损者;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孕妇;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3、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伏天时人体皮肤腠里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病愈之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本原理。
二、“冬病夏治”的方法
说到“冬病夏治”,人们马上会想到贴膏药,其实,“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并不仅仅是贴膏药那么单一的,除了贴膏药,“冬病夏治”还可以运用中药内服、穴位艾灸、穴位注射、拔罐、刮痧、药膳等,这些方法也都是“夏治”增强疗效的重要治疗手段,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冬病夏治”的一些方法。
1、穴位敷贴法 是通过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激发了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的调节,药物吸收后可改善各组织的功能活动。穴位是经络之气交汇输注的部位,三伏天人体腠里开,此时进行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畅,并促使药物随穴位经络归腑脏。
2、穴位注射 加强了针、穴、药的协同作用,增强针感,延长了作用时间,提高了疗效。
3、热敷、熏洗疗法 热敷、熏洗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局部炎性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吸收消散。
三、“冬病夏治”的基本思想
“冬病夏治”的基本思想是:在夏季阳盛的时候,获得同气相求之机理,这样可以促进人体的阳气得到振奋,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的次数以及发作时的症状。这样不仅可以扶正祛邪,还可以防病治病。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扶阳驱寒的效果,可以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的趋势,帮助体内凝寒之气散解,对体弱者补虚助阳的方法,对内寒凝重的人采用祛寒的疗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帮助人们为秋冬储备阳气,因为人的阳气充足了,冬季就不容易被严寒等外邪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