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聚焦罗湖(罗湖双周发布两周年)
深圳聚焦罗湖(罗湖双周发布两周年)实现居民健康的核心是全科医生 也就是家庭医生。罗湖医院集团拥有280名优秀的全科医生 罗湖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了4.78名 远远高于全国和深圳市的平均水平。除了本土培养的家庭医生外 丹麦、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的家庭医生也定期到罗湖提供全科医学服务。“罗湖的家庭医生不仅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还能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英联邦体系的经验以及北欧先进家庭医生的服务理念。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 罗湖社康中心硬件设施也明显改善。”孙喜琢说。这种新的改革的推出离不开医疗保险突破性的改革。在以往的医疗付费模式下 患者越治越多 医院越来越忙。但是新的医疗付费 将居民健康所有的医疗保险预期花费打包交给罗湖医院集团 如果居民越健康 越少得大病 医院也越得益 医疗保险也越可持续。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 年均增加34.22% 2018年 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期刊以6种语言向全世界推介罗湖医改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
罗湖医院集团超声中心主任熊奕是有名的产前超声诊断专家 被患者誉为“刀下留人”医生 两年来挽救了400多例被误诊、被建议引产的胎儿性命 获评首届“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熊奕的老师 正是罗湖医院(集团)引进的另一位专家——香港妇产科学院母胎医学首席专家刘子健。
而随着罗湖中医院莲塘新院投入使用 一批高端专家团队资源在罗湖汇聚 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传承人朱婉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往不少香港患者要奔波千里远赴江苏南通找朱婉华问诊 现在只需跨过口岸 便能在罗湖享受到同质的高端服务。
类似这样 罗湖与香港医疗协同发展的案例 还有很多。7月13日 罗湖“双周发布”在两周年之际 联合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举办特别专场——“健康罗湖·健康湾区” 围绕湾区医疗发展建言献策。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 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润华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 罗湖在健康湾区建设中具备得天独厚的突出优势 湾区医疗协同发展的创新做法完全可以在罗湖先行先试。
成绩
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 年均增加34.22% 2018年 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期刊以6种语言向全世界推介罗湖医改
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了4.78名、社康中心既做医疗 又做养老、每年的社康中心诊疗量平均增加34.22%……自2015年起 罗湖区的医疗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一切 皆因医改。
在“双周发布”现场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发布了罗湖医改近年来的成果。据他介绍 罗湖医改始于2015年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成为罗湖医改的目标。为此 罗湖成立了紧密型的医院集团——罗湖医院集团 5家区属医院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之后 检验、放射、设备供应只有一个部门 在行政管理上只有一个人事、一个财务。一体化的机制可以让专家、家庭医生共同协作 为辖区104万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和预防服务。
这种新的改革的推出离不开医疗保险突破性的改革。在以往的医疗付费模式下 患者越治越多 医院越来越忙。但是新的医疗付费 将居民健康所有的医疗保险预期花费打包交给罗湖医院集团 如果居民越健康 越少得大病 医院也越得益 医疗保险也越可持续。
实现居民健康的核心是全科医生 也就是家庭医生。罗湖医院集团拥有280名优秀的全科医生 罗湖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了4.78名 远远高于全国和深圳市的平均水平。除了本土培养的家庭医生外 丹麦、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的家庭医生也定期到罗湖提供全科医学服务。“罗湖的家庭医生不仅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还能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英联邦体系的经验以及北欧先进家庭医生的服务理念。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 罗湖社康中心硬件设施也明显改善。”孙喜琢说。
实现居民的健康核心是全科医生 老百姓称之为家庭医生。罗湖医院集团现在拥有280名优秀的全科医生 罗湖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了4.78名 远远高于全国和深圳市的平均水平。丹麦、澳大利亚、瑞典的家庭医生定期到罗湖来提供全科医学服务与培训 罗湖家庭医生不仅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还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英联邦体系的经验、北欧先进家庭医生服务的理念。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 罗湖社康中心硬件设施也明显改善。
罗湖提出全社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 罗湖医院集团的家庭医生都会出现。比如 学校校医室已由家庭医生接棒 给孩子们和老师们提供保健服务。在社区开展医养融合 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日托、短期入住和长期的生活照顾。“我们还在推进老年认知障碍筛查 目前已确诊200例 疑似病例是1400多例。如果老人有病没及时发现、走丢了 这是家庭医生的严重失职。”孙喜琢强调。
4年来 罗湖医改成效显著 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年均增加34.22% 基本实现了分级诊疗。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高血压、糖尿病、颈肩腰腿痛等问题逐步改善 减少了不必要的住院 同时也减轻了参保人员也就是居民的负担。此外 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和改革前比明显进步。去年 罗湖中医院莲塘新院正式开门迎客 引进大批专家 把集团所有的中医资源上下贯通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国内中医方面的专家服务。
2017年 国家有关部门在深圳召开现场会 将罗湖医改定位为全国城市医联体的一个典范进行推广。2018年 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期刊以6种语言向全世界推介罗湖医改。
优势
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 罗湖最具竞争力 在深圳最早启动医改且效果显著 与港澳之间的合作也开展较早
大湾区医疗如何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要塑造健康湾区 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 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 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
“纲要中对于医疗协同发展 提出的是建设医疗联合体 并非共同体 也不是联盟 我的理解是建设像德州医学中心集专科、综合、医疗、康复等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中心。纵观湾区各大城市 深圳最有条件建设该中心 而在深圳各区中 罗湖区又最具竞争力。”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道。
在郭万达看来 罗湖区拥有着良好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基础。“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 也是与香港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区 坐拥3个口岸 很多港人来深消费依旧首选罗湖。同时 罗湖优质医疗资源集聚 在深圳最早启动医改且效果显著 与港澳之间的合作也开展较早 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建设经验。”
说起罗湖在深港医疗上的协同发展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最有发言权。“40年来 罗湖医院与香港各医疗机构有很好的合作 上世纪90年代深圳市最好的胃肠镜室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院士带领团队帮助设计并使其不断壮大的。”孙喜琢介绍 刘子健教授来罗湖工作一年多来 已经先后有来自全国的超声医生1500多人接受培训 提高了内地超声同行的理论与技能。
今年4月30日 一批香港和外籍医生组成、港资的医疗机构万治门诊在罗湖医院附近的佳宁娜广场开业 选在罗湖医院隔壁 正是为了依托医院的医学检验、X光、CT、MRT、核医学、超声诊断等技术。不仅如此 罗湖医院集团还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香港九龙高铁站 在西九龙内地口岸区设立医务室为往来的旅客提供保健服务。
这是罗湖医改显著成果的缩影 也是在健康湾区建设过程中 可参考的成功实践。“区域医联体的建设 将会吸引更多高端的医疗人才来 罗湖区已有成功的案例。如果在罗湖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发展 提升效能 不仅可让罗湖区的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也可让大湾区市民享受到更多高端医疗 提升湾区生活幸福感。”郭万达说。
引擎
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 罗湖走在前列 在形成一个三级综合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将成为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高地
健康湾区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大命题 从哪一领域点燃星星之火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 “中医药”一词被多次提及——“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 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 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提出 在健康湾区建设中 要加强对于中医药技术的研发 除了做好中医诊疗之外 还应该结合医院的临床基础 进行临床试验 建立中医药新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亦提出 健康湾区的建设要有创新性 打造中医药国际标准 先从打造湾区标准开始。“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的试验田 我希望在深圳、在罗湖开始做尝试。”他说。
广东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的专业就是中医学 他认为 粤港澳大湾区要在中医药领域进行紧密结合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大对中医药的科研资助。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亦表示 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的进程中 深圳要做的不仅仅是应用 更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与国际化的推广中。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周晓梅提出了具体建议 她说 “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 可以在河套地区建立一个健康产业园区 集旅游观光、健康管理与中医药文化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或特色的花漾街区。”
其实 在大湾区中医药深度合作中 罗湖已经走在前列。去年6月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论坛暨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研修班”在罗湖区举行 来自香港、澳门及内地中医药教育、临床界的200余位中医学者齐聚一堂 共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动上 朱婉华名医工作室等八家流派学术传承基地正式落户罗湖中医院。而今年元旦之前 罗湖中医院莲塘新院开业 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将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成为深圳东部中医药事业新龙头。
“深圳医疗的服务价格更低更便捷 部分香港居民到深圳到罗湖来就诊 每年增长的比例在50%以上。未来 罗湖区将开办粤港澳中医培训班 依托罗湖中医院建设港澳名中医馆 建立针灸联盟等 形成一个三级综合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将成为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高地。”孙喜琢说道。
探索
设立大湾区医院 让优质资源充分流通 建立三地责权利一体化的医疗机构 这样的医疗中心可以建在罗湖
罗湖医院成功引进刘子健医生 将健康的“天使”们带到妈妈身边。他迫切希望将更多的技术带到深圳、带到罗湖 但也遇到了自己的苦恼。“执业医师资格审核时间长 手续繁琐。若要多点执业 全部要重复审核 花费的时间真的太长了。要是能够简化 那就更好了。”
对于刘子健的“烦恼” 王虎峰强调 大湾区医疗资源的共享 一定要规划先行。“要根据需求 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例如 做产前诊断的医生 如果审批时间过长 可能审批过了 孩子也出生了。所以 要根据服务项目及居民需求的特点开展审批 让真正想来的人和需要服务的人更好地、更快捷地衔接起来。”
“医疗资源在整个大湾区都是稀缺资源 我们要做的不是挖医生 而是真正的资源共享 达到‘1 1>2’的效果。”黄险峰说 “能不能参照罗湖模式 建立健康湾区医联体 它不一定是实体的 可以利用5G技术 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医联体 这样大湾区其他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都能够充分地为湾区居民服务 让居民找医生、找医院看病有渠道有途径 使湾区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生多地之间往返奔波和多点执业的障碍和矛盾 缓解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利用网络技术很好 但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面对面交流。”顾东风表示可以进一步整合湾区资源 对大湾区各城市的资深名医建立专家库或名单准入机制 通过医院的引荐 简化审核手续或审批权限下放 加快审批速度。“现在都是刷脸时代了 这些医生的信息 都可以储存在互联网上 都可以查得到。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国际医疗资源在这里交流 进一步利用好、发展好。”
孙喜琢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随着湾区的发展 各地之间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建议参照自贸区的模式 建立三地责权利一体化的医疗机构 香港的保险、澳门的保险、广东的保险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使用 医生可以充分流动 也争取第一时间使用到最好的药物和耗材 让优质医疗资源充分流通。”
“药品、耗材的流通 在博鳌先行区已经试点了。在健康大湾区背景下 这是个建设的好时机。”郭万达表示 这样的医疗中心 可以建在罗湖。“罗湖本身建立了医联体 这个医联体和跨区、跨境的医联体联合起来 形成更加开放的区域医疗联合体 打造医疗集群 还能引进国际的高端医疗人才 与国际接轨 更好地服务湾区居民 提升湾区生活品质。”
对这个建议 顾东风也认为非常有价值:追求健康的生活、追求健康的预期寿命 这是湾区居民的公约数。如果可以设立一个大湾区定点的医院 执业的资质、行医的条件、治疗的方案能够得到大湾区各方的认同 将可为塑造健康湾区贡献力量。
本版采写:家园报记者 张一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