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喝巧克力咖啡(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
康熙喝巧克力咖啡(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一听说法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几年没回来,立刻就组织了一批教徒来拜访中国。因为元朝时来中国做生意的马可波罗曾描述中国是个遍地黄金的好地方,所以西方人对中国都是极其地向往。有人说过,传教士是知识的传播者,因为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把真理散播到了整个世界。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外交的使者,凡是传教士顺利抵达并且成功传教的地方,就一定有外交使团的身影。在传教士扎根中国后,一群意大利的教徒使团又在1706年拜访了中国。
在元代的马可波罗离开以后,外国人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中是在康熙年间。
他们跟随着商队来中国拜访康熙,不单是这样,他们还带了当时西方的特产——巧克力,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康熙。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是一波三折,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非但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还让上下闹得鸡飞狗跳,还强制让外国人写一份“说明书”。
这可苦了外国人,谁会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一)试吃巧克力,康熙如此误解有人说过,传教士是知识的传播者,因为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把真理散播到了整个世界。
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外交的使者,凡是传教士顺利抵达并且成功传教的地方,就一定有外交使团的身影。
在传教士扎根中国后,一群意大利的教徒使团又在1706年拜访了中国。
因为元朝时来中国做生意的马可波罗曾描述中国是个遍地黄金的好地方,所以西方人对中国都是极其地向往。
一听说法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几年没回来,立刻就组织了一批教徒来拜访中国。
教徒使团的领头人叫多罗,一得到教廷的准许他就带着心爱的巧克力和一干教徒踏上了访问清朝的旅途。
终于,经历了几个月的旅途后多罗一行人抵达了北京。
(传教士影视作品形象)
康熙早就接到了他们的来信,因为之前就是被这些传教士救了一命,所以他现在对西方人已经没那么抵触了。
抱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态度,康熙吩咐另一个外国人官员赫士亨好好接待教徒使团。
因为怕多罗惹怒康熙,赫士亨早早地就向多罗说明了康熙的喜恶,赫士亨也精确地抓住了重点——康熙喜欢西方的新奇事物。
一瞬间,多罗就想起了巧克力,那醇厚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一定是送给康熙最佳的礼物!
取完经,多罗立刻回到住所搜集了所有的巧克力,一共一百五十块,敬献五十块给康熙。
除此以外,他还使出浑身解数写了一篇九百字的说明书一并呈给康熙,一步一步教他怎么吃巧克力。
因为那时还没有添加剂,所以人们还把巧克力当饮品,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接拿来吃。由于它味道很苦涩,所以一般是融化在糖水里当做饮料来喝。
对于西方人献来的稀罕物,太监们按照说明书冲好,经人试毒后才呈给了康熙。
结果,多罗没想到,康熙看完就大发雷霆:“为什么没写药效!”
“药效?”多罗收到消息后简直惊掉了下巴:“什么药效?巧克力的药效?”
原来,康熙一直以为巧克力是种药材,多罗的说明书却一句没提巧克力的药效。
康熙怕吃了药效不明的东西会损害自己的身体,毕竟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
但这却难倒了多罗,他努力地向赫士亨解释:巧克力只是一种饮品,不是药材。
赫士亨也没办法,他也知道巧克力是饮品,无毒无害,但康熙不相信。
无奈之下,多罗只好与赫士亨合力编写了一份药效说明,又找来太医进行验证和改进最后确认无误才重新递交给康熙。
这下康熙总算是满意了,但对于多罗辛辛苦苦写成的说明书和补充的药效就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在此之前,多罗还想着用这份稀奇的礼物得到康熙的赞誉和赏赐,没想到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多罗郁闷极了,跑去对赫士亨诉苦。
看在同是外国人的份上,赫士亨告诉了多罗他失败的原因:
康熙尝过巧克力以后觉得它口感很怪,苦味堪比黄连,而在康熙印象里只有药才会这么苦,所以才误认为巧克力是药材。
再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得过华夏的茶叶吗?西湖龙井,大红袍,随便拎一个出来不比巧克力强!放着好好的茶不喝,为什么要受这种苦?
这下多罗没话说了,他知道,康熙说得对,茶叶在欧洲堪比黄金,只有贵族才享用得起,巧克力和茶叶没有一点可比性。
最后,多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可任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这种苦东西会成为一种潮流,摇身一变化作情人节的代名词,也因为康熙代表官方拒绝了巧克力,导致北美比我们中国人更早吃上了巧克力。
现在的巧克力已经是随处可见的甜品,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为它丝滑醇香的口感折服,康熙被啪啪打脸。
(二)金鸡纳霜治病,愚民思想作祟关于康熙和传教士的故事不只是巧克力这一件事,其实传教士还救过康熙的命。
年仅8岁的康熙在1692年继位,比起他因为一个女人把自己搞得死去活来的父亲,康熙显然要靠谱很多,16岁就凭借着自己的谋划从辅政大臣鳌拜手里夺权亲政。
从此以后,康熙就开启了他一生的传奇。
(影视形象)
削除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一桩桩一件件的丰功伟绩让后世给予了他“大帝”的赞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世纪伟人,也有过犯糊涂的时候。
1693年,38岁的康熙不幸患上了疟疾,虽说现在我们有了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疟疾已经不足为惧,但在当时这可是个要人命的不治之症。
可是,按理说疟疾只会出现在人口众多,卫生脏乱差的地方,康熙住在皇宫是怎么被传染的呢?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三藩之乱说起。
因为三藩之乱的战区在南方和西南,那里气候湿润,温度适宜,正是寄生虫和病毒的温床,多发各种疫病。
削藩大军又为了彻底剿灭叛军不得不深入南方腹地,甚至是疟疾疫区,所以疟原虫就这样搭着清军的顺风车回到了北京城。
再加上疟疾初期发热、畏寒的症状像极了感冒,所以一路上即使得了病也不会被重视,直到北京疟疾爆发,疟原虫又转移到蚊子身上。
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才发现这是疟疾,可为时已晚,连康熙也没能幸免得上了这种病。
那时候正值酷暑,但康熙却躺在床上盖着厚被子冷得直打摆子,太医们急得满头大汗,废寝忘食地在各种医书上找治病的方子。
毕竟躺在床上的人是皇帝,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整个太医院都得陪葬。
最后,终于有太医在《金匮要略》上找到了一个药方,里面就有青蒿。
可惜太医们不知道提纯以后药效才会更好,只是急忙熬了药给康熙服下,结果和预想的一样差,喝了很多药的康熙依旧没有一点起色。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来中国传教的教士们听说了康熙得疟疾的事,一番商量后立刻送上了金鸡纳霜。
起初,太医们并没有把传教士的药当成一回事。
再说谁也不敢贸然把这样来历不明的药给皇帝服用,就这样一拖再拖。
眼看着康熙进气少出气多了才急忙找人试药,确保没有毒性再给康熙服下,权当是死马当成活马医了。
没想到结果出人意料——康熙竟然康复了!也就是这次阴差阳错的接触,康熙终于接受了那些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恢复健康以后,康熙立马把传教士召进了皇宫,问他们用的到底是什么神药,居然能治好疟疾。
传教士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告诉康熙这是专门用来治疗疟疾的药物,还抄录了一份制作方法。
康熙大为赞赏,专门赏赐了一座府邸给传教士居住。
后来,一位法国传教士还把治愈康熙这件事写在了自己的传记里,给后人炫耀。
在召见结束的几天后,一位传教士还提出他们愿意无偿把药方传播到民间。
原以为会被康熙欣然接受,但实际上遭到了他的严令禁止。
传教士们不明白:
北京城里疟疾爆发的事康熙不可能不知道,对于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事,康熙应该立刻答应才是,为什么会被拒绝,甚至下令不准他们透露半个字?
原因无他,清朝奉行的是愚民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就该像木偶一样被统治者牵着鼻子走。
康熙在见识过药效后就对西方的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人按照传教士的建议修建了实验室,粗略地研究西方的技术和文化。
然而,越研究越恐惧,科技的力量非人力所能及,轻轻松松就能颠覆一个国家。
西方君主的思想更可怕,看那些被推翻的西方君主就知道了,而这种力量一旦被老百姓学了去无疑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甚至有人会站出来推翻爱新觉罗的统治。
康熙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爱新觉罗氏的统治不能断送在他手里。
所以,康熙选择了封住传教士的嘴,眼睁睁看着得了疟疾的人死去。
其实,康熙这一做法彻底地暴露了清朝的本质:
它不是一个为民而生,专心为百姓谋福祉的王朝,而是封建统治者利益的聚宝盆,高高在上的王朝只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根本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
殊不知,百姓的愚昧无知只会让他们对所有事情都抱着事不关己,麻木不仁的态度,一旦大厦将倾,没有人会愿意冒着危险去给它添砖加瓦,稳固地位。
(三)传教士驱逐出国,闭关锁国伊始从西方人那里尝到甜头的康熙愈发对他们感兴趣,而西方人在中国传教的日子里也确实做过不少好事,比如在地理水利方面他们就提出过很多实质性的建议。
康熙也经常把各国传教士召入皇宫,听他们讲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但是,随着康熙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他对西方人的态度就变了,甚至说出了西方人是小人这种话。
那么,康熙前后的态度为什么会转变得如此之大,西方人到底是怎么惹怒他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基督教的教义不符合康熙的认知,他不许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世界上所有传教士的任务只有一个:在所到之处传播自己信仰的教义。
西方的传教士信仰基督教,所以他们在中国一安定下来就开始着手准备传教工作。
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基数庞大,如果能传教成功就能获得更多的教徒,让上帝和耶稣的光芒普照中国大地。
然而,传教有个规定:必须得到该国最高统治者的许可才能在当地传教,否则一旦引起统治者的阻拦,他们的工作就会进行得很艰难,甚至会被驱逐出去。
想着康熙对西方人的友好态度,传教士觉得康熙肯定会允许他们传教,于是兴冲冲地跑去找康熙,说明来意,但没想到康熙竟然没有答应。
这时候的康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白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他现在对西方文化慎之又慎,当场要求传教士先把教义翻译成中文,他倒要看看,西方所谓教会的葫芦里究竟在卖什么药。
传教士们立刻给教皇写信,得到同意后就把教义翻译成中文第二次呈献给康熙。
结果康熙看完后勃然大怒,教义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简直就是背道而驰,一旦它被传播开来,儒家思想势必会遭到挑战。
而清朝又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这不就是在动摇清朝的国家根本吗?随后马上下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传教士们傻了眼,但无奈没有皇帝的允许他们根本没办法在中国传教,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于是一个个灰溜溜地回了国。
因为康熙的抵触,基督教一直被中国人排除在外,在1795年,为了防止西方文化冲击清朝的统治,乾隆甚至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彻底把西方人拒之门外。
直到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各国划分租界,传教士才再一次来到了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思想。
就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狭隘和偏见,才导致中国和世界脱节,让中国从超级强国变成了东亚病夫,饱受列强欺凌。
幸亏火种未灭,一群在黑夜里寻找光明的人带着中国突破阻碍,重新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