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妈妈在身边文案(妈妈约稿别怕孩子生病)
孩子生病妈妈在身边文案(妈妈约稿别怕孩子生病)晋洁,女,2005年毕业于连云港师范高专美术教育专业,后自学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现执教小学语文和美术。作者:有时候,家长还为孩子不好好吃药,着急上火。在小乖周岁之前,我都是用的赶鸭子上架的法子,来硬的。大一些了,就刻意买些好吃些的药,给药取上各种名字“童童妈妈”“扬姐姐”“多多哥哥”“巧克力恐龙汤”“小兔子恐龙汤”……它们可以帮忙打败肚子里的大恐龙。若是遇到蒲地蓝之类的苦药,我也不说什么“良药苦口”之类的道理,如实地告诉他“这个有些苦,不过它可以帮你打败大恐龙,你就能早点好了。”后来渐渐大了,吃药是件很轻松的事情,生病了自己会“开药”,“我咳嗽了,喝点儿肺力咳吧!我感冒了,吃点护彤就好了。”但是偶尔也有不想吃药的时候。一次,小乖生病不愿吃药,老公各种劝说,用心良苦,无果。急了就冲我说:“你来,你教的好儿子。”我是不着急的,只说:“不吃就不吃吧,严重了他自己知道难受。”果然没过一会儿,小乖
昨夜小乖突发高烧,40.5度。当时吓了一跳,很久没烧过这么高了。当即开空调,脱衣服,用温水擦,准备喂退烧药。无奈小乖烧得太难受,满脸潮红,滚烫滚烫的,哭着喊着不要吃药,还说胡话“我要回家”。我知道他是难受的,抱着他哄“哦,太难受了,是不是?所以不想吃药对不对?”老公特着急,觉得我在浪费时间说废话,于是一个劲儿地劝,“不吃药,你的病好不了,会难受的。把药吃了吧!吃了就好了。你是小医生,要勇敢,吃药给弟弟看,给弟弟做个榜样。”小乖听了越发闹得厉害。我只得让老公等会儿,可是老公很着急,还跟我急,特担心,火气也上来了。他觉得就应该强迫小乖吃下去,于是试过一次,不但药洒了,小乖的情绪也更糟糕。我安慰道:“妈妈知道很难受,可是我现在没有办法帮你,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难受,好不好?”就这样,小乖平静下来,他知道挨不过去就得吃药,于是4毫升的药,喂了四次。
其实老公已经很耐心了,苦口婆心,好言好语的,可是为什么劝说无效,还适得其反呢?我们常说“某某人,怎么都不听劝呢?好赖都不听,真是无可救药。”有时候仅仅“劝”是没用的,但是如果大人能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你懂他,理解他,他才可能接受“劝”。一味劝说,讲道理,只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毫无作用。我阅读过许多育儿书籍,都提出过“不对孩子讲道理”的观点,特别是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哪里听得下什么道理呢?我常对朋友举例,谈恋爱的时候,家长反对就不谈了吗?各种利弊道理一大堆,谁能听得进去,结果只会越劝越糟糕。对待“不听话”的孩子也是一个道理,最好的法子就是理解,理解,再理解,耐心,耐心,再耐心!
这一夜,烧褪不清,我们都不敢睡,到了早晨七点又烧高了,39.5!喂了药,精神一些了,十点多的时候小乖开始冷得哆嗦,我打算带小乖跑到医院验血,老公不愿意跑去,舍不得孩子吃苦。最后由朋友的车送过去,验血的时候小乖很勇敢,不哭不闹不退缩,完了还谢谢护士阿姨。血象很高,医生说先吃药,不行就挂水。我还是决定走回家,我相信只要还能跑,就不会更糟糕。一路上被老公埋怨,各种脾气,他特别紧张。快到家一百米的地方,我们还是鼓励小乖自己走回家,我觉得心态很重要,越是紧张害怕越是糟糕。人的病和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心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什么比处变不惊的坦然心态更重要。
回到家,小乖面色越发苍白唇无血色,浑身抖得厉害,我知道这是要高温的节奏。开空调,脱衣服,温水擦,热水袋捂手脚,再喂退烧药。老公很紧张,不停地叨唠,“快快快!”害怕得只知道守着孩子,连我说和包消炎药都对我大声呵斥:“我哪里会和!我怎么知道要和多少?”急糊涂了。一直等小乖面色潮红,老公才放了心,关了空调,带孩子下楼透透气,因为烧没褪尽,还少穿一件衣服。我们都认为,越是生病越是不能闷在家“养病”。比如小乖咳嗽厉害得吐,会带着药外出旅行,只一天在外疯跑,回来就能好大半。我见过许多家长在孩子咳嗽的时候追着喊“别跑了,你忘了你咳嗽呢!一会儿又要咳嗽了!”于是孩子就这么被强迫着安静地待着。若是遇到孩子咳嗽还吐更是吓得手忙脚乱,紧张兮兮,什么事儿都顺着孩子,生怕一个不小心,哭了咳了吐了。小乖第一次看见自己吐的时候也很紧张,“我吐了我吐了!”现在已经无所谓了,甚至还高兴,“我把痰吐出来了。我把病毒吐出来了。”小乖这么坦然,是因为我们大人的态度淡然,从不表示任何紧张情绪,反而引以为豪。我也从不会说,你咳嗽了,要如何小心一类的话。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孩子有活力有朝气身体抗体自然会不断地变强。我一直以为,普通的感冒发烧一类的“病”就是一块磨刀石,它能把孩子的身体磨得更棒,更好。
有时候,家长还为孩子不好好吃药,着急上火。在小乖周岁之前,我都是用的赶鸭子上架的法子,来硬的。大一些了,就刻意买些好吃些的药,给药取上各种名字“童童妈妈”“扬姐姐”“多多哥哥”“巧克力恐龙汤”“小兔子恐龙汤”……它们可以帮忙打败肚子里的大恐龙。若是遇到蒲地蓝之类的苦药,我也不说什么“良药苦口”之类的道理,如实地告诉他“这个有些苦,不过它可以帮你打败大恐龙,你就能早点好了。”后来渐渐大了,吃药是件很轻松的事情,生病了自己会“开药”,“我咳嗽了,喝点儿肺力咳吧!我感冒了,吃点护彤就好了。”但是偶尔也有不想吃药的时候。一次,小乖生病不愿吃药,老公各种劝说,用心良苦,无果。急了就冲我说:“你来,你教的好儿子。”我是不着急的,只说:“不吃就不吃吧,严重了他自己知道难受。”果然没过一会儿,小乖吐了两次,摊在沙发上向我求救:“妈妈,我严重了,要吃严重药。”由此可见,孩子是知道的,无需多言。
再说打针,小乖绝对算是“好样的”。在小乖出生后的一年里,我只看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我的育儿启蒙读本。书中尹老师讲到过她女儿圆圆小时候打针,她从不哄骗说不疼,也不要求孩子不要哭,要勇敢。我从小乖第一次打预防针就一直告诉他“打针有些疼,如果能忍住就不哭忍不住就哭出来,没关系。”打完针,我都会对医生爷爷表达感谢,说下次再来。我从不对小乖说,你看别人表现怎么样,你要学习。也从不拿医生打针吃药来吓唬他,就这样,十个半月的小乖第一次因为细菌感染高烧一个礼拜不退而住院,抽血化验,挂滞留针,他都表现得异常勇敢,从不哭闹,护士们都感叹这孩子太懂事了,对咱们的态度都要亲切许多。小乖生病就医也特别配合医生,有时候也会问我“妈妈,需要打针吗?”我总是如实告诉他“这得医生爷爷看过之后才知道,如果严重了,有需要,才会打针。”所以,我们家从没出现过,看病打针需要很多人杀猪似的逮住的情况。
我还会和小乖讨论,生病的时候发脾气有没有用。最后结论,发脾气是不能治病的,得看医生和吃药。小乖还提出惩罚爸爸发脾气的各种“酷刑”:“往爸爸身上吐吐沫(被我否决了);剪爸爸的头发;剪爸爸的牙齿,让他变得像弟弟一样;给爸爸喝冷的饮料。”我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老公则汗颜不止,哭笑不得。在我们家,生病从来就不是一件沉重的事儿,因为难过着急发脾气于病痛无一点儿好处,不如放轻松,做正确的事,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作者:
晋洁,女,2005年毕业于连云港师范高专美术教育专业,后自学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现执教小学语文和美术。
十年一线教师生涯,最深的感触就是,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关键。入学后,孩子的品信习惯,通常折射出父母的修为。我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每日阅读已是习惯,引用一本书名,《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我相信身教大于言教,与其说我教育孩子,不如说他成长了我,如此心怀感激,从心底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