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双肺呼吸声音粗怎么治(经常咳嗽咳痰喘气)

双肺呼吸声音粗怎么治(经常咳嗽咳痰喘气)慢阻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的患者开始只是感觉嗓子里有痰吐不出来,没有其他不舒服,慢慢地才出现了咳嗽、咳痰,之后是感觉呼吸不畅,尤其是活动或运动后呼吸困难,可是这个病症进展要10年以上,很少有患者将这些症状与慢阻肺相关联。恰恰相反,诊断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不管是慢阻肺还是哮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都不明显,即便出现咳嗽、咳痰,很多患者也会觉得是感冒或是吸烟造成的,很少意识到得了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只有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重视。如果“咳、痰、喘”症状持续数月,那很有可能是慢阻肺的前期征兆!由于知晓率低,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正面临着早诊率低、全程规范化管理率低的问题,防治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哮喘患病总人数达到4570万人①,慢阻肺总患病人数约1亿人②;与之相对的另一

双肺呼吸声音粗怎么治(经常咳嗽咳痰喘气)(1)

李为民,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双肺呼吸声音粗怎么治(经常咳嗽咳痰喘气)(2)

陈荣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双肺呼吸声音粗怎么治(经常咳嗽咳痰喘气)(3)

曹 彬,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大家都知道血压高了要定期定点测血压,血糖高则要监控血糖波动,可是出现咳嗽、咳痰或气喘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查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进行早期干预。

如果“咳、痰、喘”症状持续数月,那很有可能是慢阻肺的前期征兆!由于知晓率低,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正面临着早诊率低、全程规范化管理率低的问题,防治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哮喘患病总人数达到4570万人,慢阻肺总患病人数约1亿人;与之相对的另一组数据是只有28.8%哮喘患者,曾在就医时得到过明确诊断,慢阻肺漏诊高达70%,及时、规范治疗很重要。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

不管是慢阻肺还是哮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都不明显,即便出现咳嗽、咳痰,很多患者也会觉得是感冒或是吸烟造成的,很少意识到得了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只有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重视。

慢阻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的患者开始只是感觉嗓子里有痰吐不出来,没有其他不舒服,慢慢地才出现了咳嗽、咳痰,之后是感觉呼吸不畅,尤其是活动或运动后呼吸困难,可是这个病症进展要10年以上,很少有患者将这些症状与慢阻肺相关联。恰恰相反,诊断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

哮喘症状同样没有特异性。因为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发作是阵发性的或是季节性的,接触到外来物质刺激,气道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这个刺激解除,症状也随之很快消失。还有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也没有哮喘表现,常被当成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

“患者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早期表现、危险因素、防治知识亟待提高,对疾病有科学的认知才能做到早期干预。我们也正在积极推动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希望慢阻肺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受到重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解释说。为提升公众疾病认知、推进规范化诊疗,呼吸学界专家每年都会组织哮喘日和慢阻肺日等疾病教育活动,对疾病知识早期诊断治疗等相关理念进行广泛普及,呼吁大家尽早正确认识哮喘和慢阻肺这两个可预防、可治疗的气道疾病,建议有相关症状或吸烟习惯等的高危人群也要积极参与主动筛查。

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很关键

“不管是哮喘还是慢阻肺,它们的诊断并不难,难得是患者不来检查。”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副会长、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指出,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关键,他在临床中曾接触吸烟、咳痰20余年第一次来看病的患者,肺功能只有30%左右。

事实上,等出现喘息、憋闷、走路都困难的时候,要想肺功能恢复以及阻断疾病进展,可用的手段非常有限,只有早诊、早干预才能保证规范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爬楼、跑步都有望轻松完成。

“一定要政策方面去推动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李为民教授建议,早期诊断、早期筛查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际上通过早期筛查、早期治疗,节约的医保经费远远大于晚期患者住院的花费。同时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正确的诊断能力,以基层为抓手,建立以各级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三位一体、医防结合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体系,提高早诊早治水平。

这些高危人群要提早防范

慢阻肺——长期吸烟者;反复有呼吸道感染的人;长期有室内污染,如农村地区烧柴火的人;从事的职业有粉尘环境的人。尤其要提的是吸烟量多、吸烟年数长的40岁以上人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属于高危,因为慢阻肺患者中有70%~80%的人都有吸烟史。

哮喘——伴有过敏体质、过敏性鼻炎和(或)湿疹等病史,以及父母有哮喘家族史,这个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还有就是从事接触刺激性气味的高风险职业,也容易得哮喘。

慢阻肺和哮喘还无法根治规范用药很关键

目前,慢阻肺和哮喘还无法根治,治疗主要是减轻不适症状:哮喘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要达到没症状、无发作、可以正常运动和生活;慢阻肺患者则要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因为每次加重都是对肺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死亡率也随着增加。

2022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明确指出,维持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慢阻肺症状,减低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2022版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再次重申严重哮喘发作的风险以及含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必要性。所以,治疗慢阻肺、哮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坚持规范用药。规律用药和不规律用药的疾病进展规律不一样,认识的概念和可用的手段都是有很大变化。

然而,不规范用药却是医生最头疼的事情,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用药后,咳、痰、喘有所好转就自行停药,随意停药、减药将导致病情反复,加重肺功能下降。还有的患者不会使用吸入剂,使用时没有把药吸到气道里,使得药效下降,这些都是用药不规范。

“患者的依从性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依从性不仅仅是规范用药,还包括对于环境改善的依从,比如远离过敏环境、生活中要戒烟;康复锻炼的依从,比如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以及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检。”陈昌荣教授认为,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医患双方共同管理,长期用药指导、长期随访、长期监管病情变化。

与此同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的相继问世,使得治疗方法和药物装置得到不断改善和突破,用药更简单、更便捷,从以前“一动就喘”到现在“轻松爬梯、慢跑”,提升依从性的同时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遵医嘱、规范治疗的情况下,患者急性加重可能性可以大大降低,控制哮喘和慢阻肺并非遥不可及。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在日常诊疗之余,也应一起努力提升各级呼吸领域相关科室建设,全面推进规范化诊疗和长期管理,提高全民预防观念,解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痛点”,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如此表述。

40岁后出现这三个症状之一,做个肺功能检测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同时哮喘患者在首次急性发作时,也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因此,肺功能不仅能进行疾病诊断,还可以作为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的重要客观指标。

对于40岁以上的人,如果符合“长期吸烟、活动后气急、咳嗽咳痰三个月以上”三条中的任意一条,就应该尽早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测,确认是否已患上慢阻肺。哮喘患者也要定期做肺功能检测,以调整治疗期间的用药方案,以及监测病情进展。日常体检也应增加肺功能检测项目,在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早干预和阻断。

已经出现咳嗽咳痰甚至是呼吸困难的症状,以及有抽烟、长期接触生物燃料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尽早做肺功能检查、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落实早诊早治。

参考资料:①Huang Kewu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London England) vol. 394 10196 (2019): 407-418. doi:10.1016/S0140-6736(19)31147-X②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 doi:10.1016/S0140-6736(18)30841-9③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LOBAL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PD: 2022 Report 2022. Available At [Accessed 30 June 2022]④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rgy For Asthma Managemnet and Prevention 2022. Available At[Accessed 30 June 2022]

(健康时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