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人生能靠运气吗(傅佩荣变老生病)
傅佩荣人生能靠运气吗(傅佩荣变老生病)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椎?但是有个前提是”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生病也会给人把人生看得更透澈的机会。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想法也会跟着调整,会懂得珍惜应该珍惜的,所以生病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转机。只怕病好了之后故态复萌、变本加厉,那就麻烦了。《庄子‧大宗师》谈到四个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内心契合,于是结交为朋友。
谁不希望永远保持青春?然而身体会变老、会生病、会变丑、会变怪,这是非常自然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没有人可以阻挡得了,这即是不得已。
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
有些人变老了,看起来很慈祥,满头白发、充满智慧的样子。生病一定是很委屈、很辛苦的,但这些都是我们自然生命的一部分。
即使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到老了之后也会发现生病是正常。
生病也会给人把人生看得更透澈的机会。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想法也会跟着调整,会懂得珍惜应该珍惜的,所以生病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转机。
只怕病好了之后故态复萌、变本加厉,那就麻烦了。
《庄子‧大宗师》谈到四个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内心契合,于是结交为朋友。
但是有个前提是”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
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椎?
从头、脊梁到尾椎,代表生命的主干,谁能把死生存亡看作一个整体,谁才是我的朋友。
所以, 做朋友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要有智慧。
何谓把无当头?就是不要执着于人生的什么目标,有什么想法。把有当头就代表有一些想法,要这样,要那样,要设计思考,世上有谁能够避免如此?
如果把无当头的话,等于跟着无去走,没有方向就是方向。
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椎,代表脊梁延伸到最后结束了,然后进一步把死生存亡当作整体,死与生没有分别,存与亡没有差异。
这样的人才是我的朋友,才能体验什么是道,彼此产生整体的和谐感,这样的朋友有什么好担心的?当然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一切尽在不言中。
▍子舆生病了,身为朋友的子祀前去探望说:伟大啊,造物者竟然把你弄成这副蜷曲的样子。
子舆弯腰驼背,五脏挤在背部,脸颊藏在肚脐下,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着天空,气血错乱不顺。
但是他心情悠闲而若无其事,蹒跚走到井边,照见自己的身影说:哎呀!造物者竟然把我弄成这副蜷曲的样子。
▍子祀说:你讨厌这副样子吗? 子舆说:不,我怎么会讨厌呢?
子舆说:假使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就用牠来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变成弹丸,我就用它来打鸟再烤了吃;
假使把我的尾椎变成车,把我的心神变成马,我就乘坐这辆马车,难道还要找别的车马吗?
▍再说,有所得,是靠时机;有所失,就要顺应。
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中。这是古人所说的解除倒悬。那些不能自行解除的人,是因为被外物所束缚。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接受身体的现状,那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去接受你呢?
而且外物不能胜过自然的造化,那是由来已久的啊,我们又谈何讨厌呢!
一只脚的名师身体的变化没有人能够控制,造物者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能接受,接受了之后就把这个现状当作继续发展的条件。
人生的苦,往往在于害怕很多东西一去不复返,但这本来就是生命的真实面貌。生命一旦失去,就无法再回来,但是我们还是会担心。
《庄子‧德充符》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王骀只有一只脚,但他的学生跟孔子的学生一样多。
孔子在鲁国很有名,学生觉得孔子讲课还不错,后来发现王骀讲得更好,因为去听课的人都是心中空虚地跑去,再充实地回家。
起初大家对他的教法感到很好奇,跑去看他,但他“立不教,坐不议”,根本就不讲话,只是坐在那儿发呆。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学生坐久了心里反倒觉得很充实。
一般人去拜师学艺,都是希望活得充实而快乐,这就是没有看透死亡这一关。
▍庄子借孔子之口,形容被砍去一只脚的王骀“丧其足犹遗土也”,他把失去的脚当作一块泥土掉在地上。
这样的人,你还怎么跟他谈论人生各种分别的问题?他有一个整体的智慧。
庄子借孔子之言来彰显他的独特之处:
死生也算是大事了,而他完全不受影响;即使天崩地裂,他也不会跟着起伏。
他处于无所假借的状态,因而不随万物转移。他洞彻万物的变化,而能守住自己的根本。
支离疏的秘诀身体老了、病了、丑了、怪了,反而让人更容易体验到生命的原始面貌。
相反的,要是身体健康、长得漂亮又有财富,人就很容易执着在相对的对象上面。
《庄子‧人间世》讲到支离疏这个人,这样描述:
▍他的头低缩在肚脐下面,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着天,五脏都挤在背上,两腿紧靠着肋旁。他替人缝衣洗衣,收入足以餬口;又替人簸米筛糠,收入足以养活十人。
官府征兵,他大摇大摆地在征兵场所闲逛;官府征工,他因为身有残疾而不必劳役;官府救济病患时,他可以领到三钟米与十捆柴。
形体残缺不全的人都可以养活自己,享尽自然的寿命,何况那些不以德行为意的人呢!
“支离疏”,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支离破碎。
▍支离疏这个名字已经相当夸张,他的际遇更是难以想象。他成功的秘诀是支离其形而顺其自然,完全不把身体形貌放在心上,只是安分地活着。
而“支离其德”,指忘德,不以德为德,所以不会骄傲或自夸,也不会引来他人的嫉妒。如此可以免除世间的相对规范,更容易自在逍遥。
庄子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己的形体的时候,内心才能充实。
这种想法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难道真的要变成这副模样,才能忘记自己的形体吗?
比较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因为他的形体不足以让他依靠,他反而可以很自在地忘记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样子了。
如此看来,我们一般人只是经历必然的变老、生病、变丑、变怪,又何必为此而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