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落枕的常用穴位有哪些(十种按摩手法治疗落枕)
治疗落枕的常用穴位有哪些(十种按摩手法治疗落枕)根据患者耐受和舒适程度选坐位、俯卧位或仰卧位,或在手法不同阶段选用不同体位,使患者足够舒适、放松。放松颈、肩、背部,按揉风府、风池、颈夹脊穴、大椎、天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等穴。①关节错乱型侧重穴位按压和进行颈被动活动手法,穴位按压手法宜偏重(以耐受为度),同时嘱患者自主活动颈部;被动活动手法主要有坐位斜扳、俯卧斜扳、牵引活动。一般坐位斜扳较难作用到下位颈椎,俯卧斜扳则作用较全面。操作时间10~15分钟。②风寒阻滞型侧重弹拨、按揉颈部肌肉和穴位,手法强度中等,操作时间20~30分钟,以达到温经通络、宣散寒邪的目的,并嘱患者避风寒。③郁而化热型颈部手法宜轻,主要侧重按揉天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配合颈部适度被动牵引活动,以达到解郁散热、调和阴阳目的。操作时间15~20分钟。①患者坐位,用轻揉的㨰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及肩部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再用拿法提拿颈项
3 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现代医学称为颈肌筋膜纤维织炎,系因睡眠姿势不良或风寒侵袭所致。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轻者4~5日自愈,重者疼痛并重可向头部及上肢放射,可延至数周不愈。成人多见,男多于女,好发于冬春季节。落枕为单纯的肌肉痉挛,成年人若经常发作,常为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1. 三步法
患者取正坐位,头部略向前俯约30°。术者站立患者背后,分三步施行推拿手法。第一步:术者以㨰法在患者颈项部及肩部往返操作约3分钟,以松解患部紧张痉挛的肌肉。再取患侧风池、天柱、风府、风门、大椎、肩井,术者以中指点压各穴约0.5分钟。此时患者酸痛已稍减。第二步:取扳法,术者以一手绕过患者颈部托住下颌,另一手扶住患者头顶,缓缓左右旋转患者头部,待患者完全放松时,双手突然发力,将患者头部向患侧扳动,此时可听到“喀嗒”声。再向另一侧扳动1次后,轻轻左右旋转数次。第三步:术者以双手拇指从风池穴开始沿颈椎两侧向下推抹约3分钟,再采取拿法在患侧颈肩部反复操作约3分钟,最后用揉法按揉颈肩肌肉约3分钟。
2. 指针法
患者反骑于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肘部屈曲放于椅子靠背上,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患侧,拇指放于缺盆穴处,其余四指放于颈部,拇指点揉缺盆穴约1分钟,再用双手食、中指分别放于肩髃、巨骨、肩井、肩中俞,点揉1分钟。术者站于患者后,双手中指点揉风池约30秒,再用双手食、中指放于风池下方颈椎棘尖两侧,从上至下指针点揉至颈部皮肤潮红为止,同时令患者头部做后仰动作。双手重叠,左手拇指按压于右手拇指上,从颈部沿肩胛骨内侧缘向下指针点揉至肩胛骨下缘,反复3次,再在天宗穴及压痛点点揉30秒。术者站于患者前,双手食、中指点揉双侧曲池、外关、阳池及合谷各30秒,同时令患者颈部俯仰及左右旋转活动。治疗结束后,令患者活动颈、肩部及上肢。术者点揉频率为130次/分左右,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头痛者指针点揉太阳、上星、百会、风池;肩部酸困不适者指针点揉天宗1分钟;上肢酸困疼痛者,沿手少阳三焦经自上而下点揉,反复3次,配合上肢运动。
3. 陈建魁法
①患者正坐,术者站于背后,按摩肌肉使之放松,自上而下顺次按压棘突及两旁肌肉,将头向患侧推动,然后按压患侧肌肉5~6分钟。②对于肌肉强直不能低头的,按压风门、天柱、肩井穴20分钟,同时使之低头。③头部下垂影响转头的,术者站于患者侧面,一手把住患者下颌骨,用手缓慢将头向上仰起。另一手按压天柱、风池、风门、肩井等穴20分钟,然后双手把住头部向左右摇晃,使肌肉放松。最后加针灸,取穴大椎、风门、天柱、肩井。
4. 刘寿山法
①摇晃转捻法:术者两手拇指置于患者枕后,四指托住下颌,前臂压住肩部,将头向健侧提起,作旋转活动,再将头向前屈、向后伸,向健侧活动,然后一手托住下颌,另一手拇指压住疼痛部位,将头向患侧后方旋转。②提捏法:拇指、食指拿住僵硬的肌肉,向上提捏。③点穴开筋法:点百会、风池、肩井、肩髎、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列缺等穴。④拨筋法:一手托肘,在极泉穴弹拨,以使患者五指麻胀为度。⑤捻散法:用大鱼际按压肩部肌肉。⑥捋顺法:一手拿住腕部,一手由肩部沿上肢外侧向下捋,直到手指,再由内侧自上而下顺之到达肩部。
5. 点穴舒筋法
先掐后溪,搓风池,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末节呈屈曲状,以屈曲的指端掐后溪穴,掐后轻轻按揉使之放松;拇指指腹揉按或用手横搓风池,掐、按时有酸、麻、胀、痛感并向四周辐射。然后推肩井,推脊柱,即令患者正坐,术者站于背后,一手扶患者肩峰处,一手用大拇指指腹由颈部向肩井穴斜推,推时可感觉手下有一硬条索状物,推至散止;用大拇指指腹由大椎向下推至尾椎数次。再点按阿是穴,即找到阿是穴后,以重手法点按,而后用轻手法揉捏。最后施疏皮法活血散瘀,疏通经络,即用拇指和食指反复提捻患者的肩部、颈部皮肤。一般治疗1~2次即可痊愈,重者3~4次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6. 点按捏揉法
让患者端坐于治疗凳上,术者站其身旁,先用右手着...
7. 旋颈斜扳法
①患者坐位,用轻揉的㨰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及肩部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再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部或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②主动放松颈项部肌肉,用摇法治疗,使颈项做轻缓的旋转,摇动数次后,在颈部微向前屈位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做扳法。手法要稳妥而快速,旋转幅度要在患者能忍受的幅度之内。③患者坐位,按拿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等穴,手法由轻到重。再拿颈椎棘突两侧的肌肉。最后可在患部用擦法和热敷,以活血止痛。
8. 辨证推拿法
根据患者耐受和舒适程度选坐位、俯卧位或仰卧位,或在手法不同阶段选用不同体位,使患者足够舒适、放松。放松颈、肩、背部,按揉风府、风池、颈夹脊穴、大椎、天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等穴。①关节错乱型侧重穴位按压和进行颈被动活动手法,穴位按压手法宜偏重(以耐受为度),同时嘱患者自主活动颈部;被动活动手法主要有坐位斜扳、俯卧斜扳、牵引活动。一般坐位斜扳较难作用到下位颈椎,俯卧斜扳则作用较全面。操作时间10~15分钟。②风寒阻滞型侧重弹拨、按揉颈部肌肉和穴位,手法强度中等,操作时间20~30分钟,以达到温经通络、宣散寒邪的目的,并嘱患者避风寒。③郁而化热型颈部手法宜轻,主要侧重按揉天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配合颈部适度被动牵引活动,以达到解郁散热、调和阴阳目的。操作时间15~20分钟。
9. 经筋理复法
(1) 准备手法:患者俯卧位,在其颈项部、肩部施以大面积轻柔的㨰法约1分钟,以多指拿揉颈项部3~5遍,掌揉两侧肩胛部1~2分钟。
(2) 理复四筋:①指揉从天柱穴沿斜方肌至大杼穴(足太阳经筋循行路线)4~5次,施以小幅度的理法,按压数次,重点按揉劳损点、天柱穴、大杼穴。②双手拇指按揉风池穴沿斜方肌至肩井穴(足少阳经筋循行路线)3~5遍,拇指拨此线路2~3遍,拿揉3~5遍,重点拿揉风池穴、肩井穴,反复按揉弹拨痛点。③搓拨天窗穴至肩中俞穴(手太阳经筋循行路线),小幅度梳理、按揉和弹拨指下的肌纤维和痛点,点按天窗穴和肩中俞穴。④侧卧位,多指按揉胸锁乳突肌起点到止点(以扶突、天鼎穴为中心的手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拿捏胸锁乳突肌数次。点按扶突、天鼎穴,然后沿此路线搓擦片刻。⑤嘱患者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站于患者背后,若向左扳,则以左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骨,并稍向上用力托紧,右手掌紧贴患者枕骨处,将患者面部稍转向左侧,先行轻而慢的头颈托转运动,以分散患者的紧张情绪,待患者呼气的瞬间,双手同时突发用力做托转手法。若向右扳,术者用右手托患者右下颌骨向右侧托转,左手掌紧贴枕骨向左前方向推转。若听到清脆的“咔咔”响声则为手法成功,但不可刻意追求弹响。托转的角度亦不能超过头部侧转的35°,用力要轻而快,不宜过猛。
(3) 结束手法:搓擦颈项部,以透热为度,施术后术者手掌不要立刻抬起,以助热量渗透。拍打颈肩部,结束治疗。
10. 足部按摩法
(1) 定位:按摩足部反射区为肾、输尿管、膀胱、颈椎、颈项、斜方肌。
(2) 操作:①以轻度手法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②一手握住足部,另一手拇指指端在拇趾第一趾骨体内侧向远端推按颈椎反射区;③以拇指指端转向足底,在拇趾腹部近侧陷沟处由外向内推按颈项反射区;④一手放于足背侧,另一手食指屈曲,以第一指间关节由近端向远端推按斜方肌反射区。每天按摩1次,每次25~30分钟。4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