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哪个更可怕(肾脏病知识科普)
慢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哪个更可怕(肾脏病知识科普)4、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作用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高血糖可以直接导致系膜增生和损伤,还可以对组织蛋白产生非酶糖基化作用。血糖升高可引起细胞内高渗,导致细胞肿胀破坏,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2、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脂质代谢紊乱可促进肾小球硬化。3、糖代谢紊乱
老年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损害肾脏所致。本病病因复杂,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糖代谢紊乱、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遗传因素等与发病有关。患者可出现排尿异常、尿液改变、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当疾病累及其他系统时,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本病可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方式进行治疗。
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有糖尿病肾病家族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高。
基本病因1、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在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中将出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积增加。
2、脂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脂质代谢紊乱可促进肾小球硬化。
3、糖代谢紊乱
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高血糖可以直接导致系膜增生和损伤,还可以对组织蛋白产生非酶糖基化作用。血糖升高可引起细胞内高渗,导致细胞肿胀破坏,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
4、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一系列细胞因子、激素及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如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内皮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前列腺素及一氧化氮等。
5、遗传因素
许多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时,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升高。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多基因病。
1、排尿异常、尿液改变
患者出现蛋白尿,还可能有排尿次数增加等改变。
2、高血压
发生率高,晚期多为持续性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在更短时间内发生肾衰竭。
3、水肿
患者可出现下肢乃至全身的水肿。
伴随症状老年糖尿病肾病可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异常,引起相应症状。
1、心血管系统症状
患者可出现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表现。
2、消化系统
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腹泻等表现。
3、神经系统
可能有感觉异常、乏力、异常情绪等症状。
4、贫血
由于红细胞寿命变短、合成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贫血。
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损伤可引起视网膜病变。
2、感染
患者并发尿路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发生肾内、肾周脓肿的风险较高。
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的调整
包括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血压的达标、营养的摄入、戒烟、适宜的体育运动和用药的依从性等。
2、控制体重
患者应严格控制体重,防治肥胖,适宜的营养治疗会可能延缓肾脏损伤的进展。
药物治疗
1、控制血糖
严格的血糖控制主要通过饮食治疗、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的合理应用。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等。
(1)磺脲类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临床常用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
(2)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药物主要是减少胰岛素抵抗。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能抑制肠道糖吸收,常用的有阿卡波糖及伏格列波糖等。
(4)胰岛素按作用快慢和持续时间分为超速效、速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
2、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能延缓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控制高血压一般首选ACEI或ARB制剂,如拉托普利、贝那普利、氯沙坦等。
3、调节脂代谢
调脂治疗对肾脏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药物。
手术治疗
如果条件允许,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进行肾移植治疗,但肾移植手术需要合适的供体,对患者身体有一定要求,且存在一定风险,请与医生商讨是否选择本手术。
其他治疗
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补充缺乏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生活管理
1、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弱,一旦细菌大量繁殖则极易引发皮肤感染,应勤洗澡,勤换衣,选择清洁力度温和的洗浴用品,减轻对皮肤的刺激,避免皮肤破损。
2、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3、由于神经及血管病变的影响,患者足部的感觉逐渐减退或者消失,而组织缺血、碰伤或压迫,还会导致慢性溃疡。因此建议保持局部温暖,注意清洁,每日温水洗脚,鞋靴松软平整,避免过紧造成压迫。
4、平素活动要注意安全,防止外伤和碰伤,以避免后续引发的感染和组织坏死。
5、适当运动,活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锻炼与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