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多愁善感还是麻木不仁(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古人多愁善感还是麻木不仁(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滴水藏海,个体身上藏着时代的影子,或隐或显。很多人精神压抑,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我们也无法回避另一个事实,这也是一个精神疾患暴增的时代。即便很多“成功”者,物质已经相当富足,却走向了生命的极端。我很少和身边的同事谈“山川之美”,给远方的朋友打电话也很少谈。我们的各大媒体平台,多数文章都在谈成功、物质、金钱、奢华、流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很少。当然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就像树叶处于漩涡里,有多少人不被裹挟其中呢?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南北朝时期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的这句话,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了。
我们很少谈山川了,或者偶尔提及,在五一、十一放假的时候,即使在五一、十一这不多的时间缝隙里,我们出游也是人山人海,这短暂的假日里又有多少时间,我们的心在领略山川之美?
这是一个极少数人谈“山川之美”的时代。
我很少和身边的同事谈“山川之美”,给远方的朋友打电话也很少谈。
我们的各大媒体平台,多数文章都在谈成功、物质、金钱、奢华、流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很少。
当然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就像树叶处于漩涡里,有多少人不被裹挟其中呢?
不过我们也无法回避另一个事实,这也是一个精神疾患暴增的时代。即便很多“成功”者,物质已经相当富足,却走向了生命的极端。
滴水藏海,个体身上藏着时代的影子,或隐或显。很多人精神压抑,是不争的事实。
我无法论证这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隐约感觉到这两者关系密切。
先看一下古人对于“山川之美”的谈论。
《诗经》里有这样的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时候,都在谈论“山水之美”。
荀子的《劝学》里有这么一句话: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古人劝人学习,也谈论“山川之美”。
陶弘景之后,杜甫表达志向也谈“山川之美”,写了《望岳》,泰山“阴阳割昏晓”,最后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高耸入云,畏途难攀,杜甫说“我必定登到泰山之巅”,参天大志也就不言而喻了。
心态平和的时候古人谈山论水,心情痛苦的时候更是谈山论水。
李白有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李白、辛弃疾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壮志难酬,精神也比一般人苦闷。
因为才华越是横溢,理想越是宏伟,期望越大,一旦不得意,失望也越大。
但是他们的苦闷,在山水中得到了慰藉,“山川之美”护佑了他们的精神。
苏轼也是才华横溢,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命最困难的时期之一,写下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痛苦的时刻,山水慰藉了苏轼,心情很好,与友人喝酒很尽兴,也不失眠,睡得很香,天亮了也没醒。
苏轼、李白、辛弃疾的经历仿佛启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要给“山川之美”空间,我们的心在“成功”中浸染的时间过度了,社会属性过度挤占自然属性的空间,我们不再天人合一,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自然撕裂, 我们的精神便失去了山川之美的护佑。
《他乡的童年》里,芬兰的学生在森林里上课,奔跑在花木间,品味自然的味道,自小培育对“山川之美”的感知,孩子们的快乐阐释了“山川之美”对于生命的意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古语里,也许有我们精神疾困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