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美毕业展(2022广美毕业展观察②)
2022广美毕业展(2022广美毕业展观察②)当下,广美中国画学院正在塑造着新的教学传统和学术传统,在创作上提倡“关注现实,直面当代,立中研西,格古求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向。中国画始终伴随着社会文明历史发展的步伐,不仅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且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的艺术表现而有所不同。本届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的主题“咫尺匠心”,引自唐代诗人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首句:“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毕业生求学阶段经历特殊的时事背景,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一代年轻人的某些精神取向:他们以乐观积极的精神和态度,宏观思考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同时重视自我,回望家庭与故乡。| 窥见时代之变 |新一代创作者有新思考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孙唯 通讯员 江粤军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第二场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目前仅对校内开放)举行。
参展的研究生们来自该校的中国画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以多元的视角、深度的思考、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悟,展现了广美学子丰富而精彩的艺术探索路径。
“毕业生作品是同学们无数个聚精会神的时刻凝聚而成的结晶,是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延展之物,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尊严、创造力、热情与匠心。”
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毕业生求学阶段经历特殊的时事背景,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一代年轻人的某些精神取向:
他们以乐观积极的精神和态度,宏观思考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同时重视自我,回望家庭与故乡。
| 窥见时代之变 |新一代创作者有新思考
中国画始终伴随着社会文明历史发展的步伐,不仅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且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的艺术表现而有所不同。本届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的主题“咫尺匠心”,引自唐代诗人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首句:“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当下,广美中国画学院正在塑造着新的教学传统和学术传统,在创作上提倡“关注现实,直面当代,立中研西,格古求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向。
陈俊霖作品《曙光》以特别的构图形式,表现人群奋力攀爬高山的场景,爬上山巅,曙光渐现。据作者介绍,该作品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所作。
其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令人可知新一代创作者对于主题性创作的新思考:当历史叙事主题性创作越来越被重视,它在艺术上的表现当然不容忽略。
张娉婷作品《连接》以六条屏的形式,运用水墨重彩的技法,呈现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画面中待拆的旧屋,正在改造的房屋,在建的楼房,均以同一元素“电线杆”串联起来。
其间多条细长的电线贯穿整个画面,连接不同空间,成为连接老街与新城的重要桥梁。通过电线的穿插交错,将六张原本独立成幅的作品联系在一起。
陈星作品《万家灯火》将城市夜景元素纳入到创作中,却故意抹去了城市独特的地理特征,而意在建立一个群体记忆中的生活场景。
作者表示,长年的城市生活构成了这张作品的情感基础,创作是从侧面烘托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而拓展山水画创作的新路径。
黄家贤作品《五月无风》记录了在闷热的夏天里,老城区作业的工人稍作歇息的场景。作者希望通过对工人、修鞋店等物象的描绘,表达自己对广州老城区的某种特殊感情。
| 触及传统内核 |亦不失当代思考和审美
像古人那样造物,日复一日的工艺修习融入了同学们的生活,亦锤炼着他们的技艺与精神,促使创作者以各自方式,触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智慧内核。
来自故土故乡的文化基因正为青年创作者带来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方枫钜作品《时年八节系列》取材潮汕地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八个民俗节日“时年八节”。
作品以潮汕嵌瓷工艺为基础,选取不同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习俗符号进行抽象简化表现,希望赋予这项传统手工艺更加创新的面貌。
王艾诗作品《门面》则聚焦特色建筑这一主题,表现潮汕地区建筑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潮汕建筑地方色彩浓郁且装饰精致,门面常有名家题写匾额,楹联石刻,墙面常以雕刻有吉祥图案、戏剧故事、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等内容的石刻灰塑装饰。
在王艾诗看来,透过建筑面貌仍可看到当年的繁华与居住者的修养,她也期待通过作品引起人们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张紫芸系列作品《万物有灵》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形象与日月山川相结合,让人联系到中国古人的神怪小说。作品以陶瓷材料作为表现媒介,将依存在山林之间的动物放大,与山石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气场和领域。
动物们仿佛成为了海上的岛屿、山林间的神灵,若隐若现的人类文明痕迹表达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用动物的视角观察、触摸世界,反思人类自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近年来,工艺美术学院引导学生为漆艺传承发展,注入当代思考和审美。
钟培旗系列作品《旅人》利用漆灰的独特肌理效果表现时间性,将其个人化的艺术体验串联起来,试图去建构一个在现实与梦幻间的奇幻世界。画中的题材分别记录着创作过程中每个时期的情感体验,通过在“过程”中不断地显现“旅人”的形象。
| 论文首秀展场 |理论研究与物质触感相结合
今年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体的艺术与人文学院研究生首次参加毕业展。他们的展示既不同于常规的艺术作品陈列,也区别于文图结合的知识性版式介绍。
同学们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为核心,试图立体而多维地呈现自己的所见所思,以及那具有物质触感的“实物”。
段西洋《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以晋侯墓地出土器为重点》以晋侯墓地出土的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为重点研究对象,讨论西周时期山西和陕西两个中心出土相关器物在器物风格和铸造技术两个方面的特点。
在器物风格的讨论中,作者关注若干西周时期青铜容器中出现的同心圆纹饰,对比商代,思考器形与纹饰的配合问题。
区苑琳《工艺与美术之间:郑可与的装帧设计》,还原了现代艺术家郑可协助广州现代版画会装帧设计其同人杂志《现代版画》的故事。
在鲁迅的指导下,这套诞生于工业技术时代的杂志,不仅以纯手工装订,而且在设计风格与材料运用方面,呈现出了强烈的民艺特色和装饰趣味。装帧设计这本现代美术出版物,亦是这位留法艺术家探索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
郑思恩《战乱中的广东美育史——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史事考论》钩沉史料,复原省艺专的办学经过,对其学制、教学思想、校址迁移、人员更替、学潮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省艺专在广东艺术教育史上所起的作用。
作者在校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赵如琳和丁衍庸任职省艺专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从中可窥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对艺术及艺术家的影响之深。通过个案,探究时代、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