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民营养周主题知识问答(第八个全民营养周)
2022年全民营养周主题知识问答(第八个全民营养周)“以曾经摄入不足的动物性食品为例,现在一些区域的摄入甚至有点过了。”黄磊表示,尽管营养不良状况逐步下降,但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却造成了超重肥胖现象的加剧。2019年,《柳叶刀》曾经对195个国家的膳食和疾病状况进行了比较,指出在全球前20个人口大国中,中国人因饮食不良造成的心血管死亡率(57.99%)和癌症死亡率(15.32%)均高居首位,认为中国人钠摄入过多,全谷物、水果、蔬菜等摄入量却远远未达最佳标准。基于2022版膳食指南,今年的全民营养周的主题也设置为“会烹会选,会看标签”。选择食物时,该怎么看营养标签?怎么吃才是合理的膳食搭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平衡膳食准则,要根据营养科学原则和人体营养需要,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根据我国近年居民营养状况调查情况,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情况、体格状况在整体
编者按:
5月15日-5月21日是全民营养周。为了传播营养知”食“、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策划推出专题报道,通过采访协会专家、研究学者、临床医生等,聚焦营养知识科普、临床营养治疗以及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等,携手各方共建营养健康好生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 实习生赵婧轩 广州报道 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我国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2022版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我国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文件,自我国1989年首次发布后,分别在1997年、2007年、2016年进行了三次修订,均由中国营养学会完成。
“相较旧版,新版更加注重回归自然,提倡全谷物而非特别精细加工的食品。”在2022全民营养周到来之际,中国营养学会教育培训中心专家黄磊主任医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记者专访时指出,最新版指南考虑到我国目前疾病谱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切合国民健康现状进行国民饮食消费的引导,一方面要预防营养缺乏,另一方面也要防控慢性病风险,“不是仅仅局限于怎么吃,更是从大健康的角度来推荐平衡膳食,引导合理的食物消费,以维护和促进健康。”
基于2022版膳食指南,今年的全民营养周的主题也设置为“会烹会选,会看标签”。选择食物时,该怎么看营养标签?怎么吃才是合理的膳食搭配?
关注“身边的膳食模式榜样”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平衡膳食准则,要根据营养科学原则和人体营养需要,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根据我国近年居民营养状况调查情况,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情况、体格状况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改善;这种改善并不局限于成人,也同样包括儿童青少年群体以及地区性营养不良的情况。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方面的负面变化。
2019年,《柳叶刀》曾经对195个国家的膳食和疾病状况进行了比较,指出在全球前20个人口大国中,中国人因饮食不良造成的心血管死亡率(57.99%)和癌症死亡率(15.32%)均高居首位,认为中国人钠摄入过多,全谷物、水果、蔬菜等摄入量却远远未达最佳标准。
“以曾经摄入不足的动物性食品为例,现在一些区域的摄入甚至有点过了。”黄磊表示,尽管营养不良状况逐步下降,但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却造成了超重肥胖现象的加剧。
事实上,超重肥胖正是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根源,在高能量高蛋白脂肪摄入的情况下,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会进一步加剧慢性病发生的风险。我国营养和慢性病监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成人超重或肥胖率超过了50%,6-17岁青少年接近20%,这些数字无疑是值得担忧和焦虑的。
如何针对当前情况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成为2022版膳食指南的关注重点,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应运而生。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教授介绍到,东方膳食模式是此次膳食指南新提出的一种近似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模式,“两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膳食营养调查和慢性病调查发现,在浙江、上海、江苏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和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居民的膳食模式是中国比较健康的饮食模式的代表,这也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雏形。”
记者了解到,东方膳食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蔬菜水果豆制品丰富、鱼虾水产多、奶类天天有,并且居民拥有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这种模式能够有效避免营养素缺乏、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精准对标当下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痛点。在黄磊看来,东方膳食模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趋近理想的膳食模式,更在于它对于国人而言是一种身边的榜样:“所谓身边的榜样,就是你可以看得到、可以学着去做;这是从我们国内产生的,尤其你如果身处在这个地方的话,他日常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照着做的。”
居民膳食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显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但黄磊仍对未来长期的改善有信心。她认为,近年来人们在抗击新冠疫情、提升健康意识的同时,对健康的底层逻辑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患病后为重症的、发生不良愈后的患者,大多都有一些基础病;病毒袭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得病,健康意味着要有良好的疾病抵抗能力。食物多样、合理膳食是免疫系统强大的根本,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础。”
“会看标签”成普及重点
要建立良好的膳食结构,“吃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的饮食愈发依赖于预包装食品,在杨月欣看来,认识食物是饮食规划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到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而食物标签为消费者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国家通过营养标签来引导健康的食品消费。据悉,美国在1990年颁布了《营养标识和教育法》,对普通食品进行健康宣示营养成分标签标示进行了严格要求;1996年时,美国拥有看标签习惯的消费者提高到87%,认识到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消费者从两成增加到八成。更重要的是,营养标签也带来非常大的健康效益,“公众的脂肪摄入量低了,对如冠心病、乳腺癌、肠道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减少,进行成本效率换算后发现,医疗费用下降了5%。”黄磊补充到。
“会看标签”不仅是2022版膳食指南的八条准则之一,也成为了本次全民营养周的主题。营养标签包括三个部分,营养成份表(包含营养素参考值)、营养声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消费者可以从这里了解食品的营养特点,从而进行食品的比较和选购。
据了解,我国已经从2013年开始强制执行食物营养标签,目前强制性标示内容可以概括为“1 4”,“1”即能量,“4”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鼓励消费者读懂营养标签,将营养成分表作为选购参考。
“如果要强调产品是高钙,是低脂或者是强化了其他的营养成分,营养成分表里必须标注,而且其含量的数值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比方说高钙奶,标签里要求标示钙含量,消费者可以查看其NRV百分比是不是超过30%。”除了引导消费者,黄磊认为实施营养标签标注提高了对食品质量的管控,“这让企业在做标签的时候要很谨慎,因为标签出来后,监督部门会根据标签的数据来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介绍到,国家卫健委对GB28050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标准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当前GB28050的修订主要对一些营养素的标识做了新的要求,比如强制性标示内容在原来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饱和脂肪酸和糖含量强制性标示的要求。未来,消费者如何通过看懂标签来指导自己的膳食行为,不同人群如何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通过读懂标签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对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都将成为下一步的普及重点。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