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好外感病,你知道人为什么会有外感疾病吗
如何治好外感病,你知道人为什么会有外感疾病吗治法:助阳破阴,温里驱寒。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恶寒颤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疼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分。寒邪侵表: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人为什么会有外感疾病呢?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或者正气偏弱,使六邪趁机而入,那什么是六邪呢?为什么正气不敌六邪就会产生疾病呢?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即六淫,"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能力下降的时候,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六淫病邪。
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
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虽在同一季节,也可感受到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如:夏令虽多暑病,但如素体阳虚,又贪凉饮冷,也可发生寒病,古人称之为"阴暑"。秋令为燥病的多发季节,然早秋燠热,感邪多发温燥,而晚秋清凉,感邪多发凉燥。
2、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在其他季节引起疾病。如盛夏贪凉,寒邪即可侵袭人体而发病,即前人所谓“阴暑”或“夏日伤寒”之类。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分。
寒邪侵表: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恶寒颤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疼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驱寒。
3、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多发于夏季。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液过度外泄,津伤气耗。中暑:头昏胀痛,胸闷,恶心呕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
治法:清暑生津。
暑热: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湿: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黏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
治法:清暑化湿。
4、湿:为长夏(夏秋之交)主气,湿病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造成,使湿邪侵袭人体引起。湿困卫表: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寒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见胸膈闷胀,脘痞乏恶,口中黏腻,大便溏稀,面色淡黄,舌苔腻白。
治法:芳香化湿。
湿滞经络:关节酸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法:祛湿通络。
湿毒浸淫:皮肤疥廯,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
治法:化湿解毒。
5、燥: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则为温燥。
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则为凉燥。
温燥: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治法:清宣凉润。
凉燥: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舌干苔薄。
治法: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6、火:外感之火,由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火邪甚于温热,两者性质相似,所以有“温为热之渐,火乃热之极。”的说法。而风寒暑湿燥入里皆可化为火,成为“五气化火”,如四时感邪之春伤风,夏伤暑,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蕴结不解,均可化火。
火热炽盛: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冷饮,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舌尖绛红,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
治法:泻火解毒。
外感风邪的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但由于风邪往往兼夹其他外邪而致病,故应针对兼夹的病邪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进行治疗。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因寒邪伤阳气,故还应该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湿药。且湿无顶处,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止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早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