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诊断动画:现身吧肿瘤君混合现实
肿瘤诊断动画:现身吧肿瘤君混合现实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0.8%,病变隐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为偶然发现。咽旁间隙解剖复杂、神经血管丰富,手术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在临床诊治中是一大难题。这个包让王婆婆每天疼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严重影响了生活。在家人的陪伴下,王婆婆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王婆婆被确诊为咽旁间隙肿瘤。八旬老太确诊咽旁间隙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王婆婆83岁了,之前身体一直很硬朗。今年5月初,王婆婆吃饭的时候突然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起初她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后来才发现嘴里居然长出了一个包。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83岁的王婆婆被肿瘤折磨多年,近日,她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自己肿瘤的样子:“肿瘤和血管就在眼前,医生还给我说要怎么切。”
王婆婆看到的,实际上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专家团队将“混合现实”技术搬上手术台的成果,这个技术不仅为医生装上了“透视眼”,也让王婆婆直观了解了手术经过。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主任吴剑,正在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查看王婆婆的肿瘤分布情况
八旬老太确诊咽旁间隙肿瘤
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王婆婆83岁了,之前身体一直很硬朗。今年5月初,王婆婆吃饭的时候突然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起初她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后来才发现嘴里居然长出了一个包。
这个包让王婆婆每天疼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严重影响了生活。在家人的陪伴下,王婆婆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王婆婆被确诊为咽旁间隙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0.8%,病变隐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为偶然发现。咽旁间隙解剖复杂、神经血管丰富,手术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在临床诊治中是一大难题。
该院头颈肿瘤中心主任吴剑介绍,患者属于高龄,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其组织器官衰老、调节机制减退且适应力降低,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大大低于普通成年人,这也给手术增加了极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王婆婆的的肿块位置紧邻颈部重要血管,且肿块较大,传统的CT与磁共振无法完全了解肿瘤与附近组织的三维关系。如果仅依靠医生的手术经验,则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度与风险。
运用“混合现实”技术
为医生装上“透视眼”
如何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吴剑主任提出,可以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对患者的头颈部器官与肿瘤进行三维重建,直观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让术前评估更精准。
“混合现实”技术是将CT、磁共振等影像数据导入软件工作站,重建出三维模型并下载至头戴式全息显示器中,为医生提供直观、实时的成像信息,犹如为医生装上了“透视眼”,让医生能“透视”患者肿瘤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
吴剑介绍,运用混合技术还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入路,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组织,减少并发症及获得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治疗团队通过将王婆婆的3D模型导入后,多次模拟手术入路,最终决定选择经颈侧入路作切口进行手术。
“为什么我明明是嘴巴里长了肿瘤,却要在颈子上开刀呀?”面对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王婆婆表示不解。为了消除王婆婆的疑惑,治疗团队为她戴上了混合现实眼镜,并将每种手术方式进行预演,在预演过程中为她讲解每个方案的优缺点。“看完以后我心里有谱多了,安心不少。”
吴剑说,以前跟病人及家属解释手术方案时,由于对方缺乏专业知识,解释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手术难度到底难在哪里。“有了‘混合现实’技术以后,患者可以戴上眼镜来看3D图像,对自己的病情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更利于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5月14日,吴剑带领团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历时近3个小时,成功为王婆婆进行了咽旁颅底巨大肿瘤切除手术。
在头颈肿瘤中心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王婆婆术后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