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疗中为什么会更严重?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必然会走弯路
抑郁症治疗中为什么会更严重?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必然会走弯路由于专业人员对于抑郁的认知十分有限而又非常僵化,导致治疗手段的匮乏。之所以说专业人员对抑郁症的认知也非常有限,是因为抑郁症这种诊断在专业领域并不常见,而是把大众口中的抑郁症倾向于称之为“抑郁发作”或“抑郁障碍”,是因为抑郁症致病因素很多,但总体说来病因尚不清楚,作者宁愿把抑郁症看成是“抑郁症候群”,也就是说,抑郁症不符合“疾病”概念。拿感冒打个比方,感冒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咽干、发热、咽痒、咽痛等。对于感冒的治疗大都倾向于对症治疗,因为目前“抗病毒”药物作用十分有限。抑郁症也是如此,抑郁症三大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志减退”属于抑郁症状,但真正造成抑郁症状的“病毒”仅仅处于假说阶段,所有的抗抑郁药都是类似于“感冒”中的“退烧药”而已。二、治疗方法的同质化非常明显世界精神医学界,以美国为首,都制定了详细的抑郁症防治指南,国内各大医院
目前抑郁症的科普工作面临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不管是网络上所了解到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抑郁症患者艰难的求治之路似乎必然会遭受种种磨难与挫折,在治疗的患者之中,只有少数的人是首诊,绝大多数属于久治不愈之后慕名而来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们心酸的求治旅程让人唏嘘。
综合起来,大多数患者之所以走了很大弯路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抑郁相关知识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1.专业领域认知同质化严重
世界精神医学界,以美国为首,都制定了详细的抑郁症防治指南,国内各大医院和各位专家对抑郁症学术讲座的内容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指南》,大同小异,鲜有有价值的论述。而指南的详细阐述的要点只有两个方面,一是症状表现,二是抗抑郁药物种类与使用方法,实在是乏善可陈。
2.大众领域对抑郁症的辨识同质化严重
《指南》字数不多,标准化程度很高,以至于抑郁症患者和患者家属们甚至也耳熟能详,但对于内容的理解却差强人意。社会大众仍然有很多人把抑郁仅仅作为心情看待,虽然抑郁也属于一种情绪,但抑郁不同于“悲伤”“不开心”等概念,属于病理性情绪。对于抑郁认知的辨识问题,会导致抑郁症的就诊率极低,得到有效治疗的比率更低。
二、治疗方法的同质化非常明显
由于专业人员对于抑郁的认知十分有限而又非常僵化,导致治疗手段的匮乏。之所以说专业人员对抑郁症的认知也非常有限,是因为抑郁症这种诊断在专业领域并不常见,而是把大众口中的抑郁症倾向于称之为“抑郁发作”或“抑郁障碍”,是因为抑郁症致病因素很多,但总体说来病因尚不清楚,作者宁愿把抑郁症看成是“抑郁症候群”,也就是说,抑郁症不符合“疾病”概念。拿感冒打个比方,感冒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咽干、发热、咽痒、咽痛等。对于感冒的治疗大都倾向于对症治疗,因为目前“抗病毒”药物作用十分有限。抑郁症也是如此,抑郁症三大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志减退”属于抑郁症状,但真正造成抑郁症状的“病毒”仅仅处于假说阶段,所有的抗抑郁药都是类似于“感冒”中的“退烧药”而已。
1.药物治疗
在指南中,对于药物治疗的使用阐述的格外详尽,除了规定了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原则之外,对于药物还进行了推荐分级。
A级推荐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氟伏沙明、度洛西汀、米氮平、米那普仑、安非他酮、阿戈美拉汀等。
B级推荐药物有:阿米替林、氯丙咪嗪、丙咪嗪、多塞平、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等。
C级推荐药物有:吗氯贝胺。
但似乎大家都忽略了,抗抑郁药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于突触部位的神经递质受体,而这只是神经传导的中间环节,具体怎样在情感感受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目前并无定论,且研究甚少。进而忽略了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的改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引发可能的反馈机制,可能导致受体敏感度、神经递质的产生水平发生变化,最终的后果就是药物产生类似于成瘾效应。
一旦停药,除了撤药反应之外,复发几率大幅度增加。
虽然目前拿不出有效的实验室证据,但作者坚信,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方向没有把握住抑郁症的关键点。
2.心理治疗
在《指南》中,心理治疗的描述语焉不详,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加之心理治疗耗时费力,真正在临床上开展高效的心理治疗是难以实现的。更何况临床心理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不但患者和患者家属缺乏辨识能力,就连大部分精神科医师(其中也包括受过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者)也不甚了了。
3.物理治疗
最为常见的是电休克疗法和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于抑郁症急性发作期有一定效果,但保持疗效时间短暂。参考电休克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作者目前对电休克疗法持谨慎态度。
还有一些疗法,由于作用和疗效有待观察,暂不叙述。
三、心理咨询师“之祸”
最糟糕的事情是心理咨询师也“染指”抑郁症,似乎治疗抑郁症是一种时髦。其中原因,见仁见智。其实,多数染指抑郁症的“心理咨询师”也知道自己既没有医生专业资质,也没有“资格”治疗抑郁症,却各自不遗余力地宣传着所谓的抑郁症“常识”,虽然有些患者可能有所受益,但相较于给患者造成的不易觉察却很严重的不良影响,那些“益处”显得是那么苍白!我经手的最难治的抑郁症患者中,有一大批是经“心理咨询师”“治疗”之后遗留下的“烂摊子”。这个过程中,最具迷惑性的是心理咨询师利用“共情”等浅显的心理技术,却足以让这些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十分信任,虽有一定支持作用,但往往错过进一步深入治疗的机会。
现实之中心理领域乱象严重,非真实宣传,片面之词太多。
四、诚信缺失导致的“防骗”推断
线下线上,对于抑郁症的科普宣传可谓如火如荼,而宣传者科普工作的背后企图不言而喻,某些“唯利是图”现象的存在,必然会有夸大不实之嫌疑,很多患者经过这样的治疗经历之后,感到“上当受骗”,并用自己想当然的认识为自己和家人寻求“合适”的治疗者,岂不知,这种“防骗”模式最终会导致认识的肤浅和以偏概全式拒绝。
五、网络科普的参照标志缺乏
网络宣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陷,最为明显的缺陷是,医生等专业人士离开现实环境导致患者对专业人员的判断出现严重偏差。患者群体纯粹依靠图文对专业人员进行辩识,而辩识能力却极其缺乏。
六、单一思维作祟
很多患者,由于缺乏对抑郁症的深入了解,再加上受一些不恰当的科普知识的影响,错误地寻求单一方法希望治愈自己和家属的病情。岂不知,抑郁症怎么可能用单一的技术方法就可以治愈呢?!
七、拒绝面诊
由于认知的偏差,加之对抑郁症治疗逐步丧失信心以及经济方面考虑,线上患者往往存在怕跑冤枉路,怕上当受骗心理而拒绝面诊,丧失深入了解的机会。
八、抑郁症患者们和患者家属们陷入“共同冗思”
抑郁症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失望的增加,渐渐发展出一些小群体,在这个小群体里可以实现“报团取暖”的依存效应,却由于难以得到深刻的知识而出现“共同冗思”现象。抑郁群体“共同冗思”现象指的是,在抑郁群体的双向关系中,成员之间过度讨论抑郁情绪困扰的行为,表现为成员之间频繁讨论问题,重复讨论同一问题,相互鼓励讨论问题,推测问题的原因和结果,过度共同关注消极感受。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现象对于患者的最终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九、蹭“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热度
主要见于网络,这种现象可能别有目的,却伪装得很好,对于抑郁症的群体有一定不良影响。
十、套路式表达较多
所谓套路式表达,指的是有些人不管是不是知道真正的抑郁知识,都会围绕着自身利益组织相关语言,如某些心理咨询师过分强调心理咨询的作用,某些中医过分强调中医药的作用等。由于这部分群体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力很大,尽管这种影响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以上原因,导致抑郁症患者几乎无可避免地会在治疗过程中走些弯路,甚至导致不良后果。请广大患者谨慎对待。祝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