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病变位置在哪,哮喘急救病因分两类
哮喘的病变位置在哪,哮喘急救病因分两类1.去除诱发因素。要先去除诱发因素,比如感染、接触过敏原和情绪激动等。脱离过敏原、去除应激因素后,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可先在家进行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发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常有呼吸困难。患者会被迫取端坐位,不能平卧,头向前俯,两肩耸起,两手撑膝,用力喘气,发作可持续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持续发作时,可出现头晕、头痛、神志不清、嗜睡和昏迷等症状。二是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相似。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等诱发的慢性心衰所致。该病常发生在夜间熟睡1~2个小时后,患者因气闷、气急而突然惊醒,被迫立即坐起,并伴有阵咳、哮喘性呼吸音或咳泡沫样痰。轻者取坐位十余分钟至1小时,呼吸困难可自动消退,随即又能入睡;严重者可持续发作,频频咳嗽,气促加重,发绀,大汗淋漓,手足厥冷,
来源:【生命时报】
主讲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 苏晓丽 □周 馨
近日,某医院护士突发哮喘,家属紧急将其送往所在单位,但最终仍因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导致这位护士离世。仅仅6天后,类似悲剧再次重演。在目前医疗紧张的疫情期间,发生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深度反思并做出相应对策,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提醒大家,哮喘发作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那么,该如何急救和预防哮喘发作呢?
学习急救前,要先学会识别两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哮喘。一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发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常有呼吸困难。患者会被迫取端坐位,不能平卧,头向前俯,两肩耸起,两手撑膝,用力喘气,发作可持续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持续发作时,可出现头晕、头痛、神志不清、嗜睡和昏迷等症状。
二是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相似。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等诱发的慢性心衰所致。该病常发生在夜间熟睡1~2个小时后,患者因气闷、气急而突然惊醒,被迫立即坐起,并伴有阵咳、哮喘性呼吸音或咳泡沫样痰。轻者取坐位十余分钟至1小时,呼吸困难可自动消退,随即又能入睡;严重者可持续发作,频频咳嗽,气促加重,发绀,大汗淋漓,手足厥冷,咳出粉红色泡沫性痰,并可发展为急性肺水肿。
识别支气管哮喘还是心源性哮喘后,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很重要。若既往有支气管哮喘或过敏史,应考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如果是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应考虑心源性哮喘发作。不管是哪类哮喘发作,均应就近就医或拨打120送医。
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可先在家进行治疗。
1.去除诱发因素。要先去除诱发因素,比如感染、接触过敏原和情绪激动等。脱离过敏原、去除应激因素后,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
2.调整呼吸。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双下肢下垂,可试图控制呼吸频率,深呼吸加吐气,通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缓解气喘程度和紧张情绪。若有家属在身旁,可帮助患者解开衣服裤子的纽扣、松开皮带,以免胸腔受到挤压妨碍呼吸。
3.急救药物。支气管哮喘发作,要立刻吸入1~2吸沙丁胺醇气雾剂,若无明显缓解,每隔20分钟可再吸1~2吸,直至症状缓解。若平时使用信必可(福莫特罗/布地奈德),要限制每日总量,酌情同时增加二者原有的剂量(注意正确使用急救药以发挥其作用)。
若为心源性哮喘:1.可含服硝酸甘油,若血压高,可含服尼群地平片;2.如有家用氧气瓶或制氧机,以每分钟3升的流量氧气,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患者吸入;如有雾化药物,立即进行家庭雾化(布地奈德混悬液1~2支,加入特步他林雾化溶液1支);3.做好急诊就医准备。哮喘患者可每日关注周边医院的急诊和门诊开诊情况,以防病情危重时临时找不到对应医院,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哮喘发作?
1.了解诱发原因,避免接触致敏原。吸入物:如各种花粉、霉菌、宠物毛发、皮屑、空气污染、烟雾粉尘等;食物:如奶制品、海鲜、谷类、菠萝、芒果等。
2.感染。哮喘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哮喘患者可能存在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特异性抗体,如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哮喘。
3.药物。比如心得安、阿司匹林等药物。
4.心理。从心理上克服对哮喘的恐惧,不能失去耐心,更不要紧张害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5.运动。散步、游泳、呼吸训练等都是不错选择,可增强体质,减少发病可能性。
6.保暖。每年冬春、夏秋交替之际是哮喘高发期,要做好保暖。
如果已经确诊哮喘,应随身携带急救药。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等病史者,更要注意生活作息和规律用药。当发现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加重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疗。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