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热射病死亡概率,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

热射病死亡概率,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所以,夏季高温天气,一定要重视这个“高温杀手”。在美国,热浪期中暑死亡人数约为非热浪期的10倍。美国运动员中,热射病是继脑脊髓损伤和心脏骤停后第三位死亡原因。对于人体来说,温度适宜、湿度适宜很重要,这是保证人体机能的必要条件。而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效,当人体内的热量过度积蓄,使体温过度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这就是“热射病”,它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等,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除了致命性强,热射病的病死率也很高: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随着高温来袭,近日南方多地出现中暑送医患者,浙江一工人因热射病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

热射病死亡概率,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1)

(图源:澎湃新闻)

“热射病”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会致命?得了会有什么症状?该如何预防?小荷医典为大家一一解答。

不可不防的“高温杀手”

热射病,听起来不常见,其实它是“中暑”的一种类型(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上述3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对于人体来说,温度适宜、湿度适宜很重要,这是保证人体机能的必要条件。而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效,当人体内的热量过度积蓄,使体温过度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这就是“热射病”,它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等,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除了致命性强,热射病的病死率也很高:

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在美国,热浪期中暑死亡人数约为非热浪期的10倍。美国运动员中,热射病是继脑脊髓损伤和心脏骤停后第三位死亡原因。

所以,夏季高温天气,一定要重视这个“高温杀手”。

热射病,不只发生在室外作业时

有人会说,夏季室外温度高,在家呆着就是了,在此提醒大家:如果居住环境拥挤或者通风不良,也可能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

  • 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引起的,如在高温环境和无风天气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病;
  • 非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引起的,如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人、产妇、体弱或患慢性病者,更易发病。

前段时间,就有“老人不开空调高烧40度进ICU”上了新闻,医生称“该老人属于典型热射病”。

热射病死亡概率,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2)

(图源:新华网微博)

所以,即使是在室内,如果室内温度过高或感觉闷热,就要打开空调或电扇,特别是老年人、产妇、体弱或患慢性病者,更要保证温度适宜。

身体发出以下“信号”就要重视

通常,热射病主要表现为体温>40℃,皮肤灼热,同时身体还可能发出以下“信号”:

  • 意识不清
  • 感觉晕厥或疲劳
  • 头晕
  • 晕厥
  • 恶心或呕吐
  • 肌肉痉挛
  • 抽搐

这些都是热射病的征象。除此之外,非劳力性热射病因为散热减少,所以还可能表现为“无汗”。

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出现了这些症状,就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时采取避暑的措施,不要相信“心静自然凉”“扛一扛就过去了”。

热射病死亡概率,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3)

(图源:图虫创意)

抢救热射病人,要抓住“黄金半小时”

如果身边有人因为高温而晕倒,首先应该立即拨打120,同时,如果能在“黄金半小时”内对热射病人采取有效的迅速降温,则可能降低并发症概率和病死率。

将病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

  • 对无虚脱病人,迅速降温的有效方法是迅速放入凉水中,将病人身体 (除头外)尽可能多地浸入2.0~14.0℃冷水中,并且不停地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此法能在20分钟内将体温从43.3℃降至40.0℃以下。
  • 对虚脱病人,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用电风扇或空调。体温降至39℃时,停止降温。
  • 如果患者失去反应,并且呼吸不正常或者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实施心肺复苏。
夏季预防中暑,做好以下几点

1.夏季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

2.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

3.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保证通风及温度、适度适宜。

4.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多饮用含盐防暑饮料,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

5.中暑病人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在阳光下剧烈活动。

#多地现热射病患者 已有人死亡##如何预防热射病#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胡品津 谢灿茂.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3]美国心脏协会.拯救心脏急救、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内容编辑:Duffy

医学审核:刘建民

内容出品:小荷医典

热射病死亡概率,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