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防纹枯病的最佳时间:小麦发生纹枯病
小麦防纹枯病的最佳时间:小麦发生纹枯病4、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芽期侵染,胚芽鞘变褐色,严重时幼芽腐烂枯死。苗期至分蘖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3、典型症状:病部出现梭形或云纹状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二、病害特征1、寄主范围广,除麦类外,还能侵染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2、主要危害小麦基部叶鞘和茎秆。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一、危害情况
1、常发性病害:常年发生面积50%以上。
2、“富贵病”:长势好、群体大、氮肥足的地块发生重。
3、有加重趋势:80~90年代2级,上世纪末到2010年3级,近年达到四级。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达40%以上。
二、病害特征
1、寄主范围广,除麦类外,还能侵染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2、主要危害小麦基部叶鞘和茎秆。
3、典型症状:病部出现梭形或云纹状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
4、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芽期侵染,胚芽鞘变褐色,严重时幼芽腐烂枯死。苗期至分蘖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
由于花秆、烂茎,使主茎和大分蘖多不能抽穗,成为“枯孕穗”;有些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成为“枯白穗”,或结实粒减少、籽粒秕瘦。天气潮湿时,下部叶鞘和茎秆病部表面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丝,后期在病部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菌核。
三、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
1、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菌核在病残体中越夏、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源病菌产生的孢子随风雨传播,再侵染危害。
2、发病因素
(1)栽培措施是影响发生轻重的重要因子早播、用种量大、群体过密、偏施氮肥、麦苗徒长田块发病重;施未腐熟粪肥田块发病重;草害重的田块病害重。
(2)气候条件:喜温暖潮湿的环境(10~35℃);秋冬温暖、早春多雨潮湿,发病重;早春低温,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
(3)品种感病性:不同品种间抗感性不同。
3、危害特点
叶鞘和茎秆受害后,尤其是茎秆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传输,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导致抽穗前分蘖死亡,未死的分孽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甚至造成枯白穗,似螟虫危害状。基部危害不易察觉,症状有隐蔽性。危害一般为暗伤,严重的分蘖死亡或枯白穗,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4、发病阶段
上年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前,病菌侵染麦苗发病。上年12月下旬至2月中旬,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在麦苗基部潜伏越冬。2月下旬,春季萌发初侵染或冬前侵染的春季始发期。3月上中旬是春季侵染扩展的始盛期。3月中下旬麦类纹枯病盛发期水平扩展。4月上中旬侵茎危害盛期 4月下旬垂直扩展。5月严重田块枯白穗出现期。
四、防治措施
以栽培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适时播种,适量播种,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密度;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实行轮作;防除草害;创造合理的田间湿度;种植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1)高度重视种子处理:用4.8%苯醚·咯菌腈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或2%戊唑醇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6~9克拌种100公斤。兼治茎基腐、黑穗病、根腐病等。
(2)早春喷药防治
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菌开始浸入茎秆之前,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进行第一次喷药防治,根据病情连续防治2~3次。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亩;16%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10%井冈•蜡芽悬浮剂250~300毫升/亩;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亩;10%己环唑悬浮剂15~25毫升/亩;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亩。上述药剂中一种,经二次稀释,亩兑水50~75公斤,让药液充分浸润小麦基部,选择早上或傍晚喷雾,以利于药液淋润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