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又臭又长观众实在追不下去:醒醒吧国产剧的这5种
国产剧又臭又长观众实在追不下去:醒醒吧国产剧的这5种结果《突围》、《林深见鹿》一播出,就引来唏嘘连连。开播前,都说他是“师奶杀手”,收视率保证,夸他演霸道总裁,丝毫不油腻。演员阵容多么豪华,服化道多么漂亮,是可以和《大明王朝1566》对飙的神作。结果一播出,就因为剧情松散,历史加工夸张,被大家嫌弃,也可惜了几位老戏骨的表演。比如靳东这两年主演的新剧。
国产剧的开播,总是会伴随着“失落”。
开播之前,宣传是部“王炸”,结果带着兴奋劲儿看了几集,却发现是部烂剧。
比如上半年的大热剧《山河月明》。
播出前,简直被“捧上天”。
演员阵容多么豪华,服化道多么漂亮,是可以和《大明王朝1566》对飙的神作。
结果一播出,就因为剧情松散,历史加工夸张,被大家嫌弃,也可惜了几位老戏骨的表演。
比如靳东这两年主演的新剧。
开播前,都说他是“师奶杀手”,收视率保证,夸他演霸道总裁,丝毫不油腻。
结果《突围》、《林深见鹿》一播出,就引来唏嘘连连。
靳东这两年在小荧屏上的存在感,超过了张嘉益,动不动就是两家星级卫视,同步开播,但在品质表现上,却有些勉强。
再比如最近令张翰陷入争议的《东八区的先生们》。
这部剧的种种问题,曾被人民网点名批评,豆瓣2.1分,也刷新了,国产烂剧最低评分纪录。
可是在开播初期,这部剧却被形容是张翰“十年磨一剑”的重磅作品。
真想问问,张翰这十年究竟干了什么,是光练习手速了吗?
总之,现在随便一部剧开播,网上都会吹翻了天。
各种角度的收视第一,各种榜单的遥遥领先,各种一线实力派云集。
以前还可以看豆瓣评分,判断品质的优劣。
但如今的豆瓣评分,似乎也出现了“智能性”。
口碑很好的剧,出分也快。
比如《昆仑神宫》,开播2天就已经显示8.3分。
还有一些剧,明明热度很高,可评分却是“姗姗来迟”。
你能看到的,只有短评区,那些来自不同角度的“四五星”好评,个个都是几百上千的高点赞。
久而久之,国产电视剧,逐渐陷入到一种「自嗨」中,生成了种种深入肌理难治的“病”。
我们是时候给它“把把脉”了。
01、
电视剧原本体量大,拍摄周期长,以前电视剧没那么多,所以有些电视台,都会对经典剧,轮番重播。
如今的电视剧市场,有些“泛滥”。
2021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194部,合计6736集。
平均到每个月,就有约16部新剧推出,平均每2天,就有一部新剧上线。
这么快的速度,注定了对创作者,有极高的要求——
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剧本及拍摄制作。
电视剧制作,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流水线」。
有“流水线”,自然也就形成了套路。
尤其是下面这“几招”套路,我们时不时就会见到。
第一招:模仿,甚至“西方式的汉化”,走信息差。
借鉴、抄袭和汉化,是最投机取巧的办法。
十年前有大火的《爱情公寓》。
从角色人设到故事设计,再到喜剧梗,甚至女性角色的“性开放”,都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多部知名美剧。
而在台词上,编剧也能够做到精准翻译。
《老友记》和《爱情公寓》台词对比
不过,当时这样一部抄袭剧,也可以大火,也能够成为一代人的“情怀”。
最近又有一部这样的剧,却很不幸——
由袁泉和黄晓明主演的《玫瑰之战》,翻拍了美剧《傲骨贤妻》。
翻拍当然没问题,毕竟也花钱拿到了对应授权。
但是要想翻拍好,其实并不容易。
《傲骨贤妻》的角色从生活、文化到情感表达,甚至职场,都建立在一套西方法则之上;
剧集呈现的案件,也依循西方法律体系。
所以翻拍过程中,“本土化处理”非常重要。
但《玫瑰之战》实际翻拍过程中,还是走了“汉化捷径”。
在部分角色设置,以及部分台词上,主创很多都是原原本本复制过来。
《玫瑰之战》与《傲骨贤妻》台词对比
比如让袁泉饰演的女主,住进了独栋别墅。
让黄晓明饰演的老板,爱上了打棒球,观众看上去完全没有代入感。
网友评价这剧是“又好看又难看”。
因为好看的部分,全是照搬原版的,难看的,都是编剧自作聪明搞出来的。
相隔十年,招数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抄袭,一个是合法翻拍。
在过去,因为创作者和受众群体之间有信息差,所以可以这样玩套路。
现在人人一部手机,这种讨巧的方式,已经很难有市场了。
第二招:改编网文小说,配备“金手指”主角。
从《鬼吹灯》开始,网文的影视化改编,受到了影视行业的高度关注。
拍摄网络小说自带两大优势。
一是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故事文本;
二是小说一般自带原著粉,而且这些粉丝,往往规模庞大,能形成收视基础。
从内容到受众,一下子,就全部搞定了。
所以《鬼吹灯》之后,《盗墓笔记》《斗破苍穹》《斗罗大陆》《全职高手》《雪中悍刀行》等热门网文,几乎全被拍成了电视剧。
我们客观评价,小说影视化,在以前就有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颇为盛行的。
可那时候的影视剧,多改编自名家名作,像余华、苏童、莫言,这些人的小说就成为受追捧的对象。
他们的小说里除了故事外,还有人文关怀。
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时,作家本人还会进组担任编剧,并且在剧本上享有决定权。
在那个热爱文学的年代,影视剧其实就是一种文学的衍生,虽然有些剧,制作粗糙,但依旧很有生命力。
因为有那股原汁原味,所以影视剧反映的,仍然还是时代,以及时代下的人们。
现在的影视剧,虽然很多还是改编自成名小说,但味道却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受欢迎的小说类型上。
现在的生活节奏不同了,大家已经啃不动如字典一般的名著,更消化不了太深刻的道理。
于是,快餐类的都市、穿越、修仙类玄幻小说,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宠儿。
这类网络小说的本质就是爽文。
主角带着“金手指”,不是在打怪升级,就是在扮猪吃老虎,一个套路,翻来覆去能写个几千万字,大家还爱看,虽然没营养,就是图个爽。
爽文改编的剧自然就成了爽剧。
这类剧拍得节奏很快,出品方请的,也都是年轻人追逐的偶像明星。
而在最近这几年,这类网文改编拍摄的网剧,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重。
有不少还喜欢“跟风”,给电视剧起一个古诗词的名字。
诸如《凭栏一片风云起》、《人生若如初相见》、《花谢花飞花满天》,还有《良辰好景知几何》。
当然有些网文,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
但为了取悦新时代的年轻网友,当下“网文影视化”已经形成了一股“怪浪”,让人叹,也让人畏。
不过事实已经证明,这一招也是行不通的。
翻看这些改编网剧,大部分收视率都是相当惨淡的,口碑也少有能上6分的。
反而是《人世间》这样的改编自名家巨著的电视剧,取得了现象级热潮。
这“一正一反”,值得背后主导这一切的资本深思。
第三招:花里胡哨的宣传套路,「大尺度」被当成主打的卖点。
影视剧的文本质量不过关,就像一座大楼的”毛坯房“质量不过关。
要让房子卖出去,就只能在装修时,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遮羞”了。
于是,在国产剧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少的真诚,越来越多的套路。
其中最大的套路,你一定见过——大尺度。
因为特殊的原因,国产影视作品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禁区”。
当“禁区”突然间触及,甚至打开,就形成了「大尺度」。
中国观众很吃「大尺度」这一套。
于是不管是什么题材,都能把「大尺度」当成主打的卖点。
官商题材里,「大尺度」是权色交易,是腐败堕落,是落马官员的“高级别”;
犯罪题材里,「大尺度」是反派的狠毒、犀利,是画面里出现的血,是女人哭泣的脸;
都市生活剧里也有了「大尺度」。
夫妻吵架、出轨、女性遭受的歧视等这些都是,因为这些“禁忌”话题“真实反映了生活”;
不仅是剧情,就连画面、台词,也玩起了「大尺度」。
比如陷入争议的《东八区的先生们》。
“名场面”不少,台词也是频打擦边球。
什么“瘦的好看,胖的好使”;
什么“静静地走向你的深处”;
还有直白的“没穿衣服”话题。
这些乱七八糟的招数,有没有效果?
还是不行,最多靠着博噱头撑个一两天,但不需要太久,就会被打回原形。
第四招:围绕着女性话题反复打转。
“女性话题”这一招,是现代都市剧的“常备武器”。
它可以演变成很多种模样。
小时候,遭遇重男轻女,控诉原生家庭的影响;
长大后,被催婚;谈恋爱了,遇到渣男,感情上被物化;
结婚了,丈夫冷漠,或者出轨,要忙着抓小三;
生孩子时,会遇到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不易,内心抑郁,没有人理解;
工作了,会遇到职场性骚扰,不工作,又会出现家庭主妇的种种心酸。
这些,是不是都存在?
确实都存在,但如果是部都市剧,都围绕着这些打转,就有些过于刻意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
这几年,最火的几部都市剧,《欢乐颂》、《都挺好》、《安家》、《理想之城》。
你都能在剧中女性角色身上,看到旧时代家庭,重男轻女的情节设计。
这是为了真实反映生活?
还是为了营造收视噱头,靠着剧情冲突,拉动收视率?
观众心里一定都有杆秤。
其实女性,有很多高光时刻。
讲贡献有《大山的女儿》里的黄文秀,讲平凡有《人世间》里的郑娟。
但总是把聚光灯对准,那些拍了无数遍的女性伤痛,当作剧情噱头,才是对女性群体最大的恶意。
能在题材上下功夫的,还算是有点创作底线的。
可随着网络碎片化的加剧,影视剧也开始碎片化了。
很多时候很多影视剧,甚至没有题材,只有话题堆砌了。
创作者们不用高屋建瓴打磨题材,只需要掏出手机,看看热搜,提取几个热门话题关键词,打包在一起就是一部“植根现实的热剧”,这些话题就是流量密码。
在20年前,这种热门话题叫做“阶级差距”。
只要剧中有树立“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对立想象,角色还没打起来,观众先掐起来了。
在10年前,这种热门话题叫做“地域歧视”。
只要剧中暗戳戳点明“东北人如何如何”“河南人如何如何”,带好了这波节奏,剩下的就是热热闹闹的讨论之声了。
到了现在,这种热门话题叫做“男女对立”。
剧中只要营造几个受迫害女性形象,再树立几个独立女性形象,再整点儿冲突剧情,什么最强小三,最飒女白领之类的,热搜就可以安排起来了。
热门话题的堆砌,让影视剧出圈变得很容易,但也造成了,“有佳句无佳章”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社媒上某些剧的cut部分,全都是高燃情节。
可当你出于好奇去看全剧就会发现,情节之间割裂感严重,段子式的创作,只能是饮鸩止渴。
第五招:使用“工兵演员”。
中国不缺好演员,经典影视剧里更是戏骨云集。
但皮哥注意到,最近几年演艺圈的“工兵演员”越来越多。
他们就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一样,分工越来越明确,定位越来越精准,永远不会犯错,也很难再出彩。
比如女主是职场女精英,都市女强人,那就请袁泉来饰演,梳上干练短发,袁泉的演技和观众缘都不成问题。
比如这是个玄幻爱情题材,那就请杨紫或者迪丽热巴,她们熟悉“帝君、天师”这套体制,喜欢这类剧的观众似乎也认她们。
比如主演是霸道总裁、都市男精英,那就邀请靳东,他很难拒绝。
这种“找演员”的招数,还延续到了配角身上。
配角里,频频演妈妈的刘琳,永远都是演大款的王耀庆,永远演时尚奶奶的吴彦姝。
从选角的角度看,演员被定型了,影视剧的创作,也不是从无到有的“招兵买马”,而是成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排列组合。
这种剧拍出来也许质量不会差,但演员自身难免会陷入表演瓶颈,最后观众也会审美疲劳。
以上五招,频频出手,也渐渐成了国产剧里的5种通病。
02、
说了这么多的“国产剧通病”,那么这些病症的“根源”在哪里?
其实说白了就一句话:关键的人没有出现在关键的位置。
影视剧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故事最重要的作者就是编剧,可是编剧,在剧组中的地位是很低的。
在八九十年代,为啥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影视剧?
就是因为像王朔、梁左、莫言等一批文人去搞剧本创作了,大家你写一段,我写一段,最后找来好的演员表演,成就了经典。
而现在整个影视剧行业里,编剧地位是最低的。
一个剧大爆了,观众立刻会夸演员演技炸裂,导演拍得好,没人想到过编剧。
而一个剧一旦垮了,立刻会有人要给编剧“寄刀片”。
另一方面,影视剧本质上是影像的艺术,编剧的功能只是辅助,大部分剧本,几乎没有文学性可言,《雷雨》那样的作品少之又少。
于是地位低、挣得少,总是背锅,还无法实现文学抱负,有创作理想的能人,自然都不肯干编剧了。
关键的位置,没有厉害的人,这个行业能好吗?
那么这个“关键位置”又是被谁霸占了呢?明星主演……
国产影视剧的创作就是明星中心制。
正常的拍摄,应该是有了好的本子,再去找合适的演员,现状却是“反着来”——
先由明星带来资金,启动一个项目,然后再找来编剧,为他量身打造剧本。
咱们还是以《东八区的先生们》为例,这部剧张翰是多个身份一肩挑。
首先是出品人(出品公司实际老板),其次是制作人,紧接着是编剧,最后是男一号。
明星大多数学历不高,剧作审美力有限,档期又满。
他们作为甲方,多会要求乙方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创作。
懂行的乙方已经地位够低了,现在再戴上一串镣铐,能写出好本子才怪。
就像前段时间,刘德华代言文案抄袭,这个被抄袭的文本并不高级,看上去没有抄袭的必要。
背后的真相,就是几个几百万的项目交给广告公司,公司交给文案部,文案部外包出去。
外包公司找实习生写,最后实习生随便找个文案抄抄就交差了。
几百万的项目,也许就是靠几百块的文案撑起来的,文案一旦垮了,上面喝咖啡的人也就垮了。
影视剧同理。
号称投资上亿的大项目,大部分钱都被明星给掏空了,分汤喝的人把剧本打包分出去。
层层外包后,上亿的项目中,最重要的剧本就靠那几个窝在工作室里吃盒饭的底层编剧给撑起来了。
最后剧作拍好了,我们也都习惯称之为“靳东新剧”、“王一博新剧”,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正是“明星中心制”和“编剧边缘化”造成了国产外强中干的尴尬处境。
03、
如何真正“破局”?
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鱼龙混杂的影视剧里,还是有成功的典范的,我们看看它们就能得到启发。
比如前几年大火的《白夜追凶》。
它邀请的主演就是当时的“糊咖”潘粤明,全剧能出彩,就是因为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最后是《白夜追凶》成就了潘粤明,而不是潘粤明带火了《白夜追凶》。
而后续的发展,也能佐证前文的观点。
《白夜追凶》的编剧是一对情侣,后来两人闹掰了,剧本创作就此搁浅。
没了好的本子,导演和演员再有野心也无法继续创作,这个IP就这么凉掉了。
再比如2020年最出圈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
它就是改编自“推理之王”紫金陈的代表作《坏小孩》,有了强文本的支撑,整部剧立刻散发了强大的魅力。
无论是秦昊饰演的张东升,还是荣梓杉饰演的朱朝阳,人物都非常鲜活。
这几乎都归功于小说角色塑造得好,演员能找到那个着力点。
后来爱奇艺又改编了紫金陈的《长夜难明》,拍出了《沉默的真相》,再次成为高分悬疑剧。
紫金陈在采访时也无奈地表示,自己并未参与影视剧的创作。
因为虽然他是作者,但他在剧组是没啥话语权的,他甚至自嘲说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个“毛坯房”,装修的事儿不归他管。
可就是两个毛坯房直接带火了两部剧,甚至撑起了爱奇艺的“迷雾剧场”。
后来的故事,再次佐证了前文观点。
第二年紫金陈出走去了优酷,爱奇艺以为堆砌好的导演和演员就能延续辉煌。
他们找来了王小帅、段奕宏、郝蕾、赵丽颖、肖央等大咖,重磅推出了好几部悬疑剧,结果口碑一部比一部惨。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迷雾剧场”本质上就是“紫金陈剧场”,没了毛坯房,再好的装修也是白搭。
再比如今年爆火的《人世间》,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有了强大文本的支撑,几位实力派演员的特长,全都发挥出来了。
雷佳音、辛柏青、殷桃、宋佳等主演都贡献了精湛的表演。
至少在这部剧中,我们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一点儿星味儿。
也不会简单粗暴地称《人世间》为“雷佳音新剧”,它是大家集体劳动的结晶。
以上这些经典剧都有类似的特点:
剧本足够强,星味儿足够淡,即使每部剧编剧都留下了遗憾,剧作都有颇多不完美之处,但都“瑕不掩瑜”。
搞清楚了这一点,国产剧的出路也就找到了。
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弱化明星在影视剧创作中的话语权,让明星退回到演员的位置,把关键的位置让出来。
另一方面,要提高编剧地位,给他们足够的创作自由和报酬,让他们在重要的位置创造出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才是影视剧成功的根本。
是让好故事挑选好演员,而不是让大明星挑选好故事。
所以醒醒吧,别再在一些明星带来的所谓数据和吹捧中,自嗨了,中国影视圈的这5种正在野蛮生长的顽疾,也该治治了。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这种观念改变,中国影视剧,会越来越好。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