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培训总结,流行性感冒诊疗总结2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培训总结,流行性感冒诊疗总结28.4 重症病例的治疗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1)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抗病毒治疗疗程尚不明确,有条件的医院可根据核酸检测结果适当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不推荐双倍剂量或联合应用两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2)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主要表现,需要密切监护,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常规氧疗、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对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3)重症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及时、合理应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4)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当给予降颅压、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急性坏死性脑病无特效治疗,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考虑合并细菌感染的检查和治疗: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从症状上有时候很难区
8 治疗
8.1 基本原则
8.1.1 临床诊断病例和确定诊断病例应当尽早隔离治疗。
8.1.2 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任意 1条):
(1)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2)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8.1.3 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8.1.4 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8.1.5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使用抗菌药物。
8.1.6 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8.1.7 辨证使用中医药。
8.2 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8.3 抗病毒治疗
推荐尽快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指南指出以下疑诊或确诊的患者需要立即开始治疗 (无论是否有疫苗接种史 也无论病程的长短): (1)因流感住院的患者;(2)严重或病情持续进展的门诊患者;(3)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门诊患者 包括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4)<2岁的儿童或>65岁的老人; (5)孕妇或产后2周内的产妇。
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指征:疑诊或确诊流感 出现流感并发症的风险低 但属于下列情况(无论是否有疫苗接种史): (1)起病≤2d的门诊患者;(2)有症状的门诊患者 家庭中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人 尤其是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3)医疗保健人员 其负责看护的患者中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者 尤其是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8.3.1 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当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发病48h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48h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当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8.3.2 抗流感病毒药物 我国目前上市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 M2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种。
8.3.2.1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包括以下几种:
(1)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75mg,2次/d。1岁以下儿童 推荐剂量:0~8月龄,每次3.0mg/kg,2次/d;9~11月龄,每次 3.5mg/kg,2次/d。1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质量 <15kg者,每次 30mg,2次/d;体质量 15~23kg者,每次 45mg,2次/d;体质量 23~40kg者,每次60mg,2次/d;体质量 >40kg者,每次 75mg,2次/d。疗程 5d,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2)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 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 10mg,2次/d(间 隔12h),疗程 5d。不推荐原有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使用吸入性扎那米韦。
(3)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 300~600mg,<30d新生儿 6mg/kg,31~90d婴儿 8mg/kg,91d~17岁儿童 10mg/kg,静脉滴注,1次/d,1~5d,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8.3.2.2 血凝素抑制剂 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用量为每次 200mg,3次/d,疗程 5d。
8.3.2.3 M2离子通道阻滞剂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不建议使用。
考虑合并细菌感染的检查和治疗: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从症状上有时候很难区分 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为流感活跃期。指南推荐下述情况需要评估和经验性治疗细菌感染:(1)起病初病情即很重的患者 如广泛的肺炎、呼吸衰竭、低血压以及发热 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检查及经验性开始抗细菌治疗;(2)经治疗后病情再次恶化的患者;(3)经抗病毒治疗3~5d后病情无改善。
8.4 重症病例的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
(1)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抗病毒治疗疗程尚不明确,有条件的医院可根据核酸检测结果适当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不推荐双倍剂量或联合应用两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
(2)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主要表现,需要密切监护,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常规氧疗、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对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
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3)重症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及时、合理应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
(4)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当给予降颅压、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急性坏死性脑病无特效治疗,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8.5 中医治疗
8.5.1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8.5.1.1 风热犯卫
症状: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口干。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等。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8.5.1.2 风寒束表
症状: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鼻流清涕。
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
8.5.1.3 表寒里热
症状: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8.5.1.4 热毒袭肺
症状:高热,咳喘,痰粘、痰黄、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口服液(颗粒、胶囊、片)等。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
8.5.2 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8.5.2.1 毒热壅盛
症状: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喘促短气,少痰或无痰,便秘腹胀。
基本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味。
8.5.2.2 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症状:神识昏蒙,唇甲紫暗,呼吸浅促,或咯吐血痰,或咯吐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减
8.5.3 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症状: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基本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9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2)医疗机构应当分开安置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限制疑似或确诊患者探视或陪护,防止住院患者感染。
(3)加强病房通风,并做好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4)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废物,患者转出或离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5)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或确诊流感的医务人员,应当隔离治疗,不可带病工作。
10 预防
10.1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我国使用的主要是三价和四价流感灭活疫苗,四价流感疫苗是在三价疫苗组分(H1N1亚型流行株、H3N2亚型流行株和 B型流感病毒 Victoria系流行株)基础上,增加了 2017至 2018年流感季节我国的优势株 B型流感病毒 Yamagata系毒株。免疫功能低下者,尽量避免在化学治疗期间接种。我国2018年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也建议免疫功能低下者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指南建议:所有医护人员均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10.2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48h用药。可使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等(剂量同治疗量,1次/d,使用7d)。
10.3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