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生长激素全球市场份额:康复新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长效生长激素全球市场份额:康复新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②细胞生物学机制:皮肤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的表皮层和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真皮层组成,基底细胞位于表皮的最下层,是未分化的干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能通过不断分裂、增殖、迁移、角化形成表皮其余各层细胞。放射治疗时产生的自由基、活性氧使上皮基底细胞受损,阻断基底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及角化,从而发生放射性皮炎。研究表明,放射线引起Bax和p53蛋白高表达,致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局部组织凋亡和坏死,继而影响创面表皮化、创缘收缩及新生血管形成过程。①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放射性皮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尚未明确。Cha等认为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使组织产生自由基,引起DNA双链损伤及断裂,引发皮肤急性炎症反应;放射治疗致血管狭窄,加重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放射治疗使皮肤再生过程受到阻碍。Hegedus等认为放射性皮炎与抗氧化酶表达不足、多种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有关。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
本文作者:余艳梅/ 韦妹爱/ 刘丽琼/ 蒙以良/ 李月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 肿瘤放疗科。 内容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康复新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对放射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康复新液和rbbFGF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康复新液;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放射性皮炎;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若不及时有效地治疗放射性皮炎,可诱发放射性纤维化。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具有修复皮肤损伤、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是能刺激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细胞生长的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不同阶段的创伤修复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康复新液及rb-bFGF治疗Ⅱ~Ⅲ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放射性皮炎提供参考。
1放射性皮炎概述1.1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
γ、X和β放射线均可造成皮肤损伤,其中γ射线对皮肤的损伤程度最大,γ射线与皮肤的浅层结构发生相互作用程度小,且有超强穿透力,能到达深层组织甚至骨髓,还有电离辐射。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有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两方面。
①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放射性皮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尚未明确。Cha等认为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使组织产生自由基,引起DNA双链损伤及断裂,引发皮肤急性炎症反应;放射治疗致血管狭窄,加重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放射治疗使皮肤再生过程受到阻碍。Hegedus等认为放射性皮炎与抗氧化酶表达不足、多种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有关。
②细胞生物学机制:皮肤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的表皮层和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真皮层组成,基底细胞位于表皮的最下层,是未分化的干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能通过不断分裂、增殖、迁移、角化形成表皮其余各层细胞。放射治疗时产生的自由基、活性氧使上皮基底细胞受损,阻断基底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及角化,从而发生放射性皮炎。研究表明,放射线引起Bax和p53蛋白高表达,致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局部组织凋亡和坏死,继而影响创面表皮化、创缘收缩及新生血管形成过程。
1.2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对急性放射损伤的分级标准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最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放射性皮肤反应的诊断标准。RTOG共分为5级:0级,皮肤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红色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量减少;Ⅱ级,皮肤有触痛感,中度水肿,红斑明显,有片状湿性脱皮;Ⅲ级,凹陷性水肿,出现除皮肤皱褶以外部分的融合性湿性脱皮;Ⅳ级,出现溃疡、出血、组织坏死。
2.1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
2.1.1康复新液的药理作用: 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是康复新液主要组分。美洲大蠊是古老的传播疾病、诱发过敏性疾病的大蠊属昆虫,也是具有解毒生肌、补气养阴、理气散结等功能的传统药用昆虫。Yang等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的3个新异香豆素苷成分,其中的(3R)-3-乙基-7-羟甲基-8-羟基-3、4-二氢异香豆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periplanoside B)在30 μmol/L浓度下能刺激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31.2%的胶原蛋白。
Li等对NIH-3T3细胞加各种浓度的PAE(美洲大蠊提取物)孵育48 h,在质量浓度300 mg/L条件下能显著刺激126.9%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130.8%的胶原蛋白,并产生依赖性。陈佳松等构建C57小鼠皮肤全层切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康复新液实验组、精粉实验组和对照组3组,分别用康复新液、精粉、75%酒精伤口擦药,每日早晚各1次,1 mL/次,3 d后取伤口皮肤组织送样进行RNAseq,分析找出与伤口愈合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伤口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验证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伤口的结痂速度快于对照组,表明了美洲大蠊提取物能通过表皮调节素(Ereg)、Gli-kruppel家族成员(Gli2)和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3(Tgm3)的高表达来促进皮肤伤口愈合。
此外,高允等报道康复新液在创面肉芽生长期能够诱导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表达,促进肉芽组织生成新的血管,加快创面血液循环,促进创面修复愈合。刘荣荣等研究报道康复新液能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分泌、合成,促进创口细胞增生和愈合。郭小丽等报道康复新液能促进伤口中性粒细胞的增生和血管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的激活,促巨噬细胞迁移,提高细胞修复功能,使伤口愈合。
2.1.2康复新液在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 冯志平等将鼻咽癌放射性皮炎7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2组患者均以半干纯棉毛巾清洁皮肤,之后进行常规治疗:RTOG Ⅰ级患者采用自制中药外用制剂扑粉(龙骨、牡蛎、糯米研末混合)撒扑于患处,2次/d;RTOG Ⅱ~Ⅲ级患者采用1%甲紫溶液外涂,2次/d;伴溃疡者采用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外涂,2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康复新液浸透与皮炎面积匹配的纱布敷于患处,3次/d,每次换药前需清洗并充分暴露创面。治疗4周,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RTOG皮炎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皮炎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采用康复新液可有效缓解放射性皮炎症状,缩小皮炎面积,且安全无副作用。
梁海鑫等将60例行放射性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治疗前采用康复新液湿敷患者颈部、颌面部等放疗野皮肤,治疗期间采用10 mL注射器抽取药液滴注于纱布上防止纱布干燥,保持30 min,4次/d;对照组采用相同康复新液外喷放射治疗区皮肤,保持皮肤湿润状态30 min,4次/d;当放疗剂量达20、30、40、50、55、60、65、70、72 Gy剂量时采用RTOG评分标准评价,结果显示,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rb-bFGF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
2.2.1rb-bFGF的药理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存在于多种生物的组织和器官中的一种活性物质,包括碱性FGF(bFGF)和酸性FGF(aFGF)两大类,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rb-bFGF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的愈合,促进皮肤全层修复和再生。
创面愈合涉及诸多基础和临床医学内容,是复杂的多种生长因子、组织、细胞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rb-bFGF是参与其中的生长因子的一种。rb-bFGF在促结缔组织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上皮细胞移行增殖及血管形成速度加快等创面愈合的多个关键点产生作用。在生物体组织损伤较大的创伤中,rb-bFGF发挥作用更大。rb-bFGF也可提升细胞的增殖、分裂速度。在动物修复皮肤创面组织中,rb-bFGF有助于促进羟脯氨酸、RNA、DNA的合成,加速创面上皮细胞及生成肉芽组织增殖,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疗效显著。
2.2.2rb-bFGF在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 朱丽等将行放射性治疗的5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皮肤护理,在放射治疗第1天开始对照组使用赛肤润液体敷料滴1~2滴于照射野皮肤上后使用指腹轻微按摩1 min,3~4次/d;观察组涂抹赛肤润,同时交替用rb-bFGF涂抹于照射野皮肤,用无菌棉签涂抹,3~4次/d。结果显示,观察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皮肤损伤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赛肤润联合贝复济喷雾剂预防治放射性皮炎效果显著。张恒对喉癌放疗患者给予rb-bFGF外用溶液喷射颈部,3次/d,连续使用直至放疗结束1周,增加了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减少了重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促进了放射治疗后局部皮肤的愈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3康复新液联合rb-bFGF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康复新液和rb-bFGF单独应用于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但两者联合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未见报道。康复新液联合rbbFGF在其他疾病的治疗偶有报道。许涛等将60例慢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康复新组在创面均匀喷洒康复新液,3次/d; bFGF组在创面涂抹bFGF干粉,3次/d;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康复新液 bFGF干粉治疗,3次/d;治疗3周后,在创面愈合时间方面,联合用药组较康复新组和bFGF组缩短(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联合用药组高于康复新组和bFGF组(P<0.05);治疗后第3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创面渗出液中I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较康复新组和bFGF组均明显增加(P<0.05),证实康复新联合bFGF有助于提高慢性创面愈合速度。王卓等研究报道rb-bFGF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疗效显著,缩短愈合时间。
3小结放射性皮炎在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还会使患者不能耐受而中断放射性治疗,严重影响疗效。近些年来采用药物防治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候选的有效药物较其他疾病相比仍较少,且尚无价廉、效果显著、应用方便的药物。康复新液和rbbFGF分别应用于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效果显著,但两者联合应用尚未有研究报道。因此,进行此项研究对防治放射性皮炎,促进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