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班的天才(他从疯狂玩耍到爱上编程)
姚班的天才(他从疯狂玩耍到爱上编程)NOIP2015提高组一等奖,510分(高二)NOI 2015邀请赛,银牌,476分NOIP 2014,提高组一等奖,520分(高一)NOI 2015冬令营,一等奖第15名CTSC 2015,银牌
他叫杨家齐,初中毕业于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高中毕业于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被保送清华大学“姚班”
NOIP 2011,普及组二等奖(初一)
NOIP 2012,普及组一等奖(初二)
NOIP 2013,提高组二等奖,390分(初三)
NOIP 2014,提高组一等奖,520分(高一)
NOI 2015冬令营,一等奖第15名
CTSC 2015,银牌
NOI 2015邀请赛,银牌,476分
NOIP2015提高组一等奖,510分(高二)
NOI 2016冬令营,一等奖第32名
APIO 2016,银牌
NOI 2016,金牌第37名,523分(保送清华)
NOIP 2016,提高组一等奖,585分(高三)
NOI 2017冬令营,50进15,第2名
CTSC 2017,15进4,第3名
IOI 2017,银牌,第70名
他从幼儿园到高中,从不参加文化课补习,三年级之前就是“疯玩”,三年级后开始爱上编程,便将此作为爱好发展至今。初中时参加信息学竞赛培训,教练是学校校长。
初中毕业时,校长将其推荐到中山纪念中学,高一参加全国决赛发挥失常,高二再次参赛获得金牌,获得清华保送资格。
他家住东莞,却在中山读书,两三个月才回去一次,他将放假时间都用起来学习。在他看来,要想出好成绩,必须勤奋。除了勤奋,他还长期与外界高手保持交流。
“外面的人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杨家齐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盛大的赛事,由无数次的拼搏组成,那么他的信息学生涯则写满了奋斗拼搏和永不言弃。
他在2015年的全国信息学决赛中,仅以邀请赛选手参加,那时在全国只排在100多名进入四人国家队大名单,似乎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在全国的顶级赛事中,他通过开阔视野,更清晰认识自我。
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和全国的高手不断交流切磋,不断专研探索。终于在2016年的全国决赛中荣获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
在50名集训队选手中位居第37名,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国家预备队选拔中,以第二名的成绩入选15人预备队,又在今年5月份的国家队选拔赛中,以全国第3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队。
国家队选拔赛结束后,杨家齐没有回校,而是只身在北京做志愿者,参加APIO监考工作。
国家队选拔过程激烈异常精彩纷呈,从NOI 2016中选出50名国家集训队队员,先后经历了三轮选拔。第一轮成绩包括三部分A集训队第一次作业占10分、B清华集训4天,每天一次考试12.5分共50分、C冬令营考试一次,计40分。按总分排序前15名成为国家预备队。
第二轮成绩包括六部分A清华集训成绩按50:15的比例折算成15分、B冬令营的成绩按40:10的比例折算成10分、C候选队员命题互测占5分、D作业一次,10分、E论文答辩10分、F CTSC考试两次,每次25分共50分。
根据以上总分排序前6名进入第三轮,第三轮是英语口语面试环节,最后选出4人组成国家队。
IOI 2017,他第一试发挥不太理想,在308名选手中仅排第122名。
在第二试前又因水土不服出现身体不适,他再次以坚韧和不放弃,顶住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不断调整自我,在随后五个小时的比赛中。从容镇定,不断调整思路,大胆创新思维最终排在第70名,为中国获得一枚宝贵的银牌。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成绩的取得记录着每个人的拼搏,成功也好,挫折也罢,对于一个有信念有理想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人生路上最好的注解。
他是一个聪明且勤奋的学生,高中期间已经学完高等数学,计算机和编程能力比很多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还强。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他的综合排名全年级第九,文科成绩比理科成绩还好。——宋新波教练
2017年12月17日
The ACM/ICPC Asia ECL-Final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东亚区域决赛
在上海大学谢幕
清华大学“新日暮里”队夺得冠军,他们是
教练:邬晓均(毕业于江苏苏州中学)
队员:杜瑜皓(毕业于浙江镇海中学)
队员:吴作凡(毕业于安徽安师大附中)
队员:杨家齐(毕业于广东中山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