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设定的参数和实际的不一样(数控编程没有经验)
数控设定的参数和实际的不一样(数控编程没有经验)产品类型设备选择:大多数时,对于设备的选择我们是没有主动权的,设备就在那里,只能想办法去了解它。 看技术手册,最多就是查看主轴功率,对于主轴、立柱、床身刚性是查不到的,但可以通过试切或观察获得相关信息。4.先讲个故事5.一把钥匙不可能打开所有的锁6.具体怎么操作?
1.本期话题:想玩好数控编程,没有工作经验怎么处理?特别是初入此行的朋友该如何应对?
同时也有网友问我要加工参数,我的参数他能用不?如何借鉴呢?
2.是不是有切削参数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
- 有参数参考的确可以让机器动机来,至少可以参考。
- 然后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我看过他们用刀,加工参数永远不变,更有甚者,主轴转速永远都是S=1000,进给F=100,然后G代码交给操机的人根据实际情况再修改。有的地方也盛行这种风气。
3.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NC工艺工程师,源自对技术的卓越追求,自然是不甘堕落的。
4.先讲个故事
- 曾经,我试加工过一个产品,材料不说了,有点特殊,属定制料(某种热锻钢料)。
- 客户需要外发加工,他们把毛坯、工装、刀具、程序全部发过来,我也去他们那里学习了一下,说是学习就是看了一遍他们加工的那几道工序。
- 记得其中有一道工序是30分钟,这是后来才知道的,按照我对产品的理解,对于其中的一个45度的双异形斜面,我会用D16R1的刀开粗再用R8精修,这也是正常的套路。
- 等我去他们车间一看,让我大吃一惊,他们用D25R5的刀,没有开粗,就一个平行精铣的刀路,刀路就一层斜铺着下来,一刀过,我看了那斜面,一个字:漂亮。
-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也行?那这刀得多强?后来想想刀还好,舍得花钱就行,那这主轴得多强,看来这DMG的就是牛X。 行吧,程序我也不用编了,拿回去干吧,结果一启动,听切削声音我就知道主轴、导轨等有些吃不消,降低进给倍率到60%才勉强接受,再加上拐弯时降速,整体下来要60多分钟才完成。
- 同样的切削工艺、毛坯、工装、刀具,放在不同的设备上,效果自然是各有不同。
5.一把钥匙不可能打开所有的锁
- 对于加工而言,初期注重安全、方案是否可行;
- 中期侧注重工艺是否平稳、合理 ;
- 后期侧注重效率是否高效、成本是否控制良好。
6.具体怎么操作?
设备选择:大多数时,对于设备的选择我们是没有主动权的,设备就在那里,只能想办法去了解它。 看技术手册,最多就是查看主轴功率,对于主轴、立柱、床身刚性是查不到的,但可以通过试切或观察获得相关信息。
产品类型
- 主做什么类型的产品,模具?还是产品?
- 产品的结构形态,平板式、盒式、箱体、异形件或其它。
- 产品什么材质?有色金属还是非金属?材料硬度?材质主要成份?
刀具选型
- 主要就是平衡效率与成本,还有就安全,除了人员安全,这里指的是刀具安全;
- 有的产品就一件,要求不高,就没有必要选用高效率的刀,好的刀自然就会贵一些。
- 另外就是预估有断刀风险的,在没有稳定前,是需要保守加工,刀具档次不必太高。
- 我就曾遇到过一周连续断好几支高效铝用开粗刀,结果他们自己就不敢用了,那一支直径12的就是大几百块钱。
- 如果是种子产品,又是大批量,或者相关人员特别仔细,就应该优化工艺,重点选用更好的刀具。
- 好的刀具在于材料去除率更高,单位时间内能切削更多的材料,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它的刚性以及表面涂层都会更好,在提高表面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减少换刀频次,减少中间调试待机的时间。
装夹方式的要求
- 满足切削力的要求
- 抵消内应力的反作用力
- 重复定位精度达标
- 稳定
- 防呆
- 安全可靠
- 环保
- 快装
工艺线路要求
- 现实,切合实际
- 不同阶段不同工艺偏好
- 安全、成本、效率
- 可执行性良好
参数确定?
- 借鉴, 能用,可能有风险 ;
- 不能用,直接报废产品
计算? 根据公式太烦, 我推荐查表。
名词解析
- ae = 切削宽度 mm/径向切削深度 (mm)
- ap = 切削深度 mm/轴向切削深度 (mm)
- Dc = 刀体直径 (mm) f = 每转进给量 (mm/rev)
- fz = 每齿进给量 (mm/齿)
- zc = 用于计算进给速度或每转进给量的有效齿数
- n = 转速 (rev/min)
- Q = 金属切除率 (cm3/min)
- vc = 切削速度 (m/min)
- vf = 进给速度 (mm/min)
常用公式,了解即可
查询方法:
- 查询刀具,查询参数:Vc 和 fz
- 根据确认定来的刀具型号来查找
- 比如:使用AS涂层粉末高速钢平头型立铣刀进行槽切削
- 刀具直径:D10,型号:ASPM,Ad=0.5D=0.5X10=5.0
- 切削材料:铝合金
- 对应进给:760
- 对应进给:2740,方便计算,我们按2500计
- 如果我要转速S=10000,S增加了4倍, 在Ad不变和情况下,FX4=760X4=3040 有问题没?好像没有问题,但也有问题! 什么上升了?温度会上升,如果排屑不良,一旦夹屑,则变成搅拌摩擦了。
- 降Ad 降一半,在保证体积【单位去除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FX2=3040*2=6080
- 又遇到一个问题,速度快了,阻力就大,工装稳定性及强度,产品等, S是没有办法提升的了,一般多用S12000的主轴。
- 实际测试中,我在使用Ap 也就是这里的Ad=2.0情况下,F降到4000是用过的,国产的设备。 刀具嘛,D12F4的波纹刀,价格400不到的样子。
大概是这么一个思路:强到机器扛得住;快到刀不断;猛到工作不位移。
- 好马配好鞍,有的设备不错,刀用的不行;
- 有的设备一般,刀用的好;
- 也有的是设备和刀都不错,但是工装、夹头选配不良;
- 如果都不行,还是换好点的刀比较直接有效。
然后在此基础上X0.85的系数,就这么干,保险点就0.8。
不要问我为什么? 这是我玩废几根主根换来的经验,有时,你不能听厂家的,哪怕坏了有人免费帮你修,那又如何?一拆一装,时间是白白浪费了!
- 这个是用侧刃开粗
- 还是上面那支刀,还是6061铝,我用到的参数
- S10000-12000
- F4000-6000
- Ap=1-18
- Ae=0.5-2.0
钻头主要看切削速度的推荐值,
这些表都可以根据刀具查询,我选的是米思米的官网,他们有刀具的。
然后我打开CimatronE 在NC环境下打开 /进级及转速计算/
这是5.5的钻头,根据自己的钻头来选合适的VC和每转进给,余下的转速和进给自动计算,自己看一下。 注意,不要装夹5块钱的钻头,然后参数用50块钱钻头的参数,虽然长的一样,但根本不是一回事哦。
这里是攻丝,每转进给=P【螺距】
这个是盘刀,限于自重的原因,转速不要超过5000,因为刀自重的原因,再加上动平衡可能不是很好,转速高了就抖动,这个可以空载转动听声音,触摸主轴外壳【注意安全】或床身外钣金,感受一下。
- 如有异常,逐步降低转速直到恢复正常;
- 这里控制一下切屑厚度,决定刀片的寿命;
- Fz会影响到表面粗糙度 ;
- 其它倒也没什么,进给,你把重要的把握好了就让它自动计算。
Vc=376,Fz=0.1 这是开粗的,切屑厚度也只有0.04不到,相对来讲比较平稳。
无名总结:
制定工艺的原则是:技术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合理。由于不同的工厂的设备生产能力、精度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种产品而言,不同的工厂制定的工艺可能是不同的;
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合适的参数是不断调试,不断优化出来的。
- 用科学的思维、实验的思路去做测试!
- 不管是做模具、还是产品,待加工的类型基本上是可以定下来的;
- 然后设备选型也是固定的;
- 余下就是根据产品具体结构、材质、特性及要注制定工艺, 然后选择刀具,装夹方案;
- 设备决定了加工强度的上限;
- 产品及其要求决定了工艺选择偏向;
- 刀具决定了加工效率的上限;
- 合理的参数组合,可以使效率趋向极限,同时又能控制产品质量,比如发热变形等。
我是无名,@CimatronE工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