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教育意义?何谓教育何谓根本
什么才是教育意义?何谓教育何谓根本92%的孩子进入国际化高等学府,并且表现优异。96%的孩子称自己拥有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自驱力。最捷径是指它只需要通过成绩就能打遍天下,最单纯是指学子只要专注成绩就能拥有希望。人生还有很多可能,对人的教育不能止步在为高考应试这一件事上。广州有一家少年商学院,抽样显示那儿的学生:
十年寒窗磨一剑 今朝出鞘试锋芒。
2022年高考结束了,一千多万考生出考场时上演了人间各种情感大戏,有痛哭流涕的学霸,有潇洒扔书的父子。
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考试题目难度及解析,每年的6月份都是全国人民的高考。
然而,高考只是通往成功最捷径的、最单纯的一种人生。
最捷径是指它只需要通过成绩就能打遍天下,最单纯是指学子只要专注成绩就能拥有希望。
人生还有很多可能,对人的教育不能止步在为高考应试这一件事上。
广州有一家少年商学院,抽样显示那儿的学生:
96%的孩子称自己拥有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自驱力。
92%的孩子进入国际化高等学府,并且表现优异。
84%的孩子在国际各大科技、商业及辩论赛事中脱颖而出。
这家少年商学院抛开应试,强调对人的根本性教育。
那什么是教育的根本?众说风云!
《人间事》认为: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春秋时期,在论语中,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有过深度讨论。
《人间事》的作者许枫,独立学者。潮汕人,幼承庭训,《论语》启蒙,受学《传习录》、《诗经》,三十余年精研儒学、请益各家,曾受饶宗颐、汤一介、钱逊诸先生指点。
这本书是近代以来,首次以传统体例—“解”,系统地诠释《论语》,还原儒家士人启蒙范式。
以讲经人的口吻传授儒家大义,摒弃前人清规戒律的桎梏,让所有国学爱好者能更快更好更全面地领略儒家精神气韵,入道有门,修持有经。
就教育的根本一说,我们来看看许枫如何看待《论语》中的讨论的。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01
子游说,末节皮毛之学,何用之有?
子游的意思是:“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直到今天,这样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比如,天天挂墙上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洒扫,洒水扫地,属于内务; 应对,应言对接,属于社交; 进退,趋进避退,属于礼仪。
许枫认为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最基本的童子功,就是我们说的挂墙上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将行为规范的训练用来强化修身为人的德育教育,本来无可厚非,
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是现行教育中最强调的细枝末节的德育基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不对?
但子游的意思是你就只会扫个一屋,谁知道你会不会扫天下呢?你这扫一屋的“末节节皮毛之学”,扫来有什么意思呢,何用之有呢?
教育者就为了这个扫一屋的基础,而弄了一堆套路,让人学了一堆事务规范,但是不通大势不识人心,又有什么用呢?
都没有对人的胸怀、格局、眼光、智慧的教育,学那么多规矩,也不过是一群行尸走肉的制度人,对国家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呢?
从古至今,国家对行政部门的精减,审批流程的改善,不一直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吗?
但子夏说,这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怎么就上纲上线了呢?
02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
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子夏一脸懵逼,对娃娃的教育,人家还只是苗子,都还看不清楚将来是草本还是木本,怎么可能就做到区别对待?
这些孩子,有些人可能会成为老师、医生、商人、科学家、政治家,但是,就现在还没有成人的他们,我都看不清楚他们将来的可能,怎么能任意而为呢?
怎么可以借教育人自己的喜恶就臆测,代他们规划好人生呢?
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之后,行有余力就可以再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而不是由我们来制定规则。
然而事实上,我们有多少的教育人和学生家长,都在操心、甚至强制孩子的人生规划?
曾经红遍全球的华裔小提琴天才陈美,和自己的“虎妈”决裂了20年 。
陈美作为华裔小提琴演奏家,少女时期初次登台就被媒体誉为“ 打通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界限的女孩”。
然而,陈美的母亲帕梅拉成就陈美的方式,却是强制规划她的人生,帕梅拉曾直白地告诉女儿:“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女儿。但除非能把小提琴拉好,否则你对我来说你什么都不是”。
但人生的成功不止这些,是否能从内心真正认可自己、是否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圆满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教育人我们不应该摈弃掉它们,而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才是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持久幸福下去的目标。
03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这一章,其实就是记叙了子游和子夏就教学根本的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
子游评价子夏的门人做些洒水扫地、应对宾客、进退礼仪之事还可以,却不知道根本之道。
子夏则认为教学应当循序渐进,先小节、后大事,就像培植草木一般,应该区别其种类,而采用不同的培植方法。
显然,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一点,古人一直就做得很好。
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曹操注重孩子童年的教育,但是不强行命令,除了平日必修的课程外,循循善诱,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着重培养。
曹丕喜好政治,曹操便把自己著的《孟德全书》交给他学习,培养政治能力;
而曹植喜爱诗赋且极具天分,曹操便专门请老师教他;
曹彰天性好战,曹操便令其拜师张辽习武。
正是曹操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战略成就了他们。
教育不能盲目施压,也不能任其发展,更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胡乱教育。
总结
《人间事》强调儒家教诲,以仁道良愿为根本,政经文宗四案为纲,礼乐诗书御射六艺为目,没什么好争议的。
“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无非是术法道三者的教学排序问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终究都能殊途同归。
只要奔着同一个方向,教育都是良性的,真正可怕的是,“只学什么,不学什么”,这往往导致出那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海市蜃楼理想者。”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只有不断前行,终生求索,才是孔老先生所坚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