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第23届华人作文大赛获奖名单:第二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陕西区颁奖仪式昨日举行

第23届华人作文大赛获奖名单:第二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陕西区颁奖仪式昨日举行小时候每天回家先看书后写作业从小就爱读书据了解,本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在疫情的大环境中,实现了参赛范围、规模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场比赛,用中文文字的形式,为海内外华人学生提供了记录“精神”的舞台,为讲好陕西故事、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陕西省侨联副主席余劲表示,他希望青少年能以古通今,以史明理,既关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推广者;也关注祖(籍)国和住在国社会时事,特别是关注陕西建设发展,做当今社会的宣传者和有为者。特等奖获得者张鹤瀛:

第23届华人作文大赛获奖名单:第二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陕西区颁奖仪式昨日举行(1)

第23届华人作文大赛获奖名单:第二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陕西区颁奖仪式昨日举行(2)

5月31日下午,第二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陕西区总结会暨颁奖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师生共聚一堂,分享阅读和写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据了解,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是联系沟通海内外华侨华人学生的桥梁纽带,也是被教育部批准的36项比赛中唯一面向全世界华人学生的作文大赛。

在颁奖仪式现场,华商报记者了解到,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累计参赛数超过千万人次,是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中文写作水平、展示海内外华侨华人青少年风貌的良好载体。近年来,大赛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在本届大赛中,仅西安市就有近1.5万名高中生参赛。

值得关注的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张鹤瀛荣获此次比赛的特等奖。

据了解,本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在疫情的大环境中,实现了参赛范围、规模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场比赛,用中文文字的形式,为海内外华人学生提供了记录“精神”的舞台,为讲好陕西故事、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陕西省侨联副主席余劲表示,他希望青少年能以古通今,以史明理,既关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推广者;也关注祖(籍)国和住在国社会时事,特别是关注陕西建设发展,做当今社会的宣传者和有为者。

特等奖获得者张鹤瀛:

从小就爱读书

小时候每天回家先看书后写作业

张鹤瀛的作品《与下个时代相遇》,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父亲专注在书法与绘画之中,精心钻研砚台制作,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年少时的理想。她说,得知自己的作品获得特等奖非常惊讶,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

张鹤瀛说:“我从小就特别爱读书,小时候每天回家都是先看书,后写作业,经常被妈妈责备。上了高中后,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看书的时间被压缩,但依然保持着看书的习惯。每次有作文比赛,我都会积极参与,抓住锻炼自己的机会。”

从小到大,爱读书的张鹤瀛参加过不少作文比赛,而这次的特等奖,在她的获奖记录中成为“最佳战绩”。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訾艳阳:

在阅读和写作中体会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会友

刚得知学校学生投稿的作品中有一篇获得特等奖时,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訾艳阳还没有意识到这份特等奖的重量。“直到今天下午,在仪式现场,我才知道张鹤瀛同学和刘艳老师的作品,是此次大赛陕西省唯一获得特等奖的作品。不仅如此,此次大赛特等奖全球仅有20个名额,这就意味着,这份作品是全球范围内,幸运的1/20。”訾艳阳说。

在訾艳阳眼中,阅读和书写,是帮助学生们独自面对生活、面对自己、面对未来的成长过程。

訾艳阳说:“我希望学生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点。首先是文以载道,写作,讲的是道理,就像张同学在文章中,通过细腻观察,描写父亲对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是以文化人,写作能达到感化心灵、产生愉快的效果。最后就是以文会友,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让全世界的华人学生知道陕西西安,知道这里有学生用如此精美的语言,描述普通生活中不普通的热爱。” 华商报记者 李新怡/文 强军/图

与下个时代相遇

——记爸的匠心有感

■张鹤瀛

我从未觉得爸爸是一个多么特别的人。普通的寸头,普通的样貌,做着普通的工作,忙忙碌碌。

但他有间小画室,十几平米几乎被那豪华的红木雕花大画案占据,地上堆满了画。他自己从山里找了块树根,打磨玩弄,做成一个笔架,挂着大大小小的毛笔,就放在窗台上。有时阳光暖照,将阳台上花草的绿意带进画室,再加上古曲琴声,细香缥缈,那古色古香的韵味就来了。

我爱看爸爸画画,看他挥翰的自信与悠然,爱看墨汁饱满的笔锋触纸的那一刻,晕开的墨痕,有种说不出的宁静,也爱看淡墨勾勒远山,若有若无……

爸爸自离职后就留起了头发。灰白的碎发逐渐变成潇洒的大波浪,飘飘然随性不羁,增添了几分艺术家的气质。他说要专心做一件事,去追逐自己儿时的梦想。

爸爸说,绘画用现成的墨汁是不地道的,只有从匣中轻取出一块宝墨,用三彩小壶给砚上滴上清水,感受墨逐渐晕散水中,与砚面相磨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响,才是最纯粹的古韵。砚台也是如此,买来的不过是冷冰冰的石头,而若能自己亲手做一块出来,才会有温度、有内涵……

我自然不懂这些,可见他第二天便不知从哪拿来一块方正的石头,着手打磨起来。他把自己关在厨房,在水池边不停鼓捣着,从此水声、刺耳的刮蹭声便有节奏地交替,不绝于耳。每当妈妈的脚步声在门口响起,水声便应声而止,爸爸捧着石头,一手拎着磨盘不紧不慢地走出厨房,走进书房,带上门。不一会儿,摩擦声又闷声地响起,交织着锅勺碰撞、饭菜溢香。我曾偷偷捧起爸爸的磨盘端详,粗糙的圆盘,上面还残留着被水浸渍后乳白色的石灰。爸爸曾告诉我,砚石硬度小,要想成为方正规整的砚台,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打磨。只有经得起粗砂粒的打磨,才能渐变成细腻光润,真心想要制得一方好砚,需动得才思,捱得寂寞,出得气力。

爸爸可真算是耐得住寂寞了。不知何时,刮蹭声已经成了生活中的最平常的声音,平常到有一天它突然停止了,我都没有觉察。爸爸把砚石递给我,让我仔细观察上面的纹路,又让我摸摸它光滑温润的质感。有一说一,我觉得它和原先相比,仅是形状规整了些,但爸爸满眼欢喜与疼爱,就像深情注视着自己的孩子。

他拿来铅笔,对着砚石左比右划,勾勒出花纹图案。我喜欢听他的铅笔触在砚石上沙沙的响声,疾徐有致,看似随意却每一笔都稳健有力。他又从书柜中取出一个小盒,蓝灰色显出岁月的印痕,轻轻打开,里面整齐地排放着几把刻刀,生了锈的铁杆缠着布条,厚厚的刀刃却被磨得发亮。爸爸胖胖的手轻巧地拿起刻刀,三指托着刀杆,噘着嘴,打量砚石,接着一翻手腕,无名指轻抵砚石,同时刀刃以完美的角度刻出一条优雅的弧线。一旦开始着手雕刻,爸爸就如入无人之境,半眯眼睛,背脊深弓。灰白细腻的石末越积越多,堆成小丘,手不经意一抹,又钻进爸爸手指清晰的纹路中,风一吹,在阳光斜照下飘散、落下。

我本对雕刻不感兴趣,但看爸爸日复一日伏案琢磨,我不由得天天往画室跑,想弄清雕刻有何魅力。他笑着说,看到我就像看到儿时的自己,那时爷爷做木工活儿,他总围在爷爷身边,不知不觉中,他已离不开木屑的清香、凿刻声、打磨声,还有吹散木屑看到精致成品时发自心底的欢欣快慰。爸爸曾向我展示过刊有他九岁时木刻作品的报纸,自豪地说那四块钱是他得到的第一笔稿费。

慢慢地,爸爸的砚台也有了依稀可辨的模样。经水洗濯,浮灰褪去,青黑的砚面如境,砚池的弧度完美地与砚边的云纹装饰相连。真不知一块普通的石头,是如何在爸爸手下变得这样精致悦目的!而他却偏头端详良久,皱皱眉,嘟囔道“艺无止境”之类的话。又拿起刻刀,左右比划起来。大致刻出花纹轮廓,不行,一定要雕琢得平顺自然;随意刻出墨池,不行,砚面到砚池的弧度也要恰到好处。砚面平整利于墨块顺畅地研磨,深度适宜才能更好储墨……

忽然间,我感觉爸爸也并非那么普通,平凡的工作,无奇的样貌,但当他心无旁骛,目光如炬,一丝不苟地专注于雕刻时,那种气质,以及周身所散发出的魅力,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嚷着要试试雕刻,于是,我的手指初次接触到了凉凉的刻刀杆,初次被爸爸厚大的手掌包住,初次体会到了刀与砚石相触的奇妙感受。轻轻刻下一刀,白色的石屑飞散。砚石柔中带着韧劲儿,虽说不难下刀,但若想自如地控制刀刃走势绝非易事,这又使我对爸爸生起新的崇拜。

爸爸还是每天画画,哼着小曲儿,砚台就摆在画案上,偶然瞥到它就捧起端详,若是发现不足之处,或是有新的想法,他便随手拿起刻刀,蜻蜓点水般灵巧地修饰,或用砂纸轻柔地打磨,捧在手里不停摩挲把玩。他说好的作品是有灵气的,处处融着人的巧思与情感,并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显现魅力。真正的匠人是不会满足的,只有真心热爱,不断追求完美,有一颗执着坚韧的心力和殉道精神才能创造出饱含匠心的佳作。爸爸对“艺”那份热爱早已脱离了物质与想得到社会关注认可的浅薄心理,在批判中苦乐执着日益精进,始终安守心中的那片净土。

我会常到他小小的画室观摩,亦会摩挲把玩他的作品,那些砚台好似已经有了情感,和谐地与人同列一室,散发着光彩。我常想,那些人们创造的精彩,不论是现代高科技的通讯、航天奇迹,抑或是历代传承的国宝重器,皆会在这个时代闪烁辉煌,又相遇在下个时代人们的心里,凝聚着人类智慧与精神的光芒,正是这些精彩和不朽记录着人类不断追逐进步走向文明的进程。

我豁然明了,父亲的选择和执着也如那些追逐精彩的人们一样,不负此生、唯存匠心,不断思索创造,创造这个时代的辉煌,期待与下个时代相遇。 (指导老师:刘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