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者应该管教学生吗?是榜样还是道德绑架
为人师者应该管教学生吗?是榜样还是道德绑架
“勤奋,博学,励志,笃行”
山西朔州一小学老师因“一束鲜花”引发社会强烈的舆论谴责,围观民众几乎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你妈眼里有我这个老师吗?我对你另眼看待了吗?”老师当着众学生的面对某一学生发出灵魂拷问。起因皆因为毕业班会上学生家长给班主任送了一束鲜花而没有给数学老师送,该数学老师将鲜花摔在地上,并当众指责,“教训”学生。
“为人师表”真的可以是现代社会老师的唯一道德标准吗?
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老师也有多重身份,上有老下有小,存在于社会,就会有矛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这个神圣职业所赋予的责任感的解释,也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
韩愈没说,老师该不该打骂学生,也没说该不该拿薪水,那你觉得老师该不该打骂学生,该不该拿薪水?
很显然,“戒尺”这个东西很好的解释了古代的“打骂学生”,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体罚”。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宝,都不舍得自家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于学生而言,“举头三尺有戒尺”已经深深烙印在骨子里面,这或许是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畏之心,你学生时代是否对老师有种由衷的敬畏呢?
当然,还有不愿意当“圣贤”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李太白,好美酒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