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500字,读书笔记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500字,读书笔记浮生六记因为悲情,想停止读这本书,因为悲情,我又决定读下去。原来如此。一个“衣冠之家”,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看出,将要做媳妇的这个女孩子没有太多的福泽,难道有名望的父母,看不出来?对不起,沈复是不是你们亲生的?我有点愤然,又开始感情用事了。翻书查看, 果然,他很早就被过继给大伯,理论上已经被排除在原生家庭的财产继承和种群延续之外。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500字,读书笔记浮生六记(1)

有点后悔选择这本书来细读了。尽管《闺房记乐》才仅仅读过几段。

先前“看”过这书,原本知道了芸的命运,感触不深。今天再来细读,思考的有点多,人物命运又开始来牵制我了。

《闺房乐记》开篇伊始,先是于氏“八龄而夭”,接下来,尽管作者心底觉得芸的命相不佳,但因为青梅竹马的情谊,让他还是面对母亲,发出了“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的誓言。这似乎预示着作者必将走上一条坎坷人生旅途。

想到这里,我有点为作者抱不平了。

一个“衣冠之家”,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看出,将要做媳妇的这个女孩子没有太多的福泽,难道有名望的父母,看不出来?

对不起,沈复是不是你们亲生的?我有点愤然,又开始感情用事了。

翻书查看, 果然,他很早就被过继给大伯,理论上已经被排除在原生家庭的财产继承和种群延续之外。

原来如此。

因为悲情,想停止读这本书,因为悲情,我又决定读下去。

俞平伯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正是当初中肯的评价,吸引了我。我依然肯定,这本书,不管是内容还是不着痕迹的文法,都值得一读。尽管作者曾经声明:“若必考定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开弓没有回头箭,继续读书吧。

原文: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龄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我的译文:

当年冬天,正巧芸的堂姐出嫁,我又跟随母亲前去。芸和我同岁,她还大我十个月。我们从小以姐弟称呼,所以,我仍然称呼芸是姐。当时,满屋子的人,穿戴都很光鲜,唯独芸全身上下素淡,只是穿了一双新鞋子罢了。我看见新鞋上的刺绣很是巧妙精细,一问才知道也是她自己做的,这才明白芸的聪慧不仅仅是在诗文上。芸的体型是溜肩细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独两颗门牙微微外露,似乎不属于佳相。芸有一种缠绵之态的美,让人蚀骨销魂。我向她要来诗稿观看,有的一联,有的三四句,大多诗句,是没有完成的。我问她缘故,芸笑着说:都是些没有老师指导的作品,希望得到一位可以当知己的老师点拨,然后为我定稿。我嘻嘻哈哈地在她的作品上写下“锦囊佳句”。不知道早亡的伏笔已经埋伏。

下面几点,还是值得一提的:

(1)芸在堂姐婚礼上的打扮“通体素淡”,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第四十四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薛宝钗,她的屋子,素净的如同雪洞。读完这一段,给我的感觉虽然没到“阴森透骨”的地步,但至少也有一种凉哇哇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作者说芸“似非佳相”其中的一个原因了。

(2)锦囊佳句典故的隐喻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李贺〕恒从小奚奴 骑距驴 背一古破锦囊 遇有所得 即书投囊中。”因为李贺卒时只有二十九岁,所以在这里引用此典故,是不是又一次暗喻芸的“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3)在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有才,不但不能得到社会的宽容和接纳,还因为才气,让她们对尘世看的更清楚,也更容易受到来自情感的伤害。历史上,有才气的女人,大多结局很是悲惨。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鱼玄机,被好友温庭筠撮合嫁给别人当小妾,最后被处死。还有前唐早夭的苏小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能找出很多。芸,一个全身都透着才气的女子,在那个时代,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吗?

这部书稿,是作者经过了一系列人生的变故以后才写成的。他在审视着自己当初的选择。试想一下,作者后悔过自己曾经的执着选择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