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败家长:家长这样做比打一顿更管用
如何打败家长:家长这样做比打一顿更管用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从妈妈嘴里说出来,那一刹那“被理解”带来的和妈妈“心连心”的感觉,足以消除孩子绝大部分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妈妈必须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先,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辨认孩子的情绪。前几天,朋友家的小孩需要打针,我陪着一起去了,孩子一听说要打针吓得嗷嗷直哭,这时候,朋友就安慰小孩说:“别怕,打针一点都不疼,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打过针。”但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家长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孩子都害怕打针。家长有时候会很纳闷儿,为啥我安慰了孩子,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呢?那是因为,孩子不会因为我们一句简单的鼓励,对于打针的恐惧心理就烟消云散,所以他们就会哭个不停。
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一只熊掉进了猎人的陷阱,熊十分沮丧,然后发出悲伤的声音,狗看到了,于是狗也跳进了这个陷阱,并安慰熊说:“你不是一个人”。正巧狐狸也走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个蛋糕,他看到熊和狗掉进陷阱,于是就对他们说:“没事,别怕,猎人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来的,你们要吃点蛋糕吗?”
狗和狐狸对熊的安慰方式,我们会比较倾向于狗的这种。
因为安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而不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前几天,朋友家的小孩需要打针,我陪着一起去了,孩子一听说要打针吓得嗷嗷直哭,这时候,朋友就安慰小孩说:“别怕,打针一点都不疼,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打过针。”但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
家长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孩子都害怕打针。家长有时候会很纳闷儿,为啥我安慰了孩子,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呢?
那是因为,孩子不会因为我们一句简单的鼓励,对于打针的恐惧心理就烟消云散,所以他们就会哭个不停。
这个时候妈妈必须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先,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辨认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从妈妈嘴里说出来,那一刹那“被理解”带来的和妈妈“心连心”的感觉,足以消除孩子绝大部分负面情绪。
就像布琳·布朗在动画中的旁白:反馈不能宽慰他人,只有连接才能宽慰他人。
用在育儿上,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成人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
其实小孩子非常通情达理,任性的孩子只是缺乏成人的理解。小孩很少有非满足不可的需求,他们最渴望的是别人理解他们的需求,承认他们的需求。
一旦孩子行为底下的情绪被看到、被理解也被释放后,他们才能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和调整。
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就是,
可以先试着跟着孩子的思路和感受走一会,当他在你跟着他走了以后,不把你当对立面的敌人,而是当自己人,潜意识觉得足够安全的时候,趁他一个不注意,走到前面,带着他往你想要的方向和效果上走。
这就叫做共情。“共情”是心理学术语,又叫“同理心”。
共情的方法是表达孩子的愿望,肯定孩子的愿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理解孩子的愿望,理解孩子不能满足时的沮丧心情,给孩子以情绪上的支持,平复了孩子的强烈情绪,恰恰就不需要再去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愿望了。
共情的过程其实就是辨认孩子的感觉,然后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且共情还可以帮助拆分孩子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行为有对错,但是行为背后的情感并没有对错。
当然,共情不等于卖惨。
如果在孩子说自己的不开心时,家长说你这算什么,我那时候比你更惨,此类的话,就会让孩子觉得明明我在说我的感受,不知道怎么回事转移到你的感受上去了?好像我的感受不值一提,我并没有被真正地倾听。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沟通双方的地位仍然不对等,关注点依然不是在对方身上,很难帮助对方疏导情绪。
所以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