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孩子买洋娃娃吗?我给女儿买中性玩具
能给孩子买洋娃娃吗?我给女儿买中性玩具在关于玩具、衣着打扮等各种细节上,这位母亲都做了倔强的坚持。比如把对黑人女性意义非凡的头发剪掉,让女儿一直留短发,因此被婆婆疏离好几年。当旁边的一位家长夸赞:“哇!多么可爱、精致的小宝宝啊~”她却被完全激怒了,回答说:“我们不要可爱和精致,我们必须强壮而有力。”记录片中以一对父母的视角,讲述了他们试图性别中立教养第一个女儿过程中,遭遇的那些挫折与收获。这位母亲能广泛感知到社会的各种刻板性别印象,哪怕是广告中,给女孩配备的也是粉色,男孩则是蓝色。对此,她拥有与之对抗的斗士精神,并企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抗争。早产的女儿住进了NICU,被穿上了粉红色的小裙子,小床边被软软的蕾丝所环绕。
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北欧一些国家,如今正在追求性别中立教养。从孕期开始,坚持不看胎儿的性别,不根据性别选取服装与卧室装修风格,到给孩子买中性玩具,选择中性的爱好。
迫于这种压力,塔吉特公司所售卖的玩具,也已经不再贴有性别标签了。
01一个真实的例子
BBC2017年有部纪录片,名叫《No More Boys and Girls : Can Ours Kids Go Gender Free?》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世上再无男女之分,我们的孩子是否可以性别解放呢?
记录片中以一对父母的视角,讲述了他们试图性别中立教养第一个女儿过程中,遭遇的那些挫折与收获。
这位母亲能广泛感知到社会的各种刻板性别印象,哪怕是广告中,给女孩配备的也是粉色,男孩则是蓝色。对此,她拥有与之对抗的斗士精神,并企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抗争。
早产的女儿住进了NICU,被穿上了粉红色的小裙子,小床边被软软的蕾丝所环绕。
当旁边的一位家长夸赞:“哇!多么可爱、精致的小宝宝啊~”她却被完全激怒了,回答说:“我们不要可爱和精致,我们必须强壮而有力。”
在关于玩具、衣着打扮等各种细节上,这位母亲都做了倔强的坚持。比如把对黑人女性意义非凡的头发剪掉,让女儿一直留短发,因此被婆婆疏离好几年。
女儿成长到16岁之后,自认是双性恋,话语间也充满了主见和逻辑。
也许我们无法评判这是否为一个成功案例,但她的确很生动。
评论栏仍然以反对的声音居多,他们认为这种违背生长规律,强硬要求男女在生理特征上保持一致的方式,实际上内心仍然对男女平等这件事存在芥蒂,而真正的男女平等必须存在于正视男女生理差异的前提下。
有一条犀利的评论是这么说的:即使7岁时男孩和女孩的力量一致,但到青春期后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到时候真的相信男女无性别差的女孩,就能打得过男孩吗?等到她再长大一些,无论受到怎样的鼓励,也难以面对因生育而附着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团肉,这对于她们而言是沉重的。
02关于性别中立教育的拷问
对于家长的这种教养方式,也许没有所谓的判断标准,但家长要首先从自己的角度上来证实这个问题。
谈论这个话题,让我想起曾经与一位朋友讨论过性别中立教育的经历,他对自己这样坚持的立场偶尔会产生怀疑。
他说:我给女儿买中性玩具,可她还是钟爱洋娃娃。
他不知道,在没有遵守女儿意愿的前提下强行按照中性条件教养,是否本身就是种不尊重?难道女孩成长为女孩的样子,男孩成长为男孩的样子,这个世界就不公平了吗?
这个话题深奥而又复杂,当时我并没有想好如何回答,但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教养事例之后,我想我大概有资格说出自己的观点。
03性别差异不仅在于精神层面,更是种生物学基础
家长们追求无差异的性别中立教养,初衷是一种伟大的爱,希望能够给孩子机会,摆脱整个社会期望的束缚,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因而,从生活的一切细节上,包括玩具、衣服、游戏以及愿望等方面,都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不带任何偏见地进行教养。
可科学证据揭示的现实情况是,两性之间毕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基础。因而这种毫无差别的性别中立教养,未必能收到家长们期望的成效。
在2016年《婴幼儿发育》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的偏好差别,在9个月大的幼儿身上就已经出现。
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对于玩具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而无关于外在环境的影响与父母的反馈。
女孩喜欢洋娃娃等社会属性强的玩具,而男孩则更喜欢卡通汽车等视觉空间技巧的机械类玩具。
另一项对于CAH(胎儿期即暴露在高睾酮水平中)女性患儿的研究,也说明了在这种性别偏好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激素。
不光人类,就连恒河猴和黑脸绿猴等灵长类,同样存在这样的一种玩具性别偏好。
并且,脑科学研究也显示,男性大脑与女性大脑存在区别。男性大脑的前后脑白质联系较强,女性则左右半脑的联系更为紧密。
这就是为何即便很多家长有意识地采用性别中立的方式抚养孩子,孩子仍然会坚持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刻板性别印象的玩具和爱好。
从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上,男性与女性就不一样了。
04家长们的焦虑实际上是无用的
在倡导性别中立教养方式的浪潮中,大部分都是家有女儿的父母。
他们的出发点莫过于,担心刻板性别印象会限制孩子的潜能,希望即使是女孩,长大后也能和男孩拥有相同的起点,去竞争技术、工程、科学类的工作。
可是,这些能力与早期的性别中立教养方式,基本没有什么联系。
承认两性之间存在内在差异,才是真正不具备性别歧视的表现,这并不妨碍两性平等。
哪怕那些宣称男女间不存在性别差异的文章,总是能获得更多的点击率,也必须正视这一点。
就像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疯狂迷恋粉红色,长大后是不是会成为傻白甜”一样,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性别的印象还会受到公共关注的影响。
从对自己身为女性这个角色感到自豪,到发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存在不分偏颇认知之时,又发自内心地拒绝自己身上那些固定的女性化标签。
因而很多家长也会发现,女孩长大到一定程度,疯狂迷恋粉色以及洋娃娃的现象就会减弱。
实际上,这是她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自己内心男性化力量的经历,最终定会成为一个成熟而坚定的女性。
05写在最后
家长不用刻意去钻性别中立的牛角尖,真正的认同是顺其自然的接纳。
如果女儿按照正常路线成长,拥有女性的所有特质,也不过分焦虑。只要教她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且在不一样的方面拥有力量感就可以了。
如果女儿是个假小子,从小就走女汉子路线,家长也应该接纳,告诉她做自己就是最好的。
无条件接纳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对性别认知的一切变化,并最终引导她正确面对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的话题,拥有精神上的自主性。
我想,这才是性别中立教养的真正意义,而不是营造一种假象,让孩子忽视那些男女之间真真实实存在的生理差异,这样的平等才是性别刻板印象,谁说女孩成长为女孩就是件不好的事呢?
因而,如果做不到完全的性别中立教养,家长也请放宽心,顺其自然就好了。
只要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表达,不设框架,不用外在的一些表现来评价她,就让孩子顺着自己性别认知的路去发展,一切就都平等而自由。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