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大全集,读书没收获阅读时80
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大全集,读书没收获阅读时80读书学习,是一项特别优质的爱好,从小到大时不时买本书回家看,丰富一下自己精神生活,但是我们读了这么书,这么爱读书,要么是遗忘,要么是读了也感觉思维和心理没有新的认知,究其原因就是你不会读书。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也经历过呢,其实我们读过许多书,但是真要问起来又说不上一二,这样的画面不只是在面试、招聘中。面试官:“好,你随便说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框架,你自己的看法,还有你是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考生:“这个......嗯......”面试官:“下一个!”
面试官:“你平时有什么爱好?”
考生:“我喜欢看书。”
面试官:“你看了多少书?都是哪些类型的?”
考生:“我看了有两百多本书,都是职场、能力相关的。”
面试官:“好,你随便说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框架,你自己的看法,还有你是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
考生:“这个......嗯......”
面试官:“下一个!”
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也经历过呢,其实我们读过许多书,但是真要问起来又说不上一二,这样的画面不只是在面试、招聘中。
读书学习,是一项特别优质的爱好,从小到大时不时买本书回家看,丰富一下自己精神生活,但是我们读了这么书,这么爱读书,要么是遗忘,要么是读了也感觉思维和心理没有新的认知,究其原因就是你不会读书。
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还是一无所获?1、你只会看“通透”文
什么是“通透”?哪些让你看完直呼“爽快”、“透彻”,和你心理产生共鸣的书籍和文章。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系统一负责处理简单的、条件反射就能解决的问题,而系统二则处理那些需要理性客观思考的问题和数据分析,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因为大脑是“懒惰”的身体组织,它不喜欢做太多运动,所以往往只有系统一在运转,能不使用系统二就不使用系统二,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代表着快思考系统1和代表着慢思考系统二就像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个体,泾渭分明,系统1感性、冲动、雷厉风行,系统2理性、沉稳、优柔寡断,他们似乎没有交集,却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
系统1的标签:直觉、本能、高效、感性、易错
系统2的标签:严谨、准确、复杂、理性、低效
......
——丹尼尔·卡尼曼 / [美] Daniel Kahneman 《思考快与慢》
所以我们总喜欢躺在床上,看一些和我们已有认知想符的书籍、文章,看完之后只是更强化了原有的思想,并不能带来新的思维迭代。
“通透”文就是禁锢你思维新加的一把锁。
2、阅读时的坏习惯
上大学时,我有一个哥们是挂科大户,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突然有一天他开窍了,说要学文学,还要当作家。
姑且我就相信了,之后他在图书馆借了好多书,拼命学、拼命看。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自豪的拿给我他看的书和做的笔记,说他已经融汇贯通了。
然后我问了他关于每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
他好像无知的小孩,蒙在原地,一点也说不上来。我问他你看书是咋看的,他说他一边看一半做笔记,看到好的内容就记下来。
于是我翻开他的笔记,惊奇的是笔记里记得全都是些名人名言和金句,他说这些句子特别好,所以记下来了,但是好像对理解书本思想毫无作用。
我也相信,作者写书不是要我们看这些好的句子,句子知识佐证,要保持阅读的流畅性,理解表达含义,才是书籍的真谛。
3、没有任何反馈
我们阅读、学习无非是两个目的:功利性的应用和心灵的反脆弱。
那么我们的阅读习惯和实践中缺少一个环节:反馈。
你我都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学了一点知识就去运用,心灵得到慰藉就去交流,但是实际的效果怎么样,当然需要实践中的结果反馈,不然无法学以致用。
我们知道了阅读时存在这些那些的问题,那么应该看哪些书呢?应该怎样阅读?如何进行反馈呢?在这里给你三个阅读建议!
01跳出能量陷阱,读你不喜欢的书每个人都对书籍的优劣有自己的认定标准,觉得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没有用(这是建立在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范畴),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说明你已经陷入能量陷阱。
人们的思维由无数个能量圈构成,当你只为某个能量圈灌注能源,它便侵占了其他圈内的资源,那么你的思维将无限趋近于一,成为禁锢的囹圄。
思维能量如此,读书亦如此,我们总是喜欢与我们观点相通的,加固自我偏见的书籍和知识,因为这样能激发快感、找到共鸣。但是这也是我们一直没有进步和改变的原因之一。
既然找个问题,何不选择跳出能量陷阱,读你不喜欢的书,散发多彩的思维能量。
我曾今一度认为自己的事业能力不足,所以一直沉迷于“如何成为成功人士”这样的书籍。
有一次,我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当然这是一本好书,可是看后只是明白字面的意思,具体的解释和应用场合并不能很好的体会。
之后的有一天,我的侄子拿了一本《论语》给我,说让我教他,当时我的内心万般拒绝,因为这类国学的书籍我一点也不喜欢,可是又抵不过这个磨人的小朋友。
于是我硬着头皮和他读起了论语,当我读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时领悟到这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关系、“无道,一以贯之”对应的是以原则为灯塔的原理。
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影响圈”和“关注圈”,“影响圈”就是你付出行动后可以改变的东西,“关注圈”是你只能评论、发表意见和生闷气、抱怨,但是不能改变。
而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主要在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是否下定决心去改变它还是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抱怨中......
经验丰富的船长驾驶舰艇的时候,发现远处有灯光,便用信号灯指挥对方转移方向,但其实那个灯光来自灯塔。灯塔如亘古的原则,是客观又宏观的文明社会的法则,直白点个人认为就是真善美的普世观点。而你手握的地图则是你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在航行时,应该以灯塔为方向,在面临矛盾交叉时,也应该为灯塔让道转舵......
——史蒂芬 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我才发现,其实知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用国学的知识去解读西方哲学,用《老子》、《孟子》去解释经济学,用心理学去阐述职场潜规则等等。
去尝试不同的书籍,用书本解读书本,不断增强理解力,建立神经元的链接,跳脱禁锢的囹圄,这样才会发现知识的新大陆。
02笔记不是关键,学会沉浸式阅读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学习干的最多的就是做笔记,确实笔记非常重要,但是在这个领域,做笔记、读笔记并不是阅读的关键,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个尝试,试着读一本新书,先按照平时的阅读方式,觉得好的内容就在笔记上记下来,看完整本书后,合上笔记本,马上回忆这本书具体想表达什么,有哪些精彩的观点和案例。
然后换一个时间,换一种方式,换一本书,一页一页的翻看,不做任何笔记,直到读完为止,同时马上回忆中心思想,精彩观点和案例。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在初期,通过几本书的阅读,做笔记的人比不做笔记的人理解表达的更清晰,但是在十几本、二十本书的练习后,那些不做笔记的人比做笔记的人,理解的更深刻,有新的思维产出。
其实这就是沉浸式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调动大脑中的系统二,阅读的同时进行逻辑的梳理,知识的链接。
所以在读书时我建议这样做:
第一步,通读全书,一页一页,每个字看过去,不做笔记,看不懂的不纠结,看到新颖、有用的内容仔细阅读。
第二步,硬性回忆,拿一张白纸,把书中想起来的内容罗列出来,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
第三步,回过头去,翻开书本,对照你所记忆的知识,把书中没记住的重要的知识点,摘抄出来,和原来的写在纸上的归纳整理。
沉浸式的阅读使我们投入逻辑的顺序当中,阅读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深刻。同时不断调动系统二,锻炼理解力和思维链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自我反刍,将知识内化于心读书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是最难也是重要的一步,而内化两个高效的途径就是理论讲述和实践产出。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就只是读完一本书,后续最重要的内化阶段被忽略,这个是阅读后一无所获的最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讲好一本书,将知识内化于心呢?
学会自我反刍,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讲书和写作其实大同小异,也是遵循框架纲领、论证逻辑、论据案例、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但是讲书的思维转换的更快,内容需要更具体,案例更贴近生活。
设想一下,你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这个领域的新人,甚至面对十岁的孩童,试图解释清楚一个概念,并让对方完全听懂,这需要很深刻的理解,并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述。
讲给自己听,也讲给别人听。
从新手开始学习讲书,经过讲给自己听,在讲给别人听的步骤。
讲给自己听,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讲一遍录下来,然后再听一遍。
听完后,查漏补缺,该具体解释的要完善,缺少的部分或解释不清楚时,回头重新找答案,然后再来一遍,直到流利的讲述出来。
讲给别人听,接受反馈,听取别人的理解或者认为自己哪些讲不明白的地方,继续升华,用更加简化的语言和类比尝试完美解释每个概念。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没有实践,那么都是纸上谈兵,“刻意练习”才是将方法溶于自身血脉的关键,尝试在不同的读书领域,进入沉浸式阅读的状态,学会自我反刍,以此来强化思维跨度和语言能力,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