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什么教材好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种间关系内容的对比)
人教版高中生物什么教材好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种间关系内容的对比)2.2 互利关系的不同类型划分已有文献对互利关系的不同类型提出过多种说法和对应英文词汇,相互之间往往略有区别,术语和定义更是变化多端。表1中列出了部分较突出的实例。教材这一变化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是为了强调种间关系,其实,它传递出一个信息,竞争不仅仅限于种间,还有种内,也就是说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P119中有这样一段话:“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来分类。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同时还明确指出:“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叫做种内竞争。由于同种个体通常分享共同资源,种内竞争可能会很激烈。2.增加了原始合作(互惠)。2.1 互利关系名称及对应英文词汇
新旧教材种间关系内容的对比
新教材在讲种间关系时做了些调整,由旧教材的: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调整为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从概念层次来看主要有两点变化:
1.竞争调整为种间竞争,增加了“种间”二字。
教材这一变化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是为了强调种间关系,其实,它传递出一个信息,竞争不仅仅限于种间,还有种内,也就是说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P119中有这样一段话:“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来分类。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同时还明确指出:“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叫做种内竞争。由于同种个体通常分享共同资源,种内竞争可能会很激烈。
2.增加了原始合作(互惠)。
2.1 互利关系名称及对应英文词汇
已有文献对互利关系的不同类型提出过多种说法和对应英文词汇,相互之间往往略有区别,术语和定义更是变化多端。表1中列出了部分较突出的实例。
2.2 互利关系的不同类型划分
不同文献对互利关系的类型划分也不尽相同,区分出1类到8类的都有。
2.2.1 统称为互利共生,无更细分类但具体含义不同
丁圣彦[1]认为共生需要2个条件:共居和相互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2个物种之间能起相互促进作用。王彼德[2]也提出2种形式的共生,“一种动物生活在另一种动物体内,互相依赖,各取所需,同生共死;或2种动物同穴共栖,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张润杰[5]将“互利共生”定义为“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具有互惠特性”。Chapman和Reiss[6]认为互利共生的两者应该是进化到了完全依赖对方的地步。靳德明[7]认为只要对两物种均有利,就可以称为互利共生。
2.2.2 根据互利关系中获利物种数分为2类有些学者根据获利方数将互利关系分为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12-13],并认为偏利共生是指共生(symbiosis)中仅对一方有利的关系,互利共生是对双方均有利的共生关系。又有学者将互利共生再细分为专性互利共生与兼性互利共生。其中,兼性互利共生是指双方虽然以互利共生的形式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到达一种无法分割的状态;专性共生是指互利共生的物种不能离开另一方生存[9]。马振兴[13]认为互利共生均是专性共生,并可再分为单方专性共生与双方专性共生。Duvigneaud[17]将以上2种关系命名为相依性和互惠共生(又可称为合作)。其认为“相依性是指一个生活型通过与其他种的联合而单方面取得某种好处”,互惠共生(合作)是指物种间通过相互协作能共同获得某种利益。
2.2.3 以互利关系的进化顺序分为3类有人将互利关系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互利共生三大类[8-9,18-19]。其中,偏利共生是指2个共生的物种一方获利。原始协作(或原始合作)是指2个松散的合作物种在一起生活可以相互获利,但如果分开也可继续生存。互利共生是指2个物种永久生活在一起,一旦分开则不能生存。曹凑贵和展茗[18]还认为偏利共生可分为长期偏利共生和短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不一定都是完全专性的,可分为专性互利共生与兼性互利共生,其中专性互利共生可分为单方专性与双方专性。然而,窦伯菊等[15]、张雪萍[14]则将原始合作称为共栖。尚玉昌和蔡晓明[4]将互利共生称为共生,将原始合作称为互惠。不过,林育真和付荣恕[8]认为如果使用共生一词,其应包含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互利共生3种关系。邹冬生和高志强[19]给出了分为3类的依据,在种间正相互作用方面,是按照偏利作用到原始合作再到互利共生的进化顺序演化的。
2.2.4 以互利关系进化顺序分为4类本分类体系是在上节3种类型的基础上,又加一种两物种生活在一起既无害也无利的关系,如中性作用(neutralism)[16,20]。
2.2.5 以利害关系分为5类Odum和Barrett[11],以及周长发[10]从共同生活对两物种的影响利害关系出发,将偏害共生也划入共生的范围,划分出中性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互利共生和偏害共生5类。
2.2.6 分为8类Mackenzie等[21]和李振基等[22]将互利分为以下8种:共生性互利、非共生性互利、专性互利、兼性互利、传粉、种子扩散、防御互利、细胞组织内部互利共生。
3. 互利关系的重新分类与规范
可见现有的关于种间关系中有利共生关系的划分及用语有很大不同,有必要进行规范与统一。孙儒泳[9]已意识到了共生和symbiosis使用上的混乱,建议避免使用此词。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可根据获利方多少、关系紧密程度及演化程度,将有利共生关系划分为如下的3类,并分别使用唯一名词及其对应英文术语,以避免混淆。同时,对于一般性的词汇如“共生、共栖、互利、互惠、协作”等全部弃用。
3.1 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commensalism,=附生epiphytism),指2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只有一方获利,而另一方无明显影响[23]。由于附生多指植物,故用偏利共生更好、范围更广,意思也更清晰。例如茗荷(Conchodermavirgatumhunteri)附着在海蛇身上而扩大了活动和分布范围,同时能在海蛇的保护下获得丰富的养料。被茗荷附着的海蛇一般发育正常,但附着过多(例如一条海蛇附着了28条茗荷)就会出现海蛇肌肉萎缩的负面情况[24]。隐鱼生长在海参的体内,其不吸收海参的营养,靠捕食小甲壳类动物为生。由于海参的天敌较少,隐鱼躲在海参体内能得到良好的保护,但海参并未因此而得到任何好处。
3.2 兼性互利共生
兼性互利共生(facultativemutualism,=原始协作protocooperation)指2个生活在一起的物种都能从中获益,都比单独生活时更好,但这种关系是松散的、可分开的。如豆类植物与根瘤菌、海葵与寄居蟹、蚂蚁和蚜虫等。3.3 专性互利共生专性互利共生(obligatemutualism)指2个生活在一起的物种彼此都能获益,且它们不可分开,否则将不能独立生存。如单细胞藻类与真菌形成的地衣、菌根(微生物与植物)、珊瑚(珊瑚虫和沟鞭藻)、丝兰与丝兰蛾的共生、蚂蚁和金合欢。
以上讨论的有利关系大部分是在2个物种之间发生的,但实际上有利关系也会发生在多种生物之间,后者可能更普遍。例如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共生着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帮助反刍动物(例如牛等)消化纤维素,供给其活动所需能量,反之微生物获得了一个温度适宜的培养基。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雪雀等鸟类会与黄鼠(Citellusdauricus)等鼠类同穴[2]。海洋里清洁鱼类与陆地上清洁鸟类均有着多对多的种间互利关系。许多开花植物需要多种传粉蜂鸟帮助其完成生殖过程。鸟媒植物由于花朵艳丽,具有蜜腺,能吸引各种蜂鸟前来采蜜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