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1953年夏,学校由江村迁入新校址,同年临清县和临清镇由河北省邯郸地区划为山东省聊城市。这年秋,临清镇中学取消,其一级一个班合并于临清县中。临清县中改名为“山东临清第二中学”(原临清中学改为临清第一中学)同年暑假学校招收初中两个班级为四级。当时校舍不敷应用,又在原临清女子师范学校(临清考棚街,现临清第三中学)设立分校,称“临清第二中学分校”。 建国初期,正值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国家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许多有志青年渴望学到新知识,以参加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省、地、县各级政府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着手抓中学教育。当时的山东临清市只有一所中学(今临清一中),远远不能满足整个临清市学生上中学的要求。特别是卫运河以西(现临西县域内)五个区300多个村庄,十几万人口,所有的小学生,急需就近上中学就读。在这样的形势下,新的学校终于诞生了。 1951年初,学校开始招

原创 陈宝贵

2020一5一5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1)

临西二中是1951年春季成立的,现已有近70年的发展史。

建国初期,正值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国家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许多有志青年渴望学到新知识,以参加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省、地、县各级政府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着手抓中学教育。当时的山东临清市只有一所中学(今临清一中),远远不能满足整个临清市学生上中学的要求。特别是卫运河以西(现临西县域内)五个区300多个村庄,十几万人口,所有的小学生,急需就近上中学就读。在这样的形势下,新的学校终于诞生了。

1951年初,学校开始招收初中一个班级,学制两年半,附属于临清师范学校(称临清师范中学班),为临清二中一级。校址在卫运河西岸的达古巷天主教堂。当年9月迁至江村,选我县江村吴家民宅为临时校址,招收初中一个班级,为临清县第二中学二级。学校定名为“河北省邯郸地区临清县中学”,简称“临清县中”。代校长为周漱茵,教导主任为杨笑一,总务主任为高泽普。

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提出“整顿、巩固、提高”的教育方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又选择在位于临清西郊的卫运河畔西岸、市苗圃之南、古城垣之东的地方建校。同年在江村又招收初中两个班级为三级。建成后的学校东北面是卫运河大堤,它环绕蜿蜒,云树蓊郁;向南毗连辽阔的田野,纵目极望,空旷无际,丰收景象尽收眼底;隔河东望,市区宝马雕车,人来人往,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满目繁华景象;更有卫运河水淙淙向北流淌,但见帆樯幢幢,汽船来往,歌声泛夜,渔歌互答,码头一片繁忙。二中所在为半城半乡,繁华占尽,风华全享,是极宜于学子读书的地方。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2)

1953年夏,学校由江村迁入新校址,同年临清县和临清镇由河北省邯郸地区划为山东省聊城市。这年秋,临清镇中学取消,其一级一个班合并于临清县中。临清县中改名为“山东临清第二中学”(原临清中学改为临清第一中学)同年暑假学校招收初中两个班级为四级。当时校舍不敷应用,又在原临清女子师范学校(临清考棚街,现临清第三中学)设立分校,称“临清第二中学分校”。

1954年,学校列为聊城地区重点扩建单位,当年招收初中六个班,为五级;1955年招收初中三个班,为六级。从1956年开始,每年招收4个初中班,发展成了4规制12个规模的初级中学。这一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周漱茵校长调任阳谷中学,张耀堂同志调入二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教务处、总务处主任也相应做了调整。雷广才任教务主任,高世瑞任总务主任。

在党中央系列方针指导下,学校在完善初级中学规模的基础上,1958年开始增设高中班,当年招收两个高中班,为临清二中高中一级。到1961年学校高中发展成为一所高中6个班级、初中12个班级规模的完全中学。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机构和领导力量也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为了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1959年罗志光同志调入二中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1960年任专职党支部书记)同年,调入在临清一中任副校长的任维奇来校任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59年初经史委批准,临清市苗圃原编制人员,近百亩土地和财产均划为学校农场。与学校毗邻的商业局水泥厂(面积约50余亩、房屋40余间)也划为学校工厂。同年在临清上湾机械厂的协助下,学校办起了机械厂,设有铸造、旋磨、刨创、钳工等车间,可生产一般常见的机械零配件。同时学校还办起了木工厂、陶瓷厂、石印厂、养猪场、百货商店等,使学校成为了以教学为主,教学与农、林、牧、副、渔相结合,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以落实的新型学校,打造出了学校发展的鲜明特色。

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很抓教学业务管理,学校领导带头教课、听课;教研组及时组织教研活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采用“自主管理”,当时虽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在学生生活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同学们怀揣为国家建设刻苦读书的理想,刻苦学习蔚然成风。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特别是毕业班,学校明确规定,以学为主,减少或不参加学校劳动。在生活上也给以补助,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学习条件。这样以来,学校在抓好勤工俭学、生产自救的同时,教学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升学率逐年提高。初中从1951年招生到1965年共15级56个班级,毕业生2701人,大部分学生考上高中和各类中专学校。高中1961年毕业两个班级,参加高考85人,有54人被全国各大专院校录取,升学率占64%;在当时的临清遥遥领先,名列聊城地区前茅;1962年两个高三毕业班,91人毕业参加高考,有64人被全国各大专院校录取,升学率占70%;1963年,高三有两个班毕业,91人参加高考,有66人被全国各大专院校录取,占63%;1964年两个高三毕业班,90人毕业参加高考,有71人被全国大专院校录取,升学率占78%。每年都有一批拔尖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哈工大、同济、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一些同学高校毕业后又出国深造。从此后,学校声誉远播,成了冀鲁大地生的一所名校,千万学子向往的地方,树立起教育战线上一块丰碑。

学校注重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车间、田间精心研究攻克劳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调整学校建筑的总体规划、修建供师生业余时间休息和学习的杏花园、柳荫广场、翠柏林带,把二中真正建成了一个教育的神圣殿堂。文娱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们龙腾虎跃,除球类、田径活动名列地区前茅外,国防体育活动也十分突出。无线电、射击、航模、滑翔机等项目成绩突出,引起国家国防体委的高度重视。1960年国家国防体委主任赵正红将军亲自来校视察、指导,肯定了学校在国防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

学校按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要求,打造学校育人环境,培养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从1959年到1961年,修明刚、潘洗珍、李维汉等,先后荣获团中央“红旗突击手”奖章,评为省、地、县三好学生。他们的动人事迹,在全校师生中级社会上广为传颂。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3)

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校面貌所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山东省委、聊城地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1959年,聊城地委两次在学校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现场会,学校并被命名为聊城地区教育战线的“六红基地”(政治思想红、教育质量红、勤工俭学红、文体活动红、培养干部红、环境美化红)。1959年2月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李芸生为学校提词为“高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红旗前进”,给学校以及大的鼓舞。这一年山东省教育厅,在学校召开了全省教育现场会,并确定学校为山东省重点中学,同年,山东省副省长余修到学校视察,山东省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所红旗学校》的记录片,在全省放映。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校长张耀堂1960年代表学校参加了市、地、省全国“文教群英会”,在省“群英会”,张耀堂校长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和宴请。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的牌匾。

1965年,随着国务院的区划的变迁,学校由山东省聊城地区的临清,划归为河北省邢台地区临西县。学校定名为“河北临西县中学”。在新的形势下,正当全校师生满怀信心,奋力拼搏,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临西学校可谓是重灾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正确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被当成修正主义的东西而横加批判,学校派系严重,100多名教职员工遭批斗,3名老师含冤去世,广大干部、教师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校的上万册图书,上千件教学仪器和无数教学用具被销毁和破坏。学校停课两年,长期陷于派系争斗和武斗的浪潮中,整个学校长期陷入瘫痪状态。1968年5月,学校建立了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结合”的领导班子“革命委员会”,傅金楣同志任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学校注重做好安定团结和复课闹革命的工作。当时,虽然住校工宣队、农宣队的人员还住在学校,学校仍处在运动中,但被批斗和下放教师的问题逐渐得到落实和解决,学校工作和风气逐渐恢复。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1970年启用“文革”时“靠边站”的副校长任维祺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轨。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面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教育回潮的大好局面。

1972年,卫运河扩大治理,原校址的一部分成为河坡,大堤从学校的中间穿过,学校主体迁移到学校西部的工厂和菜园地,占地面积大大缩减,后来经过拆建,特别特别是1991年我校3700平方米主体教学楼的兴建,便形成了现在校园的整体格局。

由于当时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学校以面向高校、中专输送高精尖人才、面向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为指导。在开办初高中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开设了农业、农机、机电、会计、卫生、师资培训、文体等各类培训班,直至恢复高考,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养专业人才2000余人,为提高全县农村的文化素养做出了较大贡献。

1975年,学校定名为“临西第二中学”,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75年10月,傅金楣从学校调出,县里曾先后调孙兆林、张溟、王寿昌、马夫、王笑古等有教学和管理经验同志到二中担任领导职务。他们为恢复文革后二中的教学工作作出较大贡献。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4)

1984年王曰芹任校长。当时国家正处在机构改革的时期,学校也充实了校处两级领导成员,当时和王曰芹同时调入二中的有党支部副书记郝晓刚,党支部书记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甄志国兼任。同时,任命二中原班子成员崔世奎、王兴毅为副校长,提拔闫志勇为副校长。半年后,甄志国辞去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改由王曰芹担任,后又提拔王庆兰为副校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领导班子。当时允许学校在全县提前招收初中生,出现少有的火爆场面。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二中是1964年国务院行政区划变动由山东划为河北的。所以,过去由山东省教育厅选派的一批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到这个时候大都近50岁了,叶落归根的思乡情绪日益强烈,纷纷要求调离二中回原籍工作。先后有多年包括上世纪60年代在二中任教的老师徐贵铸、孙志远、韩立孝、万道光、王兴毅、王肖光、刘玉芳、刘丙奎、张殿诰、张绪哲、刘兴永等近30名教师调出二中。为了补充教师队伍,学校多次到河北师大、邢台师专挑选优秀毕业生,几年来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

学校从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政教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制度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注重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先后有20多名优秀教师被吸收入党,有力地激发了教师献身教育的信念。为了改善办学条件,1987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方集资10万元,对学校常年失修的教室、寝室、教师的宿办室进行了修缮,购置床、桌、凳等学生学习用具,学校理化试验室、生物标本室、图书阅览室都增添了新设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1990年,在二中任多年业务副校长的闫志勇被提拔为校长,同时提拔了一批懂业务的教师担任领导职务。二中在原来的基础上,齐心协力,使学校教育、教学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1991年,在二中40周年校庆时,面对来参加校庆的海内外莘莘学子,学校提出了“再创二中辉煌”的口号。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坚持“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的办学思想。走好大力增强办学活力,努力拓展学校自身求发展的路子,不断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坚持走好管理质量型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探索高付出、高质量、高报酬的职工考评制度。随着老教师的调离和退休,二中调进大批年轻教师,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历不达标的老师参加“三沟通”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青年老师一年上好“过关课”,三年上好“达标课”,五年上出“优质课”的目标。学校教研氛围浓厚,多人在省级及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学校平均每年发表教研论文20多篇,在省市优质课大赛中有5人获得省级优质课奖励。在学校硬件建设上,新盖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大食堂,安装了自来水,更换了学校2000多米围墙,修建了高标准厕所,硬化了学校的路面,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管理制度健全,教学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99年,专科上线率达52%,2000年上升到62.5%,并夺得5个报考类别全县第一的好名次。不少学生被南开、北京科技大、山东大学等一流高校录取,是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创造的又一教育质量的新高峰。自1997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学校高中毕业生达5300余人,初中毕业生达4500余人,考入高等学校的有2132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有1780人,学校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学校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邢台市管理规范化学校”,邢台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和“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教育管理先进学校”,2000年学校被河北省体委、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

2002年董桂杰任二中校长。上任伊始,根据学校需要,大胆进行改革。为了有效管理,学校设立初高中两个学部,各学部根据年级班级情况设年级组,强化了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筹资金建设四合院一座,(建筑面积——平方)满足师生图书阅览,理化生实验。办公楼一座,约619平方,学生宿舍公寓两座,约3928平方,学生浴池一座,约366平方。修建接通河西镇复兴街至教场再到二中的路,约4000米,使闭塞的二中通过道路的修通,变得开敞。

临西县第二中学分校(临西教育的丰碑一一临西二中发展综述)(5)

想尽千方百计,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加老师的课时补贴、选拔中青年老师担任领导职务,学校发展有了活力。

初中部,根据实际需要,设初中一部和二部,形成竞争之势,取得了巨大成绩。由于管理严格,措施得当,老师们工作兢兢业业,在临西义务教育上呈现领头羊的趋势,赢得社会的好评。当时,学校联合周围7县的部分学校进行联考,多次取得一、二名的好成绩。全县联考其优秀生,各科状元人数最多,学科及总分情况均位列全县前列

2009年张明旭任校长,2012年杨方任校长,2016年张立国任校长(情况待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