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的三个层次(章兼中外语教育文库总序)
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的三个层次(章兼中外语教育文库总序)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外语教育专家提出了很多关于外语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或模式体系,诸如Campbell, R. N.的第二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语言教育理论模式,Spolsky, B.的教育语言模式(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del),Ingram,S. R.的语言教学实践的发展模式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Brumfit,C. J.的中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课程的理论模式,Mackey,W. F.的语言学习、教学和政策相互作用模式 (interaction model of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policy),Strevens,P. D.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模式和Stern,H. H.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一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章兼中
世界是扁平的,世界是开放的,以致世界地球村变得愈来愈小,变得愈来愈紧凑,变得愈来愈近乎。当今,世界是信息社会世界,是互联网世界,人们就像齐天大圣只需轻轻、简单地用手指一点,凡世界上你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就会立即呈现在你面前,任你挑选。而世界呈现的信息和互联网载体,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亦或是科学、文化、教育,80%以上都是英语。因此,夯实和提高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基础的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个英语基础无疑既能给广大学生的未来增添一种有利于拓展视域,又能促进深化探究物质世界和精神心灵,还能提升学习、工作、专业水平的跨文化交际工具。
当今,国际地球村的领导、智囊、精英和居民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和掌握开启世界宝藏的金钥匙——外语,尤其重视夯实中小学外语教育的基础。近日,根据英国文化协会对4000名英国人的调查,有四分之三的英国人不能使用世界上最重要的10种外语中的任何一种进行对话。在英国,能说法语的英国人比例为15%,其次是德语6%,西班牙语4%、意大利语2%,而会讲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和日语的人仅为1%,会讲葡萄牙语和土耳其语的则低于1%。于是,该调查的实施者由此指出:“英国目前外语人才短缺的状况‘令人担忧’,呼吁有关政策制定部门重视外语教育,把更多的外语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并把外语科目提高到和数学、科学同等重要的位置。”英国文化协会政策室主任约翰·沃恩说:“目前学校里主要学的外语是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英国应该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并使用世界上最重要的10种外语,特别是阿拉伯语、汉语和日语。”约翰·沃恩表示:“如果不解决外语人才短缺问题,英国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损害。”以上信息是英国文化协会在一份题为“英国文化协会列未来20年十大重要外语包括汉语”的报告中所述。该报告列出了未来20年最重要的10种外语,它们分别是: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汉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俄语、土耳其语和日语。这一语言顺序是根据经济、地缘政治、文化、教育、海外贸易、外交、安全事务以及网络流行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2013-11-25 09:46:20]。中小学教育是教育核心的核心,基础的基础;普适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核心的核心,基础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早已将外语与语文、数学一起列为三大基础课程。但是,近年来在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幌子下,在我国似乎呈现一股削弱和排除基础英语教育之风,这是一种十分短视之见,有悖于当今国际发展的潮流。因此,当前对提升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和质量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21世纪20年代的悄然到来,我们迎来了整个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迎来了我国期盼伟大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的时期;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我国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追求人民满意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时期;迎来了我国教育改革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并将提高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教学体系的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的时期。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章兼中外语教育文库》应运而生。
外语教育的根本性质是英语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和融合发展。中小学外语教育,尤其是入门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外语教育基础的基础,是外语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夯实这个基础,他们将来无论是继续学习外语亦或是通过自学外语,他们坚实的外语高楼大厦才能拔地而起。如若他们连这个基础都不能扎实打好,那么他们的外语高楼大厦就将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外语教育教学过程的非线性特征与语言的线性特征决定了外语教育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系统。外语教育教学过程的极为复杂性表现在它既是一个外在的教育教学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认知活动和发展的过程。外语教育外在的过程仅仅是显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之一角,而大量内在的心理认知过程的冰山却深深地沉浸在大海之中。外语教育的外在过程不仅关系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以育人为本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而且也关系到根据怎样的理论、确定怎样的性质、规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使用怎样的信息技术、设计怎样的学与教的活动过程和环节、采用怎样的学与教的策略方法、实施怎样的测试和评价反馈手段,同时更加涉及到诸如怎样融合外语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如何协调师生主体间以外语为中介交往的关系、如何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如何融通外语知识和交际运用外语能力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关系、如何科学安排听说读写交际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无缝衔接课内各环节和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关系和如何解决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等。至于外语教育教学认知内在化的过程,这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认知规律、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外语学习的心理认知加工过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特点、外部语言、言语和内部语言、言语转化的规律,也要关注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认知的运用、默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还要关注积极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个性和潜能的发挥等。外语教育如果要全面、综合解决自身的这些理论与实践问题,那么首先就需实现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自主化和外语学科知识认知化(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g)。
为了追求外语教育教学自身的价值取向,探索、研究自身客观发展的规律,实现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自主化和外语学科知识认知化内涵式的发展,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就很有必要探讨、构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或模式体系是指阐述外语教育内在的各个因素和描述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关系,并给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有效指导和实施的结构框架。一种有效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框架模式,既能为外语教师提供提高研究外语教育的理论依据,又能为他们提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模式和策略方法。过去,我国的教育研究体系基本上是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方面是教育的宏观理论研究,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等一般原理、德育论、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等。另一方面是学科教学的微观研究,如教材、教法等。但是,教育的宏观基本理论研究常常脱离我国学科教学的实际,进行学院式的理论研究;而微观的学科教学法或教材教法,其中包括外语学科,又常常满足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实例的汇集。这就造成了宏观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外语等学科教学研究相互脱节。前者缺少或缺失实践的源泉,后者缺少或缺失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与实践两者都显得薄弱和苍白无力。近20多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各学科教学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也日益加剧。再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从教育体制到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等全面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学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就更彰显出其重要性。外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的构建,不仅能促进理论研究与外语学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而且又能肩负承上启下、互动、协调、生成发展的重任。一方面,外语教育实践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基石,外语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是由大量和丰富的外语教育实践升华而来。如果外语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薄弱,外语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模式也难以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的引领和理论、模式的指导,那么这就会导致外语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不明方向、盲目实践,或目光短浅、视角狭窄、策略方法贫乏,长期停留在收集具体方法,总结实例和描述经验的基础之上,大多成为低层次的重复、费时低效或无效的实践操作。本文库立足于我国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国情,特别是紧密结合我国外语课堂教学和60多年来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和吸取国外研究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我国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外语教育专家提出了很多关于外语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或模式体系,诸如Campbell, R. N.的第二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语言教育理论模式,Spolsky, B.的教育语言模式(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del),Ingram,S. R.的语言教学实践的发展模式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Brumfit,C. J.的中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课程的理论模式,Mackey,W. F.的语言学习、教学和政策相互作用模式 (interaction model of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policy),Strevens,P. D.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模式和Stern,H. H.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一般模式(a general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等。这些理论与实践模式基本上倾向于划分成三大层次的框架模式体系。我们认为,构建我国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可分成四个层次或侧面:第一层次:外语教学实践层次;第二层次:外语教学模式论层次;第三层次:外语教育学、外语教育心理学等应用性学科理论层次;第四层次:相关学科理论和国家政策层次。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外语课程,客观存在着一个瓶颈问题,这就是学生学习英语时,缺少或缺失真实的英语社会文化情境。而作为学校的一门外语课程,各个国家都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开设的,都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的特征。因此,这不仅是在我国,而且在国际上很多国家也都是如此,都深感缺失外语真实情境的外语学习是一门极为复杂和难以获得成效的课程。为此,外语教育教学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了解过去、把握现状和瞻望未来。诚然,外语教育改革需要着力理解和把握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一种习惯体系,还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体系,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以何者为主?学习外语的目标是把握语言结构、规则体系,还是作为跨文化交际工具使用外语交流信息,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以何者为主?二是外语是如何学会的,什么是学习外语的本质特征?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刺激——反应——强化习惯养成的过程,还是以积极思维为基础创造性的心理认知过程? 简言之,外语教育是建立在哲学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还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以何者为主?由于对上述两个核心问题存在着不同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把握,外语教育教学就截然划分成不同的两大学派。一派是以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理论,另一派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对在如何解释和实际把握这两个核心问题上,自上世纪50年代下半期起至今,作者自始至终明确、坚定地主张:一是外语教育既要把握外语结构和规则体系,更要运用外语交流信息作为跨文化交际工具,并以发展运用外语做事为主,而把握外语结构、规则体系则为使用外语交流思想情感服务。二是外语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以加强积极思维活动的心理认知、创造性运用外语交流信息的过程;刺激——反应——强化是手段,认知、创新为跨文化交际运用外语是目标,手段需为目标服务。
据此, 本套外语教育思想文库构建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是体现辩证唯物观、语言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积极有效学习-习得论等理论的精髓,并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深化外语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积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自我选择符合学习规律的策略与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外语教育体系。二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文化情境的基本国情,植根于我国土壤的外语教育教学和实验,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社会文化教育传统的主体性,坚持继承我国外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实现古今、中外和历史、理论、现状的合璧、贯通和融合。三是充分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外语教育教学政策改革和师生发展的需求。四是坚持外语教育教学、科研、实验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五是坚持发扬外语教育正面经验与接受反面教训相结合,客观介绍国内外外语教学的各种流派、观点,树立科学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观。六是着眼于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并能作为高等师范教育院系、教师职后进修、培训的教材,内容力求全面、新颖、富有启发性,文字通畅,图表形象直观,可读和操作性强。
文库包含七本书,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自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整三十一年,原是教育部高校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俄语编审组聘请全国8位英、俄语教育专家审稿通过,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教学用的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和详细论述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的专著,也是国际上较早出版和早于我国引进的两本有关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原版书籍之一。本书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全书共二十六章。本书遵循各个流派不断相互继承、修正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翔实、系统、有重点地介绍和评析了25个国外外语教学法(含综合法)主要流派。每个流派均按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概念、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基本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原则或特征(师生关系作为原则的第一条)、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最后阐述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另外,每章设计有小结、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2. 《外语教学心理学》原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外语教学心理学的著作,心理学词典有所介绍。该书出版至今已接近三十年。该书共十四章,论述了外语教学心理学、学习论、外语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外语课堂教学、师生主体间以外语为中介的交往活动,外语教学目标、过程、环节,优秀外语课堂教学和优秀外语教师的特征;分析外语教学中的智力发展、外语记忆、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回忆、外语与思维的关系以及阐释言语交际过程的心理分析,恰当安排听说读写教学顺序和听说读写能力、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
3. 《外语教育学》自1992年11月出版至今已整整二十年有余,曾获得华东地区优秀著作二等奖。全书共十二章,论述了外语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与理论模式、我国外语教育学的发展、理论基础、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外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对比分析和21世纪20年代国外基础英语教材简介;阐明两种总目标观的内涵、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设计与评析、原则和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课外活动、教学评价和外语教育科研方法。
4. 《小学英语教育学》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有17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小学英语教育学的专著,曾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书籍一等奖。全书共十三章,论述了关于小学英语教育学的形成、性质、研究对象,师生关系、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总目标、原则、过程、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和直接拼音教学法体系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与操练,计算机网络等直观手段、考试与评价、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方法等。
5. 《英语教学模式论》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1999—2000年立项,教育部批准的重点课题,并以专著成果通过中心验收。全书在原验收专著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共有十三章,主要着力点是在英语教学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经理论升华和提升,阐明了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外语教育四大层次理论框架模式、一般教学模式与英语教学模式、英语陈述性知识的形成与获得模式、英语程序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模式和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
6.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是21世纪初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立项,教育部批准的重点课题,著作成果已经通过中心验收。该书在原有著作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全书共十二章,探讨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和理论基础;介绍当代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外语课程标准发展的历程、英语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教学及其案例与分析;论述了外语教育技术的有效选用和英语课程与教学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材、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以及英语课程与教师发展、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新技术教学环境下的英语教师发展等。
7. 《英语十字教学法体系》又称“五因素教学法”、“积极有效教学法”。这是集作者50多年外语教育教学和实验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及其从重点学校到农村非重点薄弱学校、从有效教学法至积极有效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全书共八章,阐述了十字教学法体系的概念、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情境、情意、结构、交际、策略的概念和内涵。最后,几篇关于十字教学法的案例和实验报告实证: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全国英语高考名列榜首、上海市薄弱学校青云中学参加全国重点初中英语3L实验验收名列榜首、浙江省温州市农村薄弱学校南郊中学英语实验中考名列温州市榜首和上海市徐汇区薄弱初级中学龙山中学等共同体英语实验成果斐然。
众多长期从事外语教育教学专业且富有研究成果的教授、博士、教授级教师、特级教师和名师参与了文库编写提纲的讨论和编写工作,他们是蒋楠、刘骏、舒运祥、吕良环、刘学惠、顾士才、夏侯富生、周建英、刘鼎立、张英、龚海平、徐志萍、陈仕清、肖建芳、石锡伍、裴栓保、俞红珍、程林、方守江、陈宁、郭宝仙、董蕾莉、黄如英、刘应亮、陈平、励园光、黄小燕、沈海芹、刘婷、陈安萍、王勇、顾宏、曹晓红、曾慧芳和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林琳。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值此文库出版之际,谨以此献给并怀念我的父母亲:章润霖、钱祥珍,以及在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共同勤恳耕耘过的前一辈、同一辈和下一辈富有杰出贡献的同行:华东师大的梁达、吴棠、李震雷,北京师大的李庭乡、马俊明、胡春洞、王维镛,西南师大的张正东,东北师大的王武军,黑龙江大学的俞约法、华中师大的吴再兴、龚正民,广西师大的王才仁以及江苏的胡维谷、上海的陈少敏、凌贤骅、张根荣等。与此同时,我们也怀念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会和华东、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华中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并深入讨论、探讨和发展我国外语教学法体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文库期盼能为基础外语教育教师和外语教学工作者研究、探讨、创新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情境的外语教学法体系,为实现外语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对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文库编写的问题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作修正,不胜感谢。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