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做白熊效应怎么办(越说不许孩子越想做)
孩子不想做白熊效应怎么办(越说不许孩子越想做)2、白熊效应的原理志愿者表示那只白熊总是不断不自觉地在他们脑海中反复出现,进而对白熊记得更加清楚。1、白熊效应的由来白熊效应又叫白象效应,反弹效应。198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丹尼尔·魏格纳把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为三个组,然后给他们播放一部关于白熊的电影。影片播放完后,丹尼尔分别对志愿者们说了这样三句话"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一年之后,实验者发现,竟然是被告知"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参与者对白熊的印象更加清晰。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但是却常常事与愿违。很多家长发现,越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去做。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是孩子的叛逆心理作祟还是别的原因呢?
有时候和孩子出门偶遇下雨天,家长担心孩子踩水里会容易摔倒和弄脏衣服,所以会要求孩子不要踩到小水坑。但是孩子听了家长的要求,偏偏要每脚都踩中"要害"。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时间久了,家长不禁疑惑为什么孩子总是这样越说越不听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白熊效应?
一、 什么是白熊效应1、白熊效应的由来
白熊效应又叫白象效应,反弹效应。198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丹尼尔·魏格纳把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为三个组,然后给他们播放一部关于白熊的电影。
影片播放完后,丹尼尔分别对志愿者们说了这样三句话"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一年之后,实验者发现,竟然是被告知"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参与者对白熊的印象更加清晰。
志愿者表示那只白熊总是不断不自觉地在他们脑海中反复出现,进而对白熊记得更加清楚。
2、白熊效应的原理
"白熊效应"更清楚地说,是一种思维叛逆。当有人告诉我们不要去做什么事,或者是我们意识到的绝对不要去做的事,反而更能够深入扎根在我们的脑子里,并且随着反叛的意愿强化,不断强化想做这件事情的意志。
我们家长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并以此要求孩子不可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这种叛逆思维,从而做出家长反对的事情。
二、 白熊效应的影响1、白熊效应会让孩子变得"叛逆"
白熊效应让孩子变得不愿意听家长的劝告,强化孩子的叛逆思维。白熊效应产生的叛逆思维,让孩子不自觉地就想反抗家长的要求的规劝。
家长试图通过一个个"不可以"的要求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反而更想去做某一件事,从而达到一种打破约束的快感,或者从中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关注。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习惯性地违背家长的意愿,养成一种习惯性高违背家长意愿的思维,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指导和规劝,从而变成我们许多人嘴里的"叛逆少年"。
2、白熊效应会让孩子和家长站在对立面上,影响家庭关系
白熊效应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和家长"作对",将自己放在和家长的对立面上,不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
白熊效应会使孩子想要突破家长"不可以"的限制。爸爸妈妈说不可以,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我做了,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样的想法会不自觉地萦绕在孩子的脑海中,从而让孩子忍不住想要去突破家长的"束缚",而忽略这个束缚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孩子和家长分别站在尝试突破与被突破的立场上的时候,双方一定会矛盾迭生,一定会引发双方的不满与争论。长期发展,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可能会变得僵硬,家长很难能够有效地和孩子沟通,不利于家庭关系和谐。
三、 如何让孩子远离"白熊效应"1、家长规劝孩子时,注意语言表达
家长规劝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辞的表达,不要总是否定孩子的行为或者想法。我们了解了白熊效应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熊效应几乎算是潜意识的一种叛逆思维,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是要有意识地注意言辞的表达。当我们不愿意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委婉一些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尽量不要用否定祈使句。
例如孩子在吃早餐的时候磨磨蹭蹭,这里摸摸,那里看看的时候,我们家长不要直接说"你不要再磨磨蹭蹭了",我们可以更聪明地换一个表达的形式"你快一点吃哦,吃完我们还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呢"。这样的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清楚地表达了家长的期望,也向孩子抛出了有吸引力的邀请。自然,这样的形式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用鼓励代替批评,用积极肯定暗示孩子。有时候,孩子一犯错,家长就会立马冲上去批评孩子,但是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还会伤害孩子的内心。
与其时候诸葛亮式的批评,不如在孩子行动之前就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心,增强孩子完成任务的成功率。就算孩子行动失败后,我们家长也可以适当地鼓励孩子值得鼓励的地方,让孩子愿意接受家长的规劝,从而不断进步。
2、尽量不要唠唠叨叨,简单明了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直入主题,简单明了,不要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在说起孩子厌烦自己的时候觉得很无奈,自己不打不骂孩子,怎么就被自家孩子拉进"黑名单"了呢?这也是我们家长应该注意的地方。
我们有的妈妈虽然不打不骂孩子,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唠唠叨叨,一个错误能揪着唠唠叨叨好几天。这样的唠叨,不但不能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思维,产生一种"每天唠唠叨叨不让我做,我偏要做给你看!"的叛逆行为。有的时候,家长唠唠叨叨的功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是不亚于打骂孩子的,但是这样唠唠叨叨对孩子正确完成事情的帮助到底有没有,有多大,都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通过和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家长要尽量避免"借着讲道理"的名义,总是对孩子唠唠叨叨的行为,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家长在劝诫孩子的时候,要尽量地直入主题,清晰明了地和孩子沟通,确保沟通效率地最大化。
3、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家庭规则
当孩子日渐长大后,我们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制定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约束力应该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减弱的。所以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意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制定相关的家庭规则,让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孩子不听家长话的问题,还可以让孩子习惯社会规则,有益于孩子长大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规则。
我们可以在家庭中,将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规则限制写在一张纸上,并将纸放在显眼的地方。制定的家庭规则可以是每个家庭一致的,也可以针对家庭成员的个体制定。规则制定完成后,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维护家庭规则的权威,这样才能建立起较好的家庭规则秩序。
总的来说,白熊效应作为一种叛逆思维,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重视白熊效应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的点滴注意规避不利于家庭和谐的言行。白熊效应并不是只有坏的影响,我们家长只要能够合理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充分利用白熊效应带来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建构起更加舒适的亲子关系。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母亲,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